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东溪镇场镇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的分析 辩证施治重实效 努力探索新跨越对东溪镇场镇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的分析 苍溪县东溪场,傍龙岗山脉、依嘉陵江支流宋江河而立。所处地形相当狭窄,河流呈“Y”字型贯穿场镇中心区域。八十年代以前水运发达,史上素有“小重庆”之美称。一九八四年建成东溪大桥,横贯宋江河,陆上运输日渐发达。一九九二年东溪镇列入省级试点小城镇建设。期间建制几经调整,在二00五年乡镇建制调整后,由原东溪镇、田菜乡、双田乡合并而成,并管辖有原东溪片区的二十余个行政、企业、事业单位。而今,东溪镇已有地域1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万;其场镇已容纳居住1.1万人、场区建设面积1.5平方公里的全县一类重点场镇,产业兴旺、商贾繁华。苍(溪县)旺(苍县)线、苍(溪县)高(坡镇)石(马镇)线、东(溪镇)漓(江镇)线,是苍溪县东部(含东北部)以及连通巴中市、阆中市、广元市的交通中枢。今后一定时期内,要把我镇建设成为场区面积5平方公里、吸纳居住2.5万人以上,交通有序、环境优美、商贸发达的经济强镇。塑造一个明符其实的川北“小重庆”,就需要我们客观地、全面地分析场镇现有的不利因素,并找出化解之道。只有这样,在中央实施新农村与城镇一体化的建设浪潮中,我们才能够走向新的辉煌,把东溪建设得更美好。 谈场镇的发展与建设,必定首先涉及交通与街道建设问题,只有全面认识这些方面,才能探讨出突破性发展的建设途径。场镇建设方面的主要缺陷及其成因一以街代路得过境公路长,街道建设档次低、负荷重、损坏快。因场镇的发展是沿革省道公路逐步外延建成的。但这种街、路混用的建设布局缺陷日渐突出,并对东溪场镇的快速发展构成了强大制约。场镇的街道东从三角塘起至田菜场南6公里、西从李渡坝起至卢家嘴6公里共12公里,属于周边市、县少有的客观情况。街道原本是由县交通局养护的省级泥结石公路路面,后经历届基层政府多方筹资才将公路改造成水泥混凝土街道,街道的本质仍然主要是交通车辆运行。街道最宽处为8.5米,而最关键的瓶颈处仅3.8米,勉强能满足车辆的间边通行需要。近二十年,随着居住人口增加与交通运输的繁荣,其路段早已不堪重负,虽经本级政府多次修补,街道却是每况愈下,越补越烂。 究其原因:一是路面建修于90年代初,路基夯实的紧凑度与水泥混凝土的建设质量不高,路基大多已有沉陷,其损坏也使用周期有关。二是排水沟渠相对狭窄不畅与渗漏,对路基中的土、石造成流失,也引起一定的沉陷。三是交通流量猛增,长期超负荷运行。曾有一位大学生回乡做过统计,东溪场镇的交通流量超过国道212线苍(溪)广(元)段的车辆流量;加之,车辆从旺苍县拉运水泥、钢材、化肥、煤炭以及经广元进、出的日常商货物流等货物车辆长期超重运输、超流量对路面的损坏尤其严重。四是供水、供气等配套设施基本上都是在房屋建修过程后才架设、延伸的,在日常地运行维修之中,对混凝土开挖沟渠造成损坏;更有住户私自开挖街道对其损坏就更为突出。这些开挖简单地覆盖处理,根本就达不到防水与抗重压目的。五是洗车行业长期对路面、路基进行浸泡而损坏路面。水厂路段、黎明村上路口、物资站路段、三溪口经营站门口、观虎桥东头等五处都分别遭此厄运,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重建。 六是修补了一块坏路面,却隐性地拉动了周边的土石松动,让损坏范围进一步扩大。这是修补水泥混凝土路面无法回避的后遗症。二 人行道建设缺乏规范性。 沿街人行道全部是建房单位与住户在自建过程中建设形成的门前台阶。有的地方宽至2米,有的地方仅只能容一人侧身才能通过,而书店前至刘明礼住房100米人行道完全是利用了住房的滴水阶内台0.3米而已。全场的人行道建修质量参差不齐,规范性与实用性极差。三 公共设施使用场地缺失。 由于受地形、地貌的限制,场镇单位及住户建修用地可谓之“寸土必争”。配套基建用地根本没有列入议事日程。诸如:公厕、停车场、防火隔离带、绿化用地、休闲地带一律没有涉及;排水渠道也十分狭小,经常堵塞;现在,连垃圾中转池(箱)的安装位置都没有空地方。 四.楼房的设计与建修没有创新。 我们曾经引以自豪的老场,那些青瓦木架子房、石板街坊、“小重庆”水泊码头、粮站牌坊与戏楼;还有建于民国初期的诞生过一些重要人物的以及红军打完黄猫垭战役进行休整并有多处石刻的完全小学校等等许多带有文化气息的史迹都没有得到保护,让我们感到失之可惜。在建房过程中,一些单位的建房还能顺应街道朝向建设,而大多私有住户却都是按农村风俗朝向来建设。加之,房屋外形设计各式各样,相互参杂,一眼看去,十分地错落、杂乱与不协调、没有特点、感观性极差。面对而今,“小重庆”没有继承,场镇创新就更谈不上了。五行政监管部门的因素。 东溪的国土、城建管理部门单列成立于1985年,场镇大发展也始于1985年。1992年列入省级试点小城镇建设后,对场镇建设范围进行了规划编制。尽管许多建房用地是从山崖上掘展出来,但因为市政规划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未来,立足点太低。交通、街道、市政配套设置等等没有进行专门的规划与建设。对建房多是听之任之,部分房屋还在红线内立了起来。加之前几年管理部门也存在着重收费、轻管理或事前与事后管理又不力的实际情况,片面考虑了建房方的建设成本,客观地纵容了拥挤不堪这一建设局面的形成。六.负面带动效应。一是由于街(路)面狭窄、没有停车场,过境需要就餐以及本地商贸物流的车辆只能沿街停靠,占去半边街;加之有的车主随意乱停乱放,对通行造成路障。二是修车行业沿街(路)而设,对车辆正常通行自然构成影响。三是全场通行最为繁忙的新华书店路段,路面却也是全场最窄的地段,宽仅3.8米。就算是维持好正常秩序,人员与车流量稍一增加就堵路,根本就不能满足通行需要。四是没有正规的农贸市场,菜市在供销社内院,规模一直停滞在90年代初期,仅维持最基本的使用。并且市场的出入通道仅一个门面3.6米宽,前行不足50米又与新华书店路口合并产生拥堵。五是在小桥与大桥的两百米路段之间,本就是狭窄的人行道上,各类商贸业主的摊位林业,部分商铺架设的防雨、防晒棚,让旺盛的商业显得面容破碎。六是在大桥至小桥与菜市路段,摩托车只能在街道与人行道上的商铺间见缝插针,乱停乱放。七是沿河岸两岸的环卫与保洁任务艰巨。老场原是非常兴盛的水运码头,沿河城镇居民多是靠使用马桶与直排入河的方式处理污秽物品;宋江河的上游是桥溪乡与旺苍县城,河内漂浮物多且随汛期不断袭来;2002年又把小桥改造修建成商用楼后,邻靠小桥供销社内院的菜市又产生大量的垃圾入河,桥下其污秽情景就更不堪入目。八是周边村级公路对街道形成环卫的影响十分严重。东溪场周围有十余条村级公路的路面均是上山坡路,沿线的泥结石路面一遇下雨天,泥浆就顺路淌流,被过往车辆来回压轧带动。加之用泥结石维修的街道相互影响而形成“雨天一街泥,晴天尘飞扬”场景。九是东溪大桥的设置隐现不足。东溪大桥始建于1985年,从原东溪片区的行政机构迁过桥西,大桥就已注定处在场镇的中心位置。车水马龙的交通流量与街道、行人、秩序、环卫等管理就此开始发生冲突,且日渐升级。十是从农村新入来的“托老、托小”人群,公共意识差,在交通、安全、环卫等领域给场镇秩序与环卫管理带来新的压力与挑战。 综合看来,东溪目前的交通、房屋、市政、环卫等诸多方面对现状与发展构成的影响较为深远。场镇的一些时弊,不是一时半载能改观的。有的非本级政府所能为,有的似乎已不可改变了。 辩证施治 努力谋求化解策略东溪镇地处狭谷地带,没有宽阔地地理条件,更不可能实现大规模地搬迁。而场镇的发展绝不会因困难重重而歇息,这一趋势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也只会加快,我们只能在万难中-挺进。一.审时度势,多角度地认识东溪所处的地理及区位条件。虽然东溪与兰(洲市)-渝(重庆市)铁路、广(元市)-巴(中市)的高速公路建设失之交臂。但东溪镇的地理位置处在川东北广元市内,背靠矿产资源大县-旺苍县和广元市。是旺苍县到苍溪县、巴中市、阆中市以及更远地的交通枢纽,是旺苍资源矿产大县对外扇形辐射的门槛,又对通过旺苍铁路的化肥等农资产品进入的核心门户。这一区域也是农业劳动与外出劳务的人口集聚区,同时更是川、陕、甘地区非常重要的农副产品流出地。加之嘉陵支流东河(历称“宋江”)六级电站的建成,东溪的交通、经济大通道格局就会尤其突出。如果我们继续固守现有的这种交通条件,不仅是远远不能满足这一枢纽的发展需要,还会引发更多的困难出现。二从城乡对比,找出改造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成功道路。总结各大、中、小城市,特别是苍溪县城近几年的城市大发展,可以找出一条别人走过的成功之路。我们先立足“小重庆”,粗略地借说一下大重庆。我们的地形与重庆的地形相似,都是处在狭窄地带。大重庆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一是化整为零,分散建设;二是多建桥涵,全方位连接城区各板块,使之分而不散。而今,重庆早已发展成大都市,根本早已就不存在我们这种交通臃堵情况了。这种用桥来连接城区的做法,在许多城市发展上显而易见。如说我们去与重庆市相比,是小巫见大巫,殊同天、地岂能相比的话,我们就再来看身边的苍溪县城近几年的建设概况。苍溪县城从2002年初次提出抓城市建设的思路开始,实施了一些重要的改造措施。比如:一是对红军渡、北门沟、肖家坝、江南小区的交通进出口进行的撤迁、外引、扩宽改造;二是对城内核心地带的同心广场周围、荷花商场小区、电影院等小区进行的一系列整治改造。使城区一改过去的狭窄、拥挤状态,从而分层次解决了一系列制约苍溪县城扩大城区发展的用地问题。开辟了绿色通道,极大地增加了空地面积。这种拆迁有一个特点,就是从一些机关、单位、部门、企业为突破口。为过境交通、城区街道、人行道、公益设施的占地让出了空间,县城的人居环境整治也才同时得到整体改观。一个是大都市,一个是小县城,就已完全集聚了一幅城市化发展的整体改造缩影。三创新思维,大胆构想大东溪发展新格局。其实前面谈了重庆市区与苍溪县城的突破之路,也就找到 了一条小城镇开拓发展的必由之路。东溪的客观地形与造就的现实情况,突破之路就只能与上面两个例子如出一辙了。要突围,必先找到建设外围的大政方略。那么? 怎样拓展建设东溪镇的外围呢?我们且以东南七里坡以下、西南以与石灶乡接界的瓦旋村下游、东北与现高坡接壤的三角塘、西北与桥溪乡相连的姚家河为东溪场镇发展区域范围。展现出一个夹在“Y”形宋江河流上的类“H”形交通地域,中间这一“横”就是现有的-东溪大桥。而我们要保障的主要交通枢纽却是这“H”上的横跨大桥西北向与东南向的“折”形通道。就算是加宽大桥,这两方向已有的地形与建成了的街道、住房也根本就没有退让的可能了。这便使我们不得不去开辟新径,去从外因方面来解决东溪的大交通问题。也只有这样,许多场镇建设问题才能够迎刃而解。在九十年代初期,我们曾经由于乡镇体制改革,将本镇外围的几个乡一同合并为一个大镇。现在,与原来的地域相比,还少了一个与旺苍县相连的建制桥溪乡。随着大部制改革的到来,上层管粗,基层管面、管细的体制离我们不远了。桥溪乡的市场一直是以东溪为主的,经济上就已经构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了。在地域上介于门户之中的桥溪乡有一天还是会回到东溪镇来,这是经济流向决定会设置行政建制的历史趋势,是不可逆向改变的发展进程。阐述这一点,根本目的就是在于看东溪场的发展,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大东溪的层面上来着手。甚至于以前的东溪大区都有可能合并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镇。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大东溪由现在的东溪、高坡、龙洞、石灶、双田、双石特等六、七个乡镇合为一体,这里要解决的大城镇建设问题,就有的放矢了。目前,这一大东溪的政权体系还没有到来。而我们就算是抛开桥溪与大东溪不谈,只说是发展东溪镇现有的地域,也只能用大东溪的眼光来研究东溪的场镇发展了。这是在具备有交通动脉枢纽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