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5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5页 / 共35页
第6页 / 共35页
第7页 / 共35页
第8页 / 共35页
第9页 / 共35页
第1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章 劳动管理,本章内容,第一节 劳动力管理 第二节 劳动时间利用情况评价 第三节 劳动定额 第四节 劳动生产率,第一节 劳动力管理,一、工业企业劳动力的分类 (一)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是指在企业各级管理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 (二)技术人员 技术人员是指在企业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人员 (三)工人 工人是指在生产一线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员,是企业劳动力的主要部分。 基本生产工人 辅助生产工人 (四)服务人员,第一节 劳动力管理,二、劳动合同与劳动保险 (一)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也是劳动者维护其合法权益的依据。 1.合同的订立 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应当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双方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成立。劳动合同应当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未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之日起成立。,第一节 劳动力管理,2.劳动合同的内容 劳动合同文本应载明下列事项: ()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 ()劳动者的姓名、居民身份证号码; ()劳动合同期限或者终止条件; ()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劳动报酬;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第一节 劳动力管理,3.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 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投资人的,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中的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劳动合同的,另一方可以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中止或者部分中止履行劳动合同。,第一节 劳动力管理,(二)劳动保险 1. 养老保险 2. 失业保险 3. 医疗保险 4. 工伤保险 参加工伤保险后,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职业病,造成致伤、致残、致死等,可享受以下工伤保险待遇: (1)工伤医疗及康复待遇 (2)停工留薪期待遇 (3)伤残待遇 (4)工亡待遇 5. 女工生育保险,第一节 劳动力管理,三、劳动保护 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安全与健康,在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和消除工伤事故、职业中毒和职业病等方面所进行的工作和采取的措施,统称为劳动保护。 (一)劳动保护的意义 劳动保护,是实现安全生产,使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保征 劳动保护,对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节 劳动力管理,(二)劳动保护的内容 劳动保护一般包括安全技术、工业卫生和劳动保护制度等三个方面。 1.安全技术 安全技术是为了消除生产中引起伤亡事故的潜在因素,保证工人在生产中的安全,在技术上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和。 (1)机器设备的安全 (2)电气设备的安全 (3)动力锅炉安全 (4)厂房建筑物的安全,第一节 劳动力管理,2.工业卫生 工业卫生是在生产中,为了改善劳动条件,避免有毒有害物质危害职工健康,防止发生职业中毒和职业病,而采取的技术组织措施的总和。它主要是解决对于职工健康的威胁的问题。 当职业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和劳动能力产生一定毒害作用时,就称为职业毒害。由职业毒害所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中毒。由职业毒害所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第一节 劳动力管理,职业毒害的种类 与生产过程有关的毒害 (1)化学因素及物理化学因素 (2)物理因素 (3)生物学因素 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毒害 (1)过长的作业时间 (2)过大的作业强度; (3)不合理的劳动制度 (4)不合理的劳动组织(如工作非常混乱),等等。 与作业场所的一般卫生条件、卫生技术及生产工艺设备的缺陷有关的毒害 (1)废料、垃圾未及时清理; (2)缺少通风、采暖设备,或虽有而设备效能不好; (3)缺少防尘、防毒、防暑的各项设备,或设备不完善; (4)照明有缺陷; (5)安全防护设备上有缺陷;等等。,第一节 劳动力管理,预防职业病和职业中毒的措施 改组生产与改进工艺过程 合理设置预防毒害的设备 例如,吸尘、滤尘、排气、通风、照明、防寒、防暑等设备。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厂区车间的整洁卫生 加强个人防护 加强医疗预防措施 体育运动预防措施,第一节 劳动力管理,3.劳动保护制度 工人的安全和健康,不仅同安全技术和工业卫生方面的问题有关,也同劳动保护制度有关。 劳动保护制度由两方面的内容组成的: 一方面,是属于生产行政管理的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安全生产是监督检查制度、工伤事故的调查分析处理制度、加班加点审批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劳动用品发放制度,以及特殊保护制度等。 另一方面,是属于生产技术管理的制度,如设备维护检修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等等。,第一节 劳动力管理,四、劳动报酬 (一)劳动报酬的内容 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津贴和奖金等。 1.工资 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基本部分,包括基本工资和加班工资,是按职工劳动的数量和岗位支付的。 2.津贴 津贴是对特殊工作岗位和工作条件付出特殊劳动的报酬,如高温津贴、低温津贴、井下津贴、班组长津贴、有害环境保健津贴等。 3.奖金 奖金是对职工特殊贡献的奖励,是对超额劳动的报酬,是工资的补充形式。,第一节工业设备的种类,(二)工资的计算 工资的计算,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 计时工资的计算 日工资= 月应得工资 = 出勤日数日工资+加班工资 = 月基本工资缺勤日数日工资+加班工资 计件工资的计算 计件单价= 应得工资=工人完成合格产品数量计件单价,第一节工业设备的种类,第二节 劳动时间利用情况评价,一、劳动时间的构成及计算 (一)劳动时间构成,第二节劳动时间利用情况评价,(二)各种劳动时间的计算 1.日历时间 日历工日数=工人人数30 日历工时数=日历工日数8 2.公休时间 3.制度工作时间 制度工作工日数=工人人数当月制度工作日数 制度工作工时数= 制度工作工日数8 4.出勤时间 出勤工日数 = 制度工作工日数缺勤工日数 出勤工时数 = 出勤工日数8非全日缺勤工时,第二节劳动时间利用情况评价,5.停工时间 停工工日数=全日停工日数当日应出勤工人人数 停工工时数=停工工日数8+非全日停工工时 6.非生产时间 非生产工时数=非生产工日数8+非全日非生产工时 7.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出勤工日数停工工日数非生产工日数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停工工时数非生产工时数 8.实际工作时间 实际工作工日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加班工日数 实际工作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加班工日8+加点工时,第二节劳动时间利用情况评价,二、劳动时间利用情况评价 (一)出勤率 出勤率是反映工人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出勤的程度。用以反映工人劳动时间可供利用的程度。 出勤率=,第二节劳动时间利用情况评价,(二)出勤时间利用率 出勤时间利用率 ,是反映工人出勤后,劳动时间直接用于生产的情况。 出勤时间利用率=,第二节劳动时间利用情况评价,(三) 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 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用来反映制度规定应该工作的时间实际被利用的程度,是一个反映劳动时间利用程度的综合性指标,能全面反映全日和非全日停工、缺勤、非生产时间的影响程度。 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第二节劳动时间利用情况评价,(四)加班加点强度 加班加点强度指标,反映加班加点时间与制度内工作时间比较的对比程度,说明工人加班加点的劳动强度。 计算方法为: 加班加点强度=,第二节劳动时间利用情况评价,第三节 劳动定额,第三节 劳动定额,一、劳动定额的概念和形式 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或完成一定量的工作所规定的劳动消耗量的标准。 劳动定额有两种表现形式: 1.工时定额:完成一件产品应消耗的时间。 2.产量定额:单位时间内应完成的合格产品数量。,第三节 劳动定额,二、劳动定额的作用 1劳动定额是企业计划管理的重要依据 2劳动定额是合理组织劳动的重要依据 3劳动定额是换算劳动成果、确定工资的重要依据 4正确地制定劳动定额,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节 劳动定额,三、劳动定额的时间构成 1. 定额时间 定额时间是指为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须消耗的劳动时间,它包括四部分时间因素。 (1)作业时间 是指直接用于生产、工艺消耗的时间,它是定额时间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2)布置工作地时间 是指工人用于照管工作地,使工作地经常保持正常工作状态所需时间 (3)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 是指工人休息、喝水及上厕所等自然需要所消耗的时间 (4)准备和结束时间,第三节 劳动定额,大批量生产下的单件工时定额: 单件工时定额 = 作业时间 +布置工作地时间 + 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 成批生产条件下的单件计算时间定额: 单件计算工时定额=单件工时定额+ 产量定额是单位时间内应当生产的产品数量时间定额成反比关系: 产量定额=,第三节 劳动定额,2. 非定额时间 非定额时间是指不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须的时间 (1)非生产工作时间 是指工人做了本身工作以外的事情所消耗的时间。 (2)非工人责任造成的损失时间 如停电等。 (3)工人责任造成的损失时间 指工人不遵守劳动纪律、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停工时间。 非定额时间属于无效和不必要的时间,是一种时间损失。因此,应减少直至消除这种时间损失。,第三节 劳动定额,四、劳动定额的制定 企业制定劳动定额的一般方法 (一) 经验估工法 (二) 统计分析法: (三)类推法 (四)技术测定法,第三节 劳动定额,五、劳动定额完成情况考核 每个班组或个人在单位时间内规定应完成的产品数量,称为“产量定额”;为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每道工序规定所消耗的劳动时间,称为“工时定额”。 产量定额完成率= 工时定额完成率= 其中 单位产品平均实用工时=,第三节 劳动定额,六、劳动力需要量的核定 (一) 生产一种产品时的劳动力需要量核定 劳动力需要量= (二) 生产多种产品时的劳动力需要量核定 劳动力需要量= =,第四节 劳动生产率,一、劳动生产率的概念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力在生产中的劳动效率。用工人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合格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用更少的劳动,生产同等数量的产品;或者用同等数量的劳动,生产更多的产品。 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工业企业发展生产的最有效的方法。劳动生产率提高,能降低单位产品的工资费用,促进产品成本的降低,增加企业利润。,第四节 劳动生产率,二、劳动生产率的表现形式 (一)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其计算公式; 劳动生产率 = 又称为正指标,被广泛用来说明各车间、企业、地区、工业部门和整个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 (二)用单位产品所耗用的劳动量来表示。其计算公式: 劳动生产率 = 又称逆指标,一般在企业内部使用,主要用来表现劳动效率,制订劳动定额。,第四节 劳动生产率,三、劳动生产率的计算 劳动生产率是工业企业某特定时期(月或年)和范围内的工业产品数量与其劳动消耗量之比。 (一)工人劳动生产率 工人劳动生产率= 工人平均人数=,第四节 劳动生产率,(二)全员劳动生产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以工业企业的全部人员为范围计算的,反映报告期内工业企业每一人员平均创造的产值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全员劳动生产率=,第四节 劳动生产率,(三)工日劳动生产率 工日劳动生产率反映工人每个工日可以生产产品的数量,计算方法为 工日劳动生产率= (四)工时劳动生产率 工时劳动生产率反映工人每工时可以生产产品的数量,计算方法为 工时劳动生产率=,第四节 劳动生产率,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一)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二)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 (三)加强工作方法研究,实行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和定员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