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师心得体会:作文的沦陷作文是唯一没有参考答案的,对于它的教学也是老师在思考的问题,但是,很多学生为了拿高分,写了很多“虚伪”的作文。下面带来的是高中语文教师心得体会:作文的沦陷。在高三连续工作了四年之后,我回到了高一。于我而言,这样的工作安排等于给了我一个机会,那就是我想亲眼看到经由我自己的调教,我的学生,他们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最终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准。然而,我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比我预感到的要严重得多。它可以用来解释我之前几年在高三的时候,为什么感觉学生写作上的改观举步维艰。这个问题就是,这些高一的新生的写作并不是一张白纸,在这之前,他们已经上了九年学,写过不知道多少次作文了。按照高中三年写作安排的总体规划,高一一年都以记叙文写作训练为主。所谓记叙文,当然是以记叙为主,写人的,写事的,通过事写人,通过物写人或事的,不过如此。从高一开学到期中练习之前,我所教的两个班已经写过三次作文。在学生交上来的这三次作文中,我不止一次地看到多人同次或者一人多次用同样的素材和同样的方式来构建作文。很显然,这是他们训练有素的结果。就同样的方式而言,例如有人执拗地用排比的方式开头。我不仅能明显地感觉到这一方式和后面的内容脱节,就是这几句排比本身也不过是莫名其妙的拼凑。这种方式还经常用于作文中间部分的铺排,或者匪夷所思地将春花雪月放到作文当中,不管后面要写什么,都先引用两句关于风花雪月的古诗,以彰显作文所谓的文化内涵或者作者自身的高雅。就内容而言,我在这次期中练习的作文讲评当中给他们作文中内容上出现的雷同问题做过这样的总结。通常一方面是永远会被搬用到作文当中的比赛、受伤、亲人去世、好友出国,另一方面可以这样概括:永远拔刀相助的朋友,永远无怨无悔的母亲,永远春风化雨的老师,永远忍辱负重的爷爷,永远不懂感恩的“我”。学生看到这里的时候,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不知道这掌声里有没有自嘲的成分。这次期中练习的作文题是“我们”,题目前面的引文提示学生可以写至亲的家人。在我所评判的作文当中,我没有看到一篇以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战为题材的。这不正常,也不真实,因为在我以往和现在的工作当中,我见过太多因家庭冷战或者激战而导致学生状态不佳的例子。我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学生说,我们老师说了,作文写家庭的话,只能写温暖的,和谐的。就是说,作文里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也已经被训练过了。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作文已经和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生活感受无关了。或者说,不管学生本人有多么地不情愿,写应考作文的时候也要牢记,形式比内容重要得多,而内容呢,哪怕是在说谎,他们也只能写得“光明而温暖”。关于学生在作文里假话连篇,大概二十年前就有过经典的例子:“我”夏天的时候去商店里买冰棍,阿姨多找了我钱。我心里的两个小人开始斗争,一个说我应该把钱还回去,一个说又不是我的错,何必去还。正在僵持之际,一阵风吹来,我胸前的红领巾飘起来了。我恍然大悟:我是少先队员。最终我去还了钱,售货员阿姨夸我是好孩子。当初的学生写这样的作文,恐怕还是提心吊胆的。今天,这种所谓的文风不仅没有得到遏制,甚至已经近乎于明火执仗了。真是可怕,如果一个学生的作文里通篇都是谎言,我们又该如何理解那作文里面热情洋溢的赞美和歌颂呢?有的学生和老师就此得出一个结论:写应考作文就应该和真情实感无关。但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二者真的是水火不容吗?我举个例子。大概是去年的时候,高三语文的一次考试中有这样一个作文题目唤醒。这个题目中,“唤醒”是个动词。从审题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先把这个题目补充完整,例如是物唤醒,还是人唤醒;是谁唤醒,还是谁们唤醒;唤醒了谁,还是唤醒了谁们;还有一个角度,唤醒还是没唤醒。这些理解如果都符合题意,学生就有了更多的立意上的选择。例如我们可以写赵一曼唤醒了更多仁人志士抗击日寇,也可以写鲁迅先生力图唤醒众人但应者寥寥直至今日。也就是说,应考作文的审题关根本不是学生表情达意的拦路虎,致使学生只能亦步亦趋,谨小慎微,甚至伪装自己,在作文里装腔作势。我为什么特别强调学生要过审题关,是因为我希望学生过得此关之后,能从各种要求所编制的经纬线当中找到缝隙或者出口,让自己切合题意的立意结合平日里的素材积累和生活感悟在仍有余地的空间里飞翔。然而时下的情况并不乐观。这么多年过去了,学生似乎并没有什么审题上的心得,也没有丰厚的写作素材上的积累,他们只是储备了一下架式,一些框架,更准确地说,他们经过训练之后,早就准备了一些套路。他们并不预备要增长审题的本领,而是反客为主,将所遇到的题目中的内容蛮不讲理地装到自己所预备好的“技巧一箩筐”当中。学生长期写形式大于内容的作文,拒绝真情实感的表达,其危害有可能比我们预估的要严重得多。如今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名利化日趋严重。语文之美原本就该注重内心世界的真美,远离实用主义甚至功利化的虚美。语文学科在高考中的占比岿然不动,但由此衍生的却是却是愈发浓烈的实用主义氛围。语文学科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而语文考试所能考查的只有读写两项。考试原本只能是相对公平,语文试卷所能够考察的又极其有限,而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作文又越来越模式化,使得语文原本应该给予学生的丰厚的人生素养被一些僵硬的套路所取代,学生拿着所谓的好成绩,却一个个地严重营养不良。问题还不止于此。在功利化的环境里成长,学生很难做到独善其身。为了所谓炫目的成绩,他们在作文里矫揉造作,附庸风雅。为了所谓炫目的成绩,他们不再视老师为成长道路上交流的对象,而是将老师视为取得高分的阶梯,说得难听点,就是工具。小小年纪,内心没有真善美的种子,谁敢保证他们将来一定成为国之栋梁,而不会是庸碌之辈?抑或能量极大的危险分子?再次说回到这次期中练习的作文题。这道题对“我们”在选材上的限制并不多。但奇怪的是,学生即使把作文里的“我”写成了真我本我,也没人想到可以把“我们”写成我和某一部名著里的人,或者是我和一个现实生活中与我没有交集的人,更几乎没人突破本我,把“我们”写成竹林七贤那样的古人,写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等。对于这样的立意,学生要么根本没想到,要么想到了,但是对相关的内容几乎不知道,无从下笔。长期的模式化训练不仅没能丰富和美化学生的认知和内心世界,反而使已经十五岁的年轻人只能把作文写得干瘪狭隘,简单幼稚。至于独到的视角,新颖的构思,美好的情怀和境界,对他们而言既遥远又陌生,或者被他们老练而世故地嗤之以鼻。学生真的没有机会表达真实的声音了吗?那倒未必。我相信他们会有自己的渠道和方式来倾吐心声,寻觅知己。只是他们真情实感的表达以我们不知道的方式而变得更加私密了。真实且美好的内涵不能得到理直气壮和大张旗鼓的弘扬,这种气候不太正常。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情况变得如此严重?依我看,其根源还是和考试有关。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因学生的情况不同,即便所有的学生都发愤图强,他们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取得巨大进步。这一点语文尤其不能例外。众所周知,语文素养的形成一定是个慢功夫。但如果最终的考试成绩可以和之前的训练相关,语文学习就变成了一个技术活儿。于是,学生短期内取得进步就变成了可能,语文成绩就变成了家长学生对老师的期待,变成了领导衡量一个老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于是;一大批高级工种跳将出来,授予学生各种诀窍和秘籍,把原本应该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的语文课堂变成了整齐划一闭门造车的加工厂。还有一个原因,这种模式化极强的作文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认可给了一些教师将其大行其道的最大驱动力。有的老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他们明确地告知学生:你不这样的写,就别想得高分。也就是说,这样的作文在考场上是有市场,有前景的。我听说,有的地方对作文的评判已经到了不按照某种模式来写就会被极力打压的地步。毕竟,时下的一张试卷和一纸考试成绩关乎了太多人的期待和前途。关乎一个教师是否是名师,关乎一所学校是否是名校。如今,考场就像是个名利场,从出题到阅卷,从上课到复习,这其中的诸多环节可以让太多的人有利可图,各取所需。只一点,这一切都愈发远离学生的本心和教育的初心。高二的时候,我的学生将以议论文写作训练为主,真心希望到那个时候,没人问我这样的问题:老师,议论文写几个例子合适?是不是一正一反是最佳组合?或者我在他们的议论文当中再次见到永远的苏轼,万能的陶渊明、居里夫人、爱迪生,还有永远寥寥数语的、牵强附会的、虚张声势的议论。我不认为应考作文规矩多,已经多到抑制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地步。只要是作文,不管本人如何伪饰,终会暴露其真实的为人。作文沦陷了,几乎就是语文沦陷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愚懦的黔首,和其他人一道,交出自己的灵魂,在名利面前要么缴械投降,要么为虎作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