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仙游县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摘要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事关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阐述了仙游县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现状,分析了其制约因素,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仙游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对策,以供参考。关键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状;制约因素;对策;福建仙游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央每年都召开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不但全面分析农业新阶段的内涵和特征,深刻阐明了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而且进一步强调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1。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事关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最根本的是农民利益问题2。当前,在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对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仙游县农民收入增长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了解掌握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层次农民收入差异情况,分析目前制约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因素,有利于正确把握农民收入增长的规律性,有利于了解现阶段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有利于为党政领导宏观决策提供基础依据。现就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仙游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一些探索。1 仙游县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仙游县同全国一样,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和农村税费改革,广大农民得到很大实惠。据抽样调查,2000 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948 元,是 1978 年120 元的 24.6 倍。绝大多数农民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进入温饱有余的小康时期。跨进 21 世纪后,2004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3515 元,比 2000 年增长 567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342 元,比 2000 年的 4906 元增长 2436 元。由此可以看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多了 3827 元,拉大了城乡差距。2 制约因素2.1 市场约束力增强,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造成影响近年来,仙游县经济运动中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加剧了农村市场的矛盾,从总体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在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 21 世纪后,由于农产品以及整个经济供求关系的持续改善,仙游县一些传统农业的产量是增加了,但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却在持续减少。2.2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滞后,制约了增效增收改革开放以来,仙游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趋势是合理的,但不能因此掩盖了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如农产品品种结构欠合理、名优产品缺乏、产业结构趋同化、农村非农企业普遍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生产组织管理模式,生产社会化程度低,大部分企业都是从初级产品到最终产品一次性完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种结构形态的弊端日益显露,已成为农村经济持2续健康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2.3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调整缓慢,制约了城市化发展进程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调整缓慢,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之后,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国民经济结构也得到有效的调整。但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及户籍管理制度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调整不适应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形势,影响了城市化建设进程,强化了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阻碍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抵制了农村非农产业发展。2.4 农民素质不高,制约了自身增收的能力农民收入的提高,归根到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当前农民的整体素质偏差,难以接受一些适用技术和方法。稍微有些文化的农民基本不种田,多数有文化的年轻人从事非农产业,从事农业的基本上是一些文化低的年轻人和年老体弱者。许多农民信息闭塞、市场意识淡薄,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农民观念陈旧、小富即安,无法去开辟增效增收的新门路。2.5 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制约了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近几年,全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一定的成效,但仙游县农村生产组织方式仍然很落后,离农业产业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农产品销售基本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主要靠零散的运销户分销,与市场的连接十分有限,还未形成以契约为基础的紧密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农户几乎承担着全部的市场风险,却无法分享加工、运销增值而产生的利润。当市场风险增大时,各运销、加工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将市场风险转嫁给农民,而农民因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在市场激烈竞争中一般都处在不利地位,使增收成为泡影,如 2010 年春季的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和春夏之交的水果市场疲软,都给农民增收造成了负面影响。3 对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趋势。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3.1 增加投入,夯实增效增收的基础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民为城市工业化和宏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面对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任务和农业国际化的新形势,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对农民给予“反哺”是应该的。然而,近年来仙游县对农业投入明显不足,以致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僵化,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农业发展规划难以得到顺利实施。因此,增加农业投入,不仅是改革和发展必须付出的成本,也是效益最大化的投入。在农民抗风险能力极弱的情况下,需要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和推动。政府要围绕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农业结构调整风险基金,为小城镇、农村水利、机耕路、中低产田改造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必3要的帮助。同时,积极帮助农民家庭生产经营获得贷款和农业保险支持,夯实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基础。3.2 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引导农民创新发展模式、发展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是增效增收的有效途径3。一是通过联合兴办商品基地来推进区域化生产,引导千家万户在分散经营的前提下,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品牌、统一管理措施,通过连片种植、标准化生产形成利益共同体。二是通过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和大户把农民承包的土地租下来连片经营,引导农民进行种养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三是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或依法征收抛荒费来促进土地使用权的规范有序流转,发挥土地应有的效益。3.3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效益依靠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名特优产品,是创新农业增效思路、实现农民增收的内在要求。一是引进与改造并重,瞄准市场需求,引进新品种,改造老品种,大力发展名、特、优品种,占领市场。二是建立良种示范基地,优胜劣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通过科技示范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和经营方式转变,实现产业升级。三是聘请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巡回指导,直接到田间、山头现场指导,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向技术要效益。四是加强与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与交流,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3.4 加强仙台农业合作,拓宽增效增收的渠道要在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把握机遇,重视、调整和优化台商来仙游县进行农业投资的结构,确立仙台农业合作的宏观布局,循序渐进地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实现农业交流的快速发展。要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优势规划重点开发项目,重视引导外资向内地倾斜,让山区的资源优势借助于外资转化为经济优势,加速全县对外开放步伐。要注重提高引资的质量、档次与水平,规划创办高品质的台商农业开发区,招外资、引良种、学技术、取经验,垫高产业起飞平台,逐步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3.5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长效增效增收机制农业产业化是新世纪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关键是抓好农业龙头企业。仙游县中茂、中源、超大、亿松、康辉等 9 家农业龙头企业,坚持走“龙头+基地+农户”的路子,努力提高企业的规模、档次和效益,在开拓市场、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牵动和辐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从横向看,仙游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发展规模经济,加强资本运营,促进企业升级。发展集系列加工、储运、销售、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为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龙头企业,培养出 12 家全国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二是通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增强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拓宽农产品深度加工领域,开发新产品,力争以新取胜,以质量取胜。龙头企业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制定出与国际认证体系接轨的质量标准,大力推行制定出与国际认证体系接轨的质量标准,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创造更多的名牌产品。三是努力开拓市场,提高企业外向度。要坚持实施名牌战略,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农业,提高名牌农产品的整体效应。四是健全利益连接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建立稳定生产基地的同时,要与农民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让农民得到实惠,实现共同发展。五是政策扶持。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统筹和服务,主动为龙头企业排忧解难,不折不4扣地贯彻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做到增加财政资金投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强金融信贷服务,为农业龙头企业办实事。3.6 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实践的选择,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负责,谁得益”的原则,更多地发挥城乡居民、民间和社会潜资在城镇建设中的作用4。要把农民推进工业化的积极性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为了充分发挥农民在小城镇中的主体作用,应改革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建立适应农村城市化要求、有利于小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效与农民增收的渠道。4 参考文献1董理.关于漯河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78-80.2李文信,陆玉英,阮经宙,等.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效途径及措施探讨J.广西农业科学,2007,38(2):209-211.3贺义敏,李霁.对大同市农民增收措施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5):97,100.4魏凤娟.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之路径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25):29-31.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