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8页
第2页 / 共98页
第3页 / 共98页
第4页 / 共98页
第5页 / 共98页
第6页 / 共98页
第7页 / 共98页
第8页 / 共98页
第9页 / 共98页
第10页 / 共98页
亲,该文档总共9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 绪论,1.1 循环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1.2 循环经济的定义及内涵 1.3 循环经济的技术特征及主要原则 1.4 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和支持体系 1.5 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概况,1.1 循环经济的产生与发展,1.1.1 当今世界面临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 1.1.2 循环经济的产生 1.1.3 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 1.1.4 人类发展进入经济社会转型期,1.1.1 当今世界面临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生态破坏,4,1.资源问题 全球资源匮乏和危机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5,(1)土地资源在不断减少和退化,土地资源损失尤其是可耕地资源损失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 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耕地和牧场,正在不断减少或退化,而全球可供开发利用的后备资源已很少,许多地区已经近于枯竭。 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在迅速下降,这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由于世界人口的日益增长, 人均耕地面积在减少。,据联合国人口机构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可能达到94亿,全世界人口迅猛增加,使土地的人口“负荷系数”(为某国家或地区人口平均密度与世界人口平均密度之比)每年增加2%,若按农用面积计算,其负荷系数则每年增加6%7%,这意味着人口的增长将给本来就十分紧张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造成更大的压力。,7,(2)森林资源在不断缩小,历史上森林植被变化最大的是在温带地区。自从大规模的农业开垦以来,温带落叶林已减少33%左右。 但近几十年中,世界毁林集中发生在热带地区,热带森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在减少。 据估计: 19811990年间全世界每年损失森林平均达1690万公顷,而每年再植森林约为1054万公顷,森林的亏缺达645万公顷/每年。因此森林资源减少的形势仍然是十分严峻的。,历史76亿公顷 现在36亿公顷,8,(3)淡水资源出现严重不足,目前,世界上有43个国家 和地区缺水,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0%。约有20亿人用水紧张,10亿人得不到良好的饮用水。 此外,由于严重的水污染,更是雪上加双,使许多水体丧失了使用功能,造成了水质性缺水,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程度。,当前,水资源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用水量持续增长的双重矛盾。正如联合国早在1977年所发出的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危机,石油危机之后下一个危机是水。”,10,(4)某些矿产资源濒临枯竭 如化石燃料濒临枯竭,煤,石油,可以说当代人类的社会文明主要是建立在化石能源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工业、农业或生活,其繁荣都依附于化石能源。而由于人类高速发展的需要和无知的浪费,化石燃料逐渐走向枯竭,并反过来直接影响人类的文明生活。,化石燃料是指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地下开采出来的能源。,11,与化石能源相似,人类不仅无计划地开采地下矿藏,而且在开采过程中浪费惊人,资源利用率很低,导致矿产资源贮量不断减少甚至枯竭。,有色金属,铁,再如矿产资源匮乏,12,2. 生态破坏 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破坏主要包括: (1)植被破坏 (2)水土流失 (3)沙漠化 (4)物种消失,(1)植被破坏,植被是全球或某一地区内所有植物群落的泛称。植被的破坏(如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不仅极大地影响了该地区的自然景观,而且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如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自然灾害加剧,进而可能引起土壤荒漠化;土壤的荒漠化又加剧了水土流失,以致形成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14,(2)水土流失,据最新估计,最近几年全世界每年有(700-900)万hn2的农田因水土流失丧失生产能力,每年有大约几十亿t流失的土壤在河流河床和水库中淤积。 我国每年水土流失不仅使土壤中相当于4000多万t化肥的氮、磷、钾养分损失,而且淤塞江河、湖泊。如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陕北高原,水库库容的平均寿命仅有4年;长江中、上游的水土流失使长江三峡库区年入库泥沙达4000万t,对三峡工程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目前,世界水土流失区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15,(3)沙漠化,土地沙漠化是指非沙漠地区出现的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目前全球土地沙漠化的趋势还在扩展,沙化、半沙化面积还在逐年增加。沙漠化的扩展使可利用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降低了养育人口的能力,成为影响全球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16,(4)物种消失,由于森林、湿地面积锐减和草原退化,使生物物种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物物种正以空前的速度在灭绝,而且越到近代,物种消失的速度越快。 迄今已知,在过去的4个世纪中,人类活动已使全球700多个物种绝迹,包括100多种哺乳动物和160种鸟类,其中1/3是19世纪前消失的,1/3是19世纪灭绝的,另1/3是近50年来灭绝的,明显呈加速灭绝之势。,17,3. 环境污染 (1)温室效应(Green House Effect) (2)臭氧层破坏(O3 layer destruction) (3)酸雨(Acid Rain),18,(1)温室效应,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空前扩大,向大气层排放了大量的微量组分, 如: CO2、 CH4 N2O、CFCs等。,19,这些微量成分能使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地面吸收了太阳的短波辐射后被加热,不断地向外发出长波辐射,又被大气中的这些微量组分所吸收,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放射回地面,从而使地面增温。,由于这种作用与玻璃暖房的作用非常相似,所以称为温室效应。,20,温室效应危害,研究表明,CO2浓度每增加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4.5。 气候变暖会影响陆地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生理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干旱和炎热的天气会导致森林火灾的不断发生和沙漠化过程加剧,21,温室效应危害,气候变暖还会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量沿海城市、低地和海岛将被水淹没。 气候变暖会加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据报道,美国由于夏季持续高温,曾导致上百人死亡的记录。,22,(2)臭氧层破坏,处于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它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从而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23,然而自1958年以来,发现高空臭氧有减少的趋势,70年代以来,这种趋势更为明显。1985年在南极上空首次观察到臭氧明显减少现象,并称其为“臭氧空洞”。近年来又报导在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空洞。,南极上空臭氧层破坏,24,臭氧层破坏的原因,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 氯氟烷烃化合物(氟里昂)、 溴氟烷烃化合物(哈龙)等物质,能与平流层的臭氧(O3)起化学反应,从而消耗臭氧层中臭氧的含量。,25,臭氧层破坏的危害,研究表明:平流层臭氧浓度 每减少1%; 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强度 将增加2% ; 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加3-5%; 白内障发病率将增加1.6%。,26,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使海洋浮游生物和虾蟹、贝类 大量死亡,造成某些生物绝迹; 还会使农作物小麦、水稻减产,影响作物产量。 有学者认为平流层中O3含量减至时,将成为地球存亡的临界点。,27,(3)酸雨,酸雨是PH值5.6的大气降雨。 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迅速的工业化,酸雨和环境酸化问题一直呈发展趋势,影响地域逐渐扩大,由局地问题发展成为跨国问题,由工业化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目前,世界酸雨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和中国西南部三个地区。 形成酸雨的原因主要是由人类排入大气中的SOx和NOx所致。,28,(3)酸雨的危害,如酸雨可引起江、河、湖、水库等水体酸化,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当湖水PH降到.以下时,湖泊将成为无生命的死湖; 酸雨可使土壤酸化,有害金属(Al、Cd)溶出,使植物体内有害物质含量增高,对人体健康成危害 尤其是植物叶面首当其冲,受害最为严重,直接危害农业和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瑞典每年因酸雨损失的木材达万m3;,29,(3)酸雨的危害,酸雨会加速建筑物的石料及金属材料的风化、腐蚀;使主要成分为CaCO3的纪念碑、石刻壁雕、塑像等文化古迹受到腐蚀和破坏。 据估计,美国每年花费在修复因酸雨破坏的文物古迹上的费用就达50亿美元。,酸雨可使铁路、桥梁等建筑物的金属表面受到腐蚀,降低使用寿命。酸化的饮用水对人的健康危害更大、更直接。,人类对全球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破坏,早已经超出了全球或地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超出了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所能够允许的自然极限。 如果人类不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全球生态系统将会因此而全面崩溃,人类文明将会毁于一旦。,因此,人类发展必须走可持续之路,可持续发展呼唤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模式,一种环境友好的经济模式,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模式。 人类已到了当机立断,改弦易辙,重新设计经济运行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的、不可持续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了。幸运的是,人类在对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之上,找到了通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1.1.2 循环经济的产生,循环经济思想最早萌芽于环境保护运动思潮崛起的时代。 首先,从理论溯源上讲。经济学和生态学是当代的两个既密切关联又对立紧张的学科和领域。在世界范围内颇有影响的美国后现代思想家小约翰科布(John B Cobb, Jr.)认为,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之间的争论乃是一种现代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之间的争论。,经济学和生态学之间的关系是人类今天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争论的实质是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并为彻底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最佳方案。生态学家们的思想虽然仍受到传统势力的挑战,但是他们的判断更接近于客观事实,即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目标必须具有可持续性,否则当达到增长的极限时,整个人类将被卷入一场由可怕的破坏而导致的灾难之中。 不管这场争论如何,但“后现代的绿色经济思想 ”,“后现代的稳态经济思想”、“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等思想的出现,都是循环经济理念的萌芽,它的目的在于寻求一个“既是可持续的,又是可生活的社会”。,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E.鲍尔丁(Kenneth E. Boulding)提出了“宇宙飞船经济理论”,这是循环经济理论的雏形。鲍尔丁受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启发,用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他认为,宇宙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原存的资源存在,最终它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 唯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实现飞船内的资源循环, 尽可能少地排出废物。同理,地球经济系统如同 一艘宇宙飞船,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寿命也长得多,但是也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地球才能得以长存。,显然,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具有很强的超前性,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即使是到了人类社会开始大规模环境治理的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更多地还是先行者的一种超前性理念。 当时,世界各国关心的仍然是污染物产生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所谓的末端治理。8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要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但是对于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的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90年代以后,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后的近几年,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代替末端治理开始成为世界各国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 人们开始提出一系列体现循环经济思想的概念:,如“零排放工厂”、 “产品生命周期评价”、 “为环境而设计”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日益完善,人们逐渐认识到: 当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源在于工业化运动以来高开采、 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为此提出了人类社会 的未来应建立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即循环经济, 从而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真正体现“代内公平”和 “代际公平”这一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随着 “生态经济效益”、“工业生态学”等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循环经济” 的初步形成。,1.1.3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循环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