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7页
第2页 / 共117页
第3页 / 共117页
第4页 / 共117页
第5页 / 共117页
第6页 / 共117页
第7页 / 共117页
第8页 / 共117页
第9页 / 共117页
第10页 / 共1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周苏 教授,1.1 信息时代与信息资源 1.2 知识、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1.2 知识、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 (Knowledge Economy) 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被认为是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人们认为,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时期。,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的信息化实际上已经进入信息资源管理阶段,人们所熟悉的数字城市、电子政务等概念,都属于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和范畴,都在试图通过有效的信息资源管理来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1.2.1 知识的概念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知识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阶段性成果,就一直受到人类的重视。例如,英国著名学者培根 (Francis Bacon) 有一句名言被广为流传,即:“知识就是力量。”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作用和重要性日益明显。,1. 知识的定义 在西方,关于知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认识论 (epistemology) 这一哲学分支。最初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希腊时代的诡辩学 (Sophist) ,其基本观点是:“所有知识都是来自于个人的经验,而每个人对事物的感受不同,因此知识仅仅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没有绝对意义的知识。”,到了苏格拉底 (Socrates,前470前399) 和柏拉图 (Plato,约前427年前347年) 时代,这种诡辩论被推翻。柏拉图否定了知识仅仅是一种感知的说法,并指出:尽管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其感受具有因主体不同而不同的主观性,但归根结底,被观察或认识的事物本身是客观而确定的。正是基于这种“知识必然是稳定并具有相应客体”的假设,柏拉图将知识定义为“经过证实的正确的认识”,这一基本定义一直保持到1960年。,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又出现了很多关于方法论的研究,因为方法论是获取知识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正确的方法论指导下获得的认识才能称之为知识,否则只能算做是想法或者信仰,由此引发了关于方法论的很多争论。,由于知识的内在复杂性和开放性,很难对知识进行较为明确的定义。正如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人类的知识一书中经过仔细分析后得出的结论:“知识是一个意义模糊的概念。” 韦伯斯特 (Webster) 词典对知识的解释是:“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者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者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彭亚斯认为:“知识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信息,而是有关世界怎样进行的信念。”他认为只有转化知识的信息才是有意义的信息。因此,用知识比信息更确切。信息是经过加工、组织后的数据,知识则是基于信息之上的有关事实之间的因果或者相关性的联系,它使人们可以预测未来的结果。,彼得德鲁克 (Peter F. Drucker) 指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这既包括使信息成为行动基础的方式,也包括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某个个体 (或机构) 有能力进行改变或者进行更有效行为的方式。” 1973年,美国学者贝尔在其著作中指出:“知识是对事实或者思想的一套有系统的阐述,提出合理的判断或经验性的结果,它通过某种交流手段,以某种系统的方式传播给其他人。”,在上述观点中,“知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多元素的无序集合,而是被纳入一个动态的、与人或组织交互的系统。更确切地说,只有在“使用”过程中,知识才体现出其价值,才成为有实践意义的、真正的知识。,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关于知识概念的探索。“知识”一词在辞源中有两种解释:其一是“相识见知的人”;其二与现代汉语中的含义相近,“指人对事物的认识”。1980年出版的辞海中将“知识”定义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并指出:“从本质上说,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知识定义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有学者综合以上说法,认为“知识是人们通过学习、发现以及感悟所得到的对世界认识的总和,是人类经验的结晶”。以上说法都可以称得上是关于知识的权威定义。,1998年3月,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关于知识经济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研究报告”中,对“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做出如下定义: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向、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 (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 ,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取并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这一定义基本上概括了国内专家和学者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此外,对“知识”概念通常还有两种理解,即广义知识和狭义知识。广义知识是指人们通过学习、积累、发现、发明各种知识的总和,包括普通知识和专业知识。狭义知识即知识经济研究的知识,通常是指专业知识。,2. 知识与信息的关系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知识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存在以下三种不同观点。,(1) 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 该观点认为知识是经过加工的信息。支持该观点的研究人员将信息的范围看得非常广泛,除了包括信息产业使用的知识技术 (如计算机、光导纤维、卫星等) 以外,还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等。,人们不仅能通过信息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且能将获得的信息转变成知识,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武器。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再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是一种动态的开拓过程。反过来,智慧又会转化为新知识,新知识又会转化为新信息,人们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社会传递过程,并借助媒体将新信息传给使用者。,(2) 信息是知识的一部分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的专家支持这种看法。1996年,OECD出版局出版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书中引用了1994年鲁德尔和约翰逊在“学习经济学”一文中提出的划分信息与知识的观点:“信息一般是知识的know-what (知事) 和know-why (知因) 范畴其他类型特别是know-how (知能) 和know-who (知人) 方面的知识,是属于隐含经验类知识 (tacit knowledge) ,更难于编码化和度量。”,(3) 知识与信息有区别 知识与信息的本质区别是:信息是人们通过采集、识别、变换、加工、传输、存储、检索和利用等过程获得的,人类通过认识论信息 (以区别于本体论信息) 可以发现新的事物,认识它们的现象,其表现形式有数据、资料、消息、新闻、情报等等;知识是指人们对认识论信息进行深加工,通过逻辑的或者非逻辑的思维、推理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创造新的知识。,3. 知识的特性 知识有许多特性,包括智慧性、客观性、依附性、不磨损性、非遗传性、增值性和共享性等。 1) 智慧性。指知识是人脑创新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从这个特性可以引申出知识与信息的区别:在人类出现以前,地球已经存在,就有大量的本体论信息;人类出现以后,通过信息采集将一部分本体论信息转化成认识论信息 (如各种学说、经典著作等) 。,2) 客观性。指知识是人脑对信息加工的客观成果。人类对自然、社会、思维规律等的认识是客观的,这些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 依附性。指所有知识都有载体,随着载体的消失,依附在其上的知识也会消失。 4) 不磨损性。指知识在使用过程中不发生磨损,可以被重复使用,发生磨损的是知识的载体。例如,一本宋版书流传至今天,纸张早已发黄变脆甚至破损,但书中所记载的知识并未发生丝毫变化。,5) 非遗传性。指知识不可以通过血缘关系进行遗传。例如,父母都是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其子女则有可能是知识贫乏的寻常人,父母所拥有的丰富知识不能由其后代继承。 6) 增值性。指知识在生产、传播和使用过程中,有不断被丰富和被充实的可能性。 7) 共享性。指一个人拥有的知识不排除其他人也同样完整地拥有。科学知识通常不保密,可以为全人类所共享使用。,4. 知识的分类 从古至今,人类积累了无数的知识,如果不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人们就难以找到知识创新的规律和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也难以提出和发展新的边缘学科或者交叉学科。因此,对知识进行科学分类意义重大,它能克服知识的局限性和零乱性,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1) 知识的科学分类方法 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对知识进行分类。 1) 按领域划分。可将知识分为哲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2) 按用途划分。可将知识分为科学知识、技术知识、文化知识。 3) 按状态划分。可将知识分为存量知识和流量知识。存量知识是指人类出现以来所积累的知识;流量知识是指当前(如当年)所创新的知识。,4) 按水平划分。可将知识分为低级知识、中级知识和高级知识等三种类型,也可将知识分为低级知识、中低级知识、中级知识、中高级知识和高级知识等五种类型。 5) 按性质划分。可将知识分为普通知识和专业知识两种类型。普通知识是每个人为了生存、生活必须掌握的知识,由于不同的人所受的教育和生活阅历不同,所以他们的普通知识各不相同;专业知识是指研究专业问题时必须具备的各种知识。,6) 按载体划分。可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类型。隐性知识又叫默认知识,它是存在于个体中私有的特殊知识,通常来自于实践并依赖于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包括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具体技能和技术等;显性知识又叫明确知识,即用文字、语言、图形等表现出来的知识。,(2) OECD的知识分类方法 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为了便于进行经济分析,将对经济有重要作用的知识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知事类知识 (know-what) 。是指关于事物或者事实方面的知识。其主要特点是:这类知识与通常所说的信息概念比较接近,它可以被计量;许多领域的专家 (如律师、医生、药剂师等) 都需要这类知识,以便完成他们的工作。,2) 知因类知识 (know-why) 。是指关于科学原理以及自然规律的知识。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麦克斯韦尔的“量子理论”等都属于知因类知识。知因类知识的主要特点是:这类知识是许多产业中技术进步、产品及工艺发展的基础;专业机构和组织 (如研究所和大学) 是这类知识产生和不断涌现的地方,企业为了获取这类知识通常要与上述机构或者组织打交道。,3) 知能类知识 (know-how) 。是指做事的技巧和能力,包括技术、技巧和诀窍等。例如,商人对新产品市场前景的判断技能、人事经理招聘员工的技能等都属于知能类知识。知能类知识的主要特点是:这类知识往往是单个产业所拥有的、由它自身发起并仅限于其自身范围内而不向外传播的知识,并且往往是一些秘诀和窍门。产业网络的形成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企业之间分享和组合技能要素的需要。,4) 知人类知识 (know-who) 。包括谁知道什么的信息、谁知道如何做什么的信息以及特殊社会关系的形成等,这些使与有关专家建立联系从而有效利用他们的知识成为可能。知人类知识对于竞争日趋加剧的众多企业来说,它甚至要比其他类型的知识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5. 知识对经济的作用 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有两个重要的决定因素:一个是劳动者具有的体力,另一个是劳动者具有的知识和技术。劳动者在任何生产活动中都有体力和脑力的投入,后者在现代社会中已越来越重要。,知识对人类经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认识可以追溯到很远。在西方经济理论中,比较成功地描述了知识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理论,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以罗默 (P. M. Romer) 、卢卡斯 (R. E. Lucas) 等学者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推动力是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提高;知识和技术的增长和人力资本的提高,可以通过持续投资于研究与开发 (RD) 活动和教育事业,以及通过在生产中学习而获得;由于技术进步等可以通过投资活动获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