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题目: 我国食品自给率分析 基于日本发展经验 (初稿) 姚万军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领域:农业经济 中文摘要本文运用日本长期时间序列数据的协整分析,分析了日本二战以来食品自给率低下的形成机制。发现:在1981年日本的食品自给率形成机制发生了结构性变化;1960-2006年期间耕地面积的减少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食品自给率低下的最主要因素;日本通过农业保护政策削弱了比较优势和汇率对食品自给率的负面作用。认为我国与日本有着非常相似的食品安全问题,保护耕地将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对外贸易中的汇率和农业比较优势的不利因素可以通过政策保护来实现。关键词:食品自给率 协整分析 结构变化AbstractIn this paper, using the time series data and the cointegration analysis method, I analyzed what factors caused the food self-support rate fall in Japan after World War II. By the study, I observed that a change of economic structure in Japan concerning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food self-support occurred in 1981, and I found that the reduction of the cultivated area and the change of the consuming structure are the main elements of the food self-support rate fall. Agriculture protectionism in Japan has weakene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 influencing on food self-support rate by the exchange rate. I think because there is a food security problem closely resembled Japan in China, so the cultivated area protection will be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for us. I want to point it out that the disadvantageous elem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agriculture comparative advantage can be decreased by rigid enforcement of the policy in China. Keywords: food self-support rate, cointegration analysis, a change of economic structure 我国食品自给率分析 基于日本发展经验 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 )发表的“谁能供得起中国所需要的粮食(Who will feed china?)”再次提高了我们对于粮食安全的认识。布朗通过中国与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的比较,认为今后的几十年中,由于人口压力和膳食结构的变化对农产品具有巨大的潜在需求。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道路和房屋建设将占用大量的耕地;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将急剧增加,从而挤占农业用水;提高农业生产率空间有限,最终影响中国的粮食生产。所以未来中国巨大粮食供需缺口及其由于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强大购买力,届时中国将买断世界所有粮食出口,从而动摇世界食品安全。作为中国粮食“威胁论”者的主要参照对象国日本,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食品自给率持续下降,2006年日本热量基准的食品自给率跌破了40。那么研究日本的食品自给率低下的原因对我国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所以,本文主要分析日本食品自给率下降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行政的机制。1 日本的食品自给率 食品自给率是指本国农产品的生产满足本国消费的能力。通常定义为食品自给率=本国粮食生产量/本国粮食消费量。1983年,粮农组织认为食品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显而易见,确保食品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条件,食品安全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政治问题。食品自给率是WTO的农产品交涉和FAT(自由贸易区)协定的中心议题。当今世界,食品不足问题仍然广泛存在,并且日趋严峻。以发展中国家人口为主,有8亿3千万人仍生活在慢性粮食不足中,整个世界处于粮食供给不足的状态。另一方面,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发展造成土地沙漠化、大气层破坏、地球变暖、水土污染、耕地减少等问题必将造成农业生产能力的下降,进而加剧农产品供给紧张。日本人口密度非常高,人均耕地面积小。再加上农村劳动力向工业的流失,2006年日本的热量基准的食品自给率只有39,处于发达国家中最低水平。日本的食品自给率从1965年的73直线下降,1998年为40,几乎是年平均下降1个百分点。图1中列出了三种标准的日本食品自给率:粮食自给率、热量基准的食品自给率、生产金额基准的食品自给率。粮食自给率主要是指稻谷、麦类和玉米的自给率。从图上可以看出从1961年的82急剧下降到1985年的31,再到1988年的30,1996年以后基本维持在28左右。日本的这个自给率水平还不到通常认为的粮食最低安全保障线70的一半。热量基准的食品自给率就是将食品都换算成热量单位,然后测算的所有食品的自给率。这个标准的自给率从1961年的79逐渐下降到1998年的40,这个指标在维持了8年后的2006年再次下跌,跌破了40。相对来说,金额基准的自给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在69以上。三种指标都显示了随着经济发展日本食品自给率急剧下降的过程。2007年日本不同种类农产品的自给率如表1所示。日本的薯类、淀粉、蔬菜、鸡蛋、酱和酱油的自给率比较高,约在80以上。果实、肉类、乳制品、海鲜、海藻和食用油的自给率相对比较高,约在50以上。而谷物和豆类的粮食自给率却非常低。谷物中除了大米自给率还维持在93以上,裸麦自给率为108,其它的粮食的自给率都在15以下。豆类的自给率也只有6.9。所以说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低下主要集中在小麦、玉米和豆类三个科目。从国内消费量来看,玉米的消费量最多16,260千吨,占粮食消费总量的45。其次,大米消费量9,185千吨,约占粮食总量的1/4。其后是小麦消费,为6,228千吨,占粮食总量的17.4。玉米、大米和小麦消费占日本粮食消费的绝大部分,占粮食总消费量的88.5。从消费方式来看,大米和小麦主要是直接消费,而玉米和大麦则主要作为饲料和加工原料。豆类中约1/3用来直接消费,2/3用作了加工原料。肉类中牛肉的自给率最低43.2 ,其次是猪肉为52.4,鸡肉的自给率最高为68.7。日本的肉类消费主要是牛肉、猪肉和鸡肉三种,其中牛肉约占25,猪肉近45,鸡肉约占34。肉类整体的自给率为55.8,但是考虑到畜产所需饲料几乎完全依靠进口,实际上,肉类自给率要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奶类及奶制品的自给率比肉类略高一些为66.5,同样,考虑到饲料的进口问题,实际自给率要低于这个水平。日本农林水产省认为:世界范围的粮食供给危机和粮食进口外汇依存度高等问题致使食品供给存在着巨大的危机。所以,日本以法律形式确保本国的最低限度的粮食安全。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规定“食品安全最低保障是指当发生自然灾害或进口被断绝等突发事件时,保证国民生活安定和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最低限度的食物供给量”。日本政府认为40是日本食品安全的最低限。为此,制定了到2015年将食品自给率提高到45的政府工作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先后制定了针对山区、半山区地区的直接支付制度、关于疏通对农业法人投资的特别措施法等一系政策措施。但是这个指标勉强维持8年,2006年再次跌破了40。日本食品自给率持续下降的原因有哪些呢?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呢?为了分析这些问题本文首先理顺影响日本食品自给率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日本1961年到2006年的长期时间序列数据来分析各种因素对日本食品自给率的作用机制。2 日本食品自给率低下的原因当然日本的食品自给率不是短期内下降到39这一水准的,它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变化的。从1950年日本经济复苏和高增长,非农业部门对农业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资料的吸引力逐渐加强,造成生产要素价格高涨。经济增长使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给农业生产的扩大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同时伴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国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畜产品消费的增加进一步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生产萎靡和需求增加正反两个方向的作用加速了食品自给率的降低。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日元升值是日本食品自给率急速下降的另外两个决定性因素。农产品自由贸易的深化,致使关税的保护壁垒被打开了。1960年农林渔业的121种商品,1963年砂糖和香蕉,1964年柠檬,1991年牛肉和柑橘等先后贸易自由化,1999年大米关税的削减等一连串的农产品的国际化使日本国内绝大多数农产品直接面对世界农产品价格竞争。再加上上世纪80年代以后日元的急剧升值,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和世界价格差急剧扩大,加大了农产品的进口压力,进而降低了食品自给率。在这一系列的影响和作用下,2006年日本的热量基准的食品自给率下降到了39。在日本有大量文献研究了日本食品自给率问题。如岩崎 徹(2008)、(2008)、樫原 正澄(2008)、丸山 清明(2008)、鈴木 宣弘(2008a)、鈴木 宣弘(2008b)、高嶋 宏樹(2008)及張 建(2008)等详细分析了食品自给率变化的历史及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谷口 信和(2008)、中川 雅嗣和山口 三十四(2006)等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的角度分析了日本及世界各国食品自给率的形成机制。永木 正和(2005)、茅野 甚治郎(2005)、横山 英信(2005)、矢坂 雅充(2005)、石堂 徹生(2005)、及藤本 高志(2005)则主要着重分析了致使食品自给率低下的日本国内种种因素及其对策。经过整理可以将日本食品自给率低下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主要两个方面:(1)从农业的生产特点上来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土地经营规模普遍较小。2000年日本平均每一农户的耕地面积为1.24公顷,约合18.6亩,远不及许多欧美国家大农场的经营规模。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十年来,不少日本农民从农村转移至城市,日本农业家庭总数不断减少,但是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却非常缓慢。19902000年日本农户家庭总数减少18.64,同时,平均每一农户经营的耕地面积仅增长8.77。 2)兼业农户所占比重相当大。2004年日本兼业农户数占经营性农户总数的79.6,这不仅阻碍了土地集中和农业经营规模扩大,而且使农业机械不能充分发挥应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