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尊敬的写手老师: 你好。我将论文已经给老师看过,这是他的修改意见:“你好!论文已经看过,文章的选题与所学的专业非常切合,论文的整体思路也比较清晰。尤其是第一部分对传统德育理论的内容概括很全面。有两点建议:(一)、将文章内容围绕传统德育理论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来写,内容上更有针对性一些。(二)、三个大标题的设置可再斟酌。可以先写传统德育理论的思想内容,再写它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最后写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它的借鉴和创新发展。请你根据以上建议再调整与扩充一下论文内容。”因为时间要求比较紧,希望写手老师能够在12月31号中午12点前将修改好的论文发给我,十分感谢。祝元旦快乐,后附论文。目 录中文摘要1一、绪论2二、本论2(一)中国传统德育理论的思想介绍21.天下为公,爱国如家32.自强不息,刚健有为33.厚德载物,与人为善44.天人合一,热爱自然45.先义后利、见利思义56.注重人伦,孝敬父母57.厉行节俭,艰苦朴素6(二)中国传统德育理论的价值61.中国传统德育理论的当代普世价值62. 中国传统德育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73.中国传统德育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94.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大发挥中国传统德育理论的价值11(三)中国传统德育理论的创新研究131.加强中国传统德育理论与当代先进文明成果的融合创新132.加强中国传统德育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143.不断创新德育理论教育内容,在具体活动中弘扬德育精神14三、 结论19参考文献20致谢21中国传统德育理论的借鉴与创新研究中文摘要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在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为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服务的,并且整体上是受制于当时的道德生活需要并随着道德生活基本格局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中国传统德育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依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它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催人奋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积极、进步的一面,又有教人保守、安贫乐道、不思进取等消极落后的一面。在某些情况下,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常常是良荞混杂、瑕瑜互见的。因此,对于中国传统德育,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因此开发与应用优秀传统德育资源成为德育工作者当前一项重要的、紧迫的任务。然而此项工作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基于此对传统道德资源在现在道德教育上的创新和实践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传统道德思想在我国的实践意义以及重要作用。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题部分,主要对我国传统思想理论介绍、传统思想了理论的价值以及中国传统德育理论的创新研究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介绍。第三部分为本文的总结,和前文进行呼应,对传统道德理论的创新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总结。关键词:传统道德;价值;创新;实践一、绪论现代中国在面对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式的渗透和撞击时,如何既能保持本国优秀的道德传统,又能吸收他国德育的有益成果,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己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严峻课题。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在解释制度建构和制度变迁时提出了“路径依赖”的理论。我们的社会演化到今天,我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民族精神和风俗习惯,历史积淀和民众心理,仍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考虑的根本性因素。 李晋楠.浅议道德与法律的关系J. 商品与质量. 2011(S7)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要坚持好继承优良传统和体现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原则,就必须把向历史扎根和向未来探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深厚土壤,才能真正生长出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思想道德的参天大树。中国优秀传统德育资源延续二千余年,它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之本。它在历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时期,特别是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现阶段,开发和应用中国优秀传统德育资源,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二、本论(一)中国传统德育理论的思想介绍在数千年源远流长的伦理文化发展史上,我国逐渐形成了久远而深厚的德育思想传统,上启孔孟老庄,中经玄佛道教,下迄宋明理学、清代实学,不仅重视专门的学校德育教育,而且重视家庭、职业和社会的德育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德育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家等既在德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等问题上相互领顽相互论争,又在德育的目的、功能和本质等问题上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化生出一种多元一体的中华德育思想结构体系,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培育提升了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 刘立夫,胡勇.中国传统道德理念的内在结构J. 哲学研究. 2010(09)1.天下为公,爱国如家中国社会在很长时期内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强调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应当服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天下为公”、“修身治国平天下”被历代传统德育视为“大节”,也是封建人伦系统的最高目标层次。为了国家和民族,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尽忠保国”、“先公后私”、“一心为公”,这样才能成为人们尊奉的道德楷模。 陈敏.道德信仰的内涵及人生功用探析J.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0(03)正是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薰陶下,才有西汉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三国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理想和追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驱力,是中华传统文化之魂,根深蒂固地植根于人民心中,成为道义上的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对维护中华民族的完整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巨大的精神力量。2.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深藏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儒家德育十分重视这种精神的培养,认为这种培养首先表现在人生理想的道德追求上,提倡一种积极入世、刚健自强的人生态度。这具体表现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论语阳货)的自我超越上;表现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拼搏上;表现在“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漱玉词夏日绝句)的人格挺立上;表现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的坚持不懈的毅力上。中国古代具有这种精神的杰出人物数不胜数。司马迁遭宫刑后写成历史巨著史记;唐朝玄奖西游、鉴真东渡;明代的李明珍历时三十个春秋写成本草纲目;清代吴敬梓陋巷写儒林外史,曹雪芹贫病作石头记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光辉写照。3.厚德载物,与人为善推崇“仁爱”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仁”这一概念,“仁”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从这一原则出发,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主张对人要有爱心、尊重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孟子继承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提出人的“良知”问题。他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人有道德,有禽兽所没有的对其他人的“同情”、“怜悯”、“关心”和慈爱之心;墨家主张“兼爱”、“天下之人皆相爱”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依据这一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父慈子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为了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要“厚德载物”,认为有道德的人,应有如大地一样的胸襟,能包容不同方面的人,能容纳不同意见的人。为了实现人际和谐,传统德育还特别强调“中庸”,要求人们必须符合“中庸之道”来思考和处理人际关系,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和为贵”、“求大同存小异”成为中国人普遍的思维传统。4.天人合一,热爱自然在天人关系(即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哲学一直重视天道和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探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强调人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天人合一”产生于西周,其核心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不仅肯定人在自然界中有重要的作用,更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关系,“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体”(庄子齐物论),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统一的生命系统。“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观,又是一种伦理道德。中庸里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说法。这种整体思维方式,这种对待大自然友爱和宽容的态度,不仅对我们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有益启示,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且也是我们进行生态德育的重要资源。 李鑫纳,梁莎.论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J. 河北企业. 2010(08)5.先义后利、见利思义所谓义,就是道义、正义,或社会、国家的整体利益;所谓利,就是个人的名誉、地位、权力、金钱等个人私利。如何处理义与利之间的关系是道德中的一个永恒话题。中华传统道德是一种重义的道德。在公私、人我关系上,强调舍己从人、先人后己、克己奉公;表现在义利关系上,则是“义以为上”。传统的义利观尽管有整体至上主义的倾向,但并不一般地反对私利,基调与主流还是“先义后利”,“见利思义”。孔子就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义然后取”,反对的只是见利忘义。既尚义,又求利,在不损害社会、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合法权益,做到利己又不损人,这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提倡的义利观。 陈融融.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9(05) 6.注重人伦,孝敬父母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明人伦”,所谓“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孟子提倡“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肯定生活在社会上,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有自己的义务和相应的行为准则。由于人所处的场合不同,扮演的角色不同,人伦关系不同,因而承担的道德义务也就各不相同。通过“明人伦”,确定个人在不同关系中的道德义务,对于完善自我、稳定社会意义重大。在人伦要求中,儒家尤重“父慈子孝”,孝顺父母被看成道德的根本和教化的出发点。父母与子女是亲子关系,父母有爱护、抚养子女的职责;子女也有赡养、孝敬父母的义务。孔子强调对父母不但要“养”,更要“敬”;不但要承顺父母之心,对父母有过,也当谏净。与后来被扭曲的“愚孝”根本不同。弘扬家庭美德,提倡“孝敬父母”,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养老、尊老、敬老的道德风尚。7.厉行节俭,艰苦朴素勤劳节俭、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内涵。 唐凯麟.儒家传统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J. 河北学刊. 2008(06)战国思想家墨子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生活;思想家荀子曾有名言:“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左传中写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李商隐有诗咏史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可以致富,节俭才能长久,这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所蕴涵的德育思想举不胜举,以上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尊老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