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讲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思想,世界历史不过是一部劳动史,自然因此而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 ,同时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中介”,“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844年手稿) 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德意志意识形态编注),近代以来,工业的力量使自然成为“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人类活动不断使环境“人化”,在环境中实现自己,不断印证人的本质力量,并赋予这种力量以历史的性质。因此,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是“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人作为人的存在”(1844年手稿)。因此,自然的发展(自然史)与人类的发展(人类史)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现代化的工业,“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资本论第3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要对我们进行报复。” (自然辩证法) 为人类所面临的大转变,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844年手稿),自然是人类“永远的共同财产”,“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资本论第3卷)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自然后果以及影响,“从而有可能去控制和调节这些影响。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自然辩证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P84-86),二、当代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 难以忽视的真相,(一)全球环境问题的表现与特点 1. 表现类型: 过度开发或过度索取导致的环境退化:由于过度开发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减少、能源紧张、淡水短缺、野生动植物灭绝等问题;,(一)全球环境问题的表现与特点 1. 表现类型: 过度开发或过度索取导致的环境退化:由于过度开发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减少、能源紧张、淡水短缺、野生动植物灭绝等问题; 过度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由于过度排放造成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还有化学、物理污染乃至气候变化等问题;,(一)全球环境问题的表现与特点 1. 表现类型: 过度开发或过度索取导致的环境退化:由于过度开发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减少、能源紧张、淡水短缺、野生动植物灭绝等问题; 过度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由于过度排放造成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还有化学、物理污染乃至气候变化等问题; 技术失控和滥用导致的技术对环境的负效应:由于技术失控或滥用引起核污染等环境负效应,包括转基因技术、电子技术、空间技术等可能带来始料未及的环境后果,我国每年有2亿多部手机报废,北京“首堵”,2. 环境问题新特点: 从局部性、区域性的污染、破坏扩展到全球性的环境危机; 从“第一代环境问题”发展到“第二代环境问题”; 从发达国家越来越快地蔓延到发展中国家。,(二)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 环境问题的类型与发展阶段有关,或呈现为阶段性的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归约为:资源索取型(前期)和污染排放型(后期)的环境问题,但现在越来越具有叠加效应,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由于现代化(工业化)的示范效应(模式),不断扩张的发展需求(消耗、消费)已经而且还在继续“透支”环境支持能力。 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生活(消费)方式,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三)发展与环境的两难 不发展不行!贫困还会造成掠夺性的环境问题; 但是,环境代价太大,使发展不可持续也不行!这两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重要的是,现实的“人”个体偏好时间偏好在所难免,因此有关生态环境的短期与长期利益、个体与整体利益的矛盾非常深刻,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库兹涅茨曲线是上世纪5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用来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论。研究表明,收入不均现象随着经济增长先升后降,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这有很多实践数据予以验证。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等人,通过对42个国家横截面数据的分析,发现部分环境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也呈现倒U形曲线,就像反映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那样。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这种现象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库氏曲线刻画及其环境引申,结论:一是环境破坏不可避免,二是环境问题会出现拐点或转机,三是环境的缓解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特别要注意还没有接近拐点时就撞到环境承载的极限。 以中国的情况为例,人家或许要几代才会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在我们这里集中爆发,尤其是“锅里”的(粮食安全、耕地和水安全)和“锅外”(石油安全、能源安全)的问题。,三、解决环境问题的障碍,(一)观念障碍 解决环境问题,政府和公众都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环境权益既是个体权益又是集体权益;既是代内权益又是代际权益。公众要求政府提供的,不是良好的环境本身,而是维护环境权益的措施、政策和制度,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环境秩序。 但政府如果为了追求眼前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更倾向于靠较低的环境门槛来吸引资本,而这些行为通常又是以“效率优先”或“先发展、后治理”名义进行的,这就出现了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情况。,(二)制度障碍 人们对环境的所作所为,往往会产生外在于市场交易的“外部效应”。许多环境问题,或因产权无法界定,或因价格不合理造成“市场失灵”,必须由政府进行干预,主要是提供激励性的制度安排,通过明晰产权以及价格、税收等手段使外部效应内部化。 但是政府也会“失灵”:政府干预扭曲了正常的市场机制,或者某些方面的正向措施导致了另些方面的负效果;政府还可能谋求“寻租”,制造新的障碍。,(三)技术障碍 技术研发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却没有充分考虑对环境产生的可能破坏,而且大多数技术也不是为了满足处于发展低端的群体需要的,很容易忽视他们的技术机会。穷人买不起合适的技术,在摆脱贫困的同时保护环境的能力就要受限制。 结果一方面,某些技术的过度开发,引发了一些未可预料的、对环境不友好的后果;另一方面,对环境友好的技术则因为短期无利可图,得不到开发和应用。,(四)合作障碍 环境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分散的,但造成的危害却是广泛、积累和持久的,因此必须通过合作来解决。但由于相关各方的立场、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是缺乏共同解决问题的诚意,往往难以达成协议,或者即使有了协议也会在执行中走样,这就是所谓“搭便车”问题。 这实际上反映了环境公共品的无奈,如何设计一个能够预防“搭便车”的机制,督促各方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这也正是环境文化的内容。,四、中国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责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y)的原则。共同是指人类面临同样的问题,区别则意味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责任担当和具体应对方面应该有别。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比较强调责任的共同性,而发展中国家更强调的是有区别的责任。,中国“被”受关注的哥本哈根大会,中国以前强调的气候责任有三点,一是人均排放,现在中国的人均排放已超过世界平均值;二是历史排放,中国的现实排放量已经是世界第一,用不了二三十年,中国的累计排放量也会成为世界第一;三是转移,生产在中国,消费在欧美,我们应实现自己生产自己消费。因此,我们现在也在积极调整气候谈判的对策。,结 语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事关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环境利益的介入必然涉及人与人的关系,这也是马克思环境思想最值得重视的方法论,这两方面相辅相成,不可能脱离一方面改善另一方面; 发展与环境必须兼顾,协调好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努力克服解决环境问题的观念、制度、技术与合作障碍; 全球环境问题的特点,决定了环境责任的共同性和有区别都不可偏废。,第五讲 分析与思考问题 1. 结合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理解,深入分析当代西方主要社会思潮的实质。 讨论:你认为对当代社会思潮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2.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否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国家政权得以稳定的基本认识基础和精神基础” 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讨论:你认为我国的核心价值应当是什么? 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有什么现实意义? 讨论:你是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