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武邑中学武邑中学 2018-20192018-2019 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 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有内外经验可供参考。 要使乡村振兴战略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国外乡村振兴的经验教训以及我国历次“三农”政策实施的效 果与原因,在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上进行实质性的创新。 通过制度与技术创新振兴农村产业。没有产业的振兴,其他方面的振兴和发展就失去了基础。产 业发展指的是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与融合。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非农产业的发展 需要吸引多元化的发展主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需要创新制度,探索促进资 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政策措施。 新时期需要有高起点,尤其是要避免过去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中有时出现的产业雷同、档次 不高、无序竞争等现象。近期,需要在选准特色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考虑重组产业链,并适当调整 空间布局,促进企业联盟和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逐步将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改造升级为现代创新集 群。未来,则需要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进一步提高自 主创新能力,使其不但在农业产业链中发挥影响,同时在科技产业链与价值链中显示出应有的作用。 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实现乡村宜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有效治理都是为了实现乡村宜居,而这 些必须依靠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协调各种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 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随着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进程的推进,无论是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方式,还 是社会管理问题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需要我们进行社会管理创新。越来越多的中介组织、非政府组 2 织等第三部门渴望参与农村社区建设,这势必会影响原来的管理格局。随着地方政府的放权以及村民 自治意识的增强,管理方式必然要求发生转变。因此,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社区发展程度确定不同 的社会管理方式。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要追求“以人为本”,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参与平台和利益诉求渠道,通过全 民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只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乡村振兴多元主体参与决策的程度,才能减少决 策的偏误和实施的阻力,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因此,通过构建有效的民间参与机制等,才能有效保障 农民利益,减少各种社会冲突,确保乡村振兴具体项目的顺利推进。 (摘编自高启杰乡村振兴需要实质性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融合是其他方面振兴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B.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向农村流动,因此只有非农产业需要创新。 C.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既能影响农业产业链,也能在科技产业链与价值链中显示其作用。 D.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雷同、档次不高、无序竞争,因此要改造升级为现代创新集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第一段以十九大报告引出乡村振兴战略,论述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要的举措。 B.文章从制度技术创新与社会管理创新两方面论述了乡村振兴需要的实质性创新内容。 C.文章第五段论述了社会管理的格局、方式等,为乡村振兴战略实质性创新指明了方向。 D.文章全文采用总分结构,其中,后面三段层层推进,论述了实现乡村宜居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要使乡村振兴战略获得成功,就要了解国内外乡村振兴的经验教训,注重实质性的创新, B.社会管理的实质性创新可以推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有效治理,实现乡村宜居。 C.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不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乡村管理格局和方式就不会发生改变。 D.全民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利于有效保障农民利益,确保乡村振兴具体项目的顺利推进。 舒中高三统考语文 第 2 页(共 10 页) 3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 陈忠实 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物。半年以后, 他勒着这根保命带到 30 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领着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 40 多岁的班主 任,姓杜。 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肩头挎着一 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只毛笔和一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一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 连一分钱也没有。 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从脚下发生 的。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来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母亲 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杜老师和一 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了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 磨透脚跟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 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下狠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包住一 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 巾被踩磨得稀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 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 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 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惊惧慌乱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天的白烟和 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火车汽笛的鸣叫。列车飞驰过 4 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 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 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 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 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孩。 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 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血地踯躅!他无端的愤怒了: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 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 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似乎那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 者在离考场还有一二里的地方,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 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为欢乐, 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体验,剩下的还有 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鞋底的布鞋。 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命历程中遇 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 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 (有改动)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母亲的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 与残酷,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B. “他”好胜心强,想到自己与火车上的人的差距,变得十分愤怒,强忍着疼痛,走到终点, 想用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C. 本文描写了“他”在报考中学路途中不断变化的心理,由开始的激动,到后来的卑怯、崩溃, 5 最后又产生了希望,充满了勇气。 D. 本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了作家青年时期的一次赶考经历, 表明了对待生活该有的信念与态度。 5. 文中的“红腰带” “布鞋” “汽笛”有什么象征意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分) 6. 文章为何将这次赶考经历称为“人生之旅”?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体会。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 1035 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 学校”)。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 31 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 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 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 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 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 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 的校园文化。 (摘自 2018 年 2 月 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6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材料三: 2014 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 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 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 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 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 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 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 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自 2016 年 12 月 17 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 7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校 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 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 是形式、方法。“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 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 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 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 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 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 2017 年 12 月 6 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 31 个省(区、市),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