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7页
第2页 / 共157页
第3页 / 共157页
第4页 / 共157页
第5页 / 共157页
第6页 / 共157页
第7页 / 共157页
第8页 / 共157页
第9页 / 共157页
第10页 / 共157页
亲,该文档总共1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死体营养型(Necrotroph):寄生物先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死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寄生物从寄主植物中获得营养物质的方式:,活体营养型(Biotroph):寄生物从活的寄主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物质,死体寄生物和活体寄生物,半活体营养型(hemi-biotroph):,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 从寄主植物内获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第三章部分内容回顾,1,三、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与致病力,致病性(pathogenicity):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致病力(毒力或毒性,Virulence):特定病原物致病性的强度 同一群体内,病原物的致病力不尽相同,可分为强毒、低毒和无毒等 侵袭力(aggressiveness):针对某特定作物品种,某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在其体内定殖、扩展的速度(能力),2,四、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1.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 2.机械压力或阻断 3.水解酶类 4.毒素 5.生长调节物质 6.病原物胞外多糖 7.直接影响寄主基因的表达,3,五、病原物的传染性,病原物具有从罹病植株特定发病部位转向健康部位生长致病或从罹病植株转向健康植株上生长和致病的能力。,接种体(inoculum):具有独立存活、传播和侵染功能的最小结构,关注 接种体的形式和接种体的传播等,4,第二节: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程,Infection Process,侵入前期,侵染期,潜育期,发病期,植物的反抗,5,1. 病原物在到达寄主表面前有哪些行为?,(1)大多病原菌在未到达寄主表面之前处于休眠状态,如真菌的菌核、有性孢子、厚垣孢子;线虫的卵;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种子;病原细菌在接触前也处于休眠状态等,6,(2)多数病原菌休眠体的萌动、活化需要寄主的刺激,寄主植物的根分泌物,种子萌发时的渗漏物,叶面的分泌物、渗漏物等,信号分子,营养物质,趋化性问题,7,(3)病原物在抵达寄主之前的不稳定性,环境中其他微生物(腐生微生物)可能利用植物分泌物生长,破坏刺激信号,环境中其他微生物(腐生微生物)可直接破坏病原物的休眠体,病原菌可能由于非生物原因死亡,8,(二) 病原物怎样抵达寄主表面?,被动抵达,如生物介体或非生物介体传播 主动抵达(趋化性),一些土传病原菌可以受寄主分泌物刺激,萌发,利用自身携带的营养物质或利用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朝寄主方向生长,9,(1)病原真菌孢子萌发,产生芽管,(2) 病原细菌的活化、生长和繁殖,病原物在到达寄主表面后至侵入寄主前有哪些行为?,10,(二)接触阶段,最重要的事件:病原菌与寄主的识别(recognition),(1)识别出寄主和非寄主 (2)识别的结果:亲和(compatible)和不亲和(incompatible) (3)不亲和,寄主迅速启动体内抗病反应系统,迅速合成抗病相关的物质,病原物不能成功侵入,或寄主植物在病原物侵入位点附近发生过敏性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将病原物禁锢于很小的范围内。 (4)亲和,病原物启动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合成致病相关物质;同时寄主植物的抗病反应不能强烈、迅速地启动,病原物可望成功侵入 (5)病原物与寄主识别机制复杂,可能存在多种方式,11,(三) 影响病原物萌发和生长的因素,温度:最高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和最低生长温度,病原物的温度特性决定作物发病的季节 湿度:液态水,风雨交加常使病情加重 环境中的其它微生物:拮抗和营养竞争,露水(液态水)对病原物是十分宝贵的,若抓不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可能就不会有生存的机会。,12,二、 侵入期(penetration period),侵入方式,侵入途径,侵入所需时间和接种体的数量,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病原菌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从寄主体内获取营养物质)的这段时间,称为病原物的侵入期,13,1. 侵入方式,主动侵入: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部分真菌,被动侵入:细菌、病毒和部分真菌,14,2. 侵入途径,(1)直接侵入,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壁,角质层:蜡质、角质皮(由脂肪酸和羟基脂肪酸聚合而成)和类脂化合物等组成,细胞壁: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聚合物和糖蛋白等,附着胞:机械压力和水解酶类,15,(2) 从自然孔口侵入,植物的自然孔口很多,如气孔、水孔、皮目、蜜腺和柱头 病原细菌及部分病原真菌和卵菌的侵入途径,16,(3)从伤口侵入,物理因素: 风、雨、冻害、日灼和农事活动等 生物因素: 昆虫和线虫取食等 植物自身的生长: 如种子萌发、开花和侧根形成等均可造成伤口 植物病毒和类病毒必须在活体寄主植物组织上生长和增殖,其侵入需要依赖不至于引起细胞死亡的微伤口,17,3. 侵入所需时间和接种体的数量,一般所需时间很短,很少超过24小时,时间短对病原物有利 (湿度和温度等环境),接种体的数量:病原物成功侵入往往需要一定的数量,建立寄生关系所需的最低数量,称为侵入剂量,(1)多数真菌:单个孢子,(2)细菌和病毒:需要一定的群体,18,三 、潜育期(incubation period),潜育期:病原菌与寄主建立关系之后到显症之前,是病原物定殖(colonization)于寄主植物的过程,也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斗争的主要阶段 。,病原菌在寄主体内生长、蔓延和繁殖的过程,寄主抵抗病原菌生长、蔓延和繁殖的过程,19,(1)死体营养型,(2)活体营养型,非专性寄生菌,专性寄生菌,需要吸器自寄主细胞中获取营养,1. 病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20,(2)系统侵染(systemic infection),(1)局部侵染(local infection),病原菌侵入寄主后仅局限为侵入点附近生长和繁殖,形成局部感染,病原菌侵入后向寄主各个部位生长、蔓延,引起全株性感染,3. 病原物在寄主上的扩散,21,四、 发病期(表现症状),病原物的繁殖及怎样面对后寄主时代 发病植物怎样降低病害造成的影响,发病期主要问题,1. 病原菌:繁殖后代(无性或有性) ,再次侵染或进入休眠阶段,2. 寄主植物:局部坏死、或整株衰退或死亡,最终影响产量和质量,22,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 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病原菌的传播途径,病害循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开始发生的整个过程,第三节 病害循环 Disease Cycle,23,一、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overseasoning,oversummer,overwinter),寄主植物收获或休眠后病原物的存活方式和存活场所,一般也是植物病害的初次侵染的来源,病原物以何种形式越冬和越夏? 病原物在何处越冬或越夏?,24,1.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的形式,具有较好的保护措施 具有充足的养分 或有安全的依靠,真菌的厚垣孢子、菌核、冬孢子、闭囊壳等,卵菌的卵孢子,细菌的菌胶,线虫的卵,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种子,甚至真菌和卵菌的菌丝等均可作为休眠结构,病毒怎样越冬越夏?,25,2. 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1)田间病株;(2)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3)土壤;(4)病株残体;(5)有机肥料;(6)生物介体,26,二、 病原物的传播,1. 气流传播(air-borne,wind-borne) 2. 雨水传播(water-borne ) 3. 生物介体传播(vector-borne) 4. 土壤传播(soil-borne) 5. 种子传播(seed-borne) 6. 人为因素传播,27,三、 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在季节适宜的时候,病原物休眠体萌动形成接种体,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抵达寄主植物体表,引发寄主植物发病的过程,称为初侵染(primary infection); 有些病原物初次侵染成功后,在寄主发病部位迅速产生大量繁殖体。这些繁殖体立即作为新的接种体,随气流、雨水和介体等传播到植株的健康部位和其它健康的植株上,重新感染,称为再侵染(secondary infection)。,28,2. 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或再侵染不重要的病害。 多循环病害:在植物的生长季节中,病害有多次再侵染的过程。,如小麦散黑粉病,病菌在种子萌发时萌动侵入,之后随寄主植物生长于生长点,并于小麦扬花期显现症状(单循环病害) 又如水稻稻瘟病,水稻自秧苗开始即可发生稻瘟病,称为苗瘟,移栽至入大田,发生叶瘟,经过多次再侵染后,发生穗颈瘟,节瘟和谷瘟 (多循环病害),植物的一生均有可能感染某种病害,29,第四章 植物病原菌物,30,第一节 菌物概述,菌物特指几种类型的生物,它们在形态上或多或少有些相似之处,但在系统发育和进化上,它们之间有显著的差异。从分类上看,菌物包括真菌(真菌界)、部分卵菌(藻物界)和部分原生动物(粘菌)等。,31,菌物,形态,分类,繁殖,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描述,营养体,细胞结构,菌丝,菌组织,菌落,准性生殖,生长,细胞分裂,影响生长的因子,32,美丽的真菌,一、菌物(真菌)印象及描述,33,A glass model of Aspergillus herbariorum, made in 1929 by R. Blaschka, and part of the wonderful Ware collection of glass sculptures of fungi at Harvard University Botanical Museum.,34,35,36,37,38,39,40,41,42,43,44,英国皇家植物园生长有世界上最大的担子果。直径170 cm,其每年增长4 cm,现大约高60 cm,重约300 kg,45,1987年,在中国长春某地施工时从黄土层中发现一棵国内罕见的特大真菌。真菌直径36.5 cm,重10.5 kg。据有关专家分析,这一真菌已生长了1000多年。,世界最大生物在美国俄勒冈州东部马尔赫国家森林里被发现。一种俗称“蜜蕈”的真菌类植物在树底下盘根错节,存活了大约2400年,分布面积广达880公顷,是全世界最大的生物 (Armillaria ostoyae) 。,46,中美科学家联手将地衣化石记录前推2亿年,47,Fossil hyphae from the Cretaceous(白垩纪 ) of northern France (144 to 65 Million Years Ago ),48,在内华达发现的第三世纪中新世子囊壳化石,49,A section through a silicified stem of Aglaophyton (阿格劳蕨 ) from the Devonian Rhynie Chert. Among the cells are a fossilized fungus Paleomyces.,50,Fungal spores,51,52,http:/www.perspective.com/nature/fungi/index.html http:/www.mycolog.com http:/tolweb.org/tree?group=fungi,推荐网站,The Fungi 2001, Second Edition, Academic Press, London Carlile MJ, Watkinson SC, Gooday GW,53,Fungi are eukaryotic, heterotrophic, absorptive organisms that develop a rather diffuse, branched, tubular body and reproduce by means of spores.,真核、异养、通过吸收获得营养物质,营养体为分枝管状,通过产生孢子的方法繁殖后代的一类生物。,真菌的描述,54,2 少数真菌的营养体是单细胞,如酵母(Yeast)。,二、真菌的营养体(Vegetative Body),真菌的营养体是指真菌营养生长所形成和依赖的结构,典型的营养体是管形的丝状物。,1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