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开始于对研究问题的选择。“选好了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一项研究的选题的意义在于确定研究的重要性、研究的任务和方向。从理论检验的角度出发,选题是理论能否与经验事实相对应,能否进行验证的前提。从理论建构的意义出发,选题也预示着能否概括、提炼出有价值的理论。较长时期从事某些理论领域的研究,或较长时期从事某个社会生活领域的研究,研究者能够发现生活世界中出现的有“意义”的事件,能够高屋建瓴地选择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使将要进行的研究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其来源一、研究问题的概念1所谓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 or problem),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研究问题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问题”或“现象”既有些相似,又有所不同。社会研究中的许多“问题”,的确常常是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社会现象或某种社会问题,这是它们有些相近的原因;但社会研究的问题通常比社会世界中的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更为具体、更为集中、也更为明确,这是它们之间有所不同的地方。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另一个概念是研究主题(research subject or research topic)。2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相比,显得相对宽泛,也更有一般性。比如,婚姻、家庭、人际交往、社会流动等等,就是研究主题的几个例子。而“青年结婚消费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如何”、“三代人家庭中的成员关系与互动方式是怎样的”、“城市居民的住宅状况对邻里交往有什么影响”等等,则是研究问题的几个例子。一般来说,一个研究主题中,可以包含许多个不同的研究问题。而选择研究问题的过程则常常是从宽泛的研究主题开始,逐步缩小到更为集中的研究问题。社会生活包括众多的层次和方面,构成众多不同的领域。在每个方面或领域中,都有许多值得探讨的研究问题。对于一项具体的研究来说,它只能在众多的可能性面前进行选择。因为社会研究作为人们了解社会现象、探索社会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既不是笼统的和无所不包的,也不是盲目的和漫无边际的,而是十分具体、明确、有针对性的。现实生活中的每一项社会研究,可以说都是针对某一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某种特定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不同的研究问题,所涉及的领域不同,所针对的现象或问题也不同。3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的关系研究主题指研究所属的理论领域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某类现象。研究问题是就某个理论或实践领域中的主题提出具体需要研究的问题。例如:1关于外来工的研究,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的总体情况来看,广大内地的外来人口总是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总量供应是充分的。但近几年沿海地区却出现严重的工人短缺现象,有人称之为“民工荒”。在总体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民工短缺?这是一个研究主题,或研究领域。我们在研究中提出的具体问题是,外来工的人力资本、工资待遇、劳动条件、企业用工需求、企业制度、劳动市场的完善程度、政府监管、地区差异、区域性经济结构变化、经济增长等因素如何影响外来人口的求职与流动?进一步如何影响外来工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工人短缺)?2研究关于外来人口非正式就业的行业性聚集现象的研究,研究主题同样是外来人口流动问题。我们看到,有许多著名的外来工聚集的社区,如北京的浙江村和河南村,深圳的平江村和江西、湖南、湖北人聚居的村庄社区等,我们希望就这些现象进行研究。研究的问题是,市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网络与社会资本对非正式就业聚集的构成了基本的影响;非正式就业聚集的正功能与负功能并存。4研究问题选择是影响社会研究层次深浅、质量高低差别的最初和最直接原因。研究问题的选择能体现研究的水平。因为在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既需要用到研究者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知识,又需要研究者具有比较开阔的视野、比较敏锐的洞察力、比较强的判断能力,同时,还需要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从选择到最终确立,正是上述几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研究者在上述任何一个方面的欠缺或不足,都会在所选择和确立的问题上留下“痕迹”,都会直接影响到所选问题的水平和质量。二、研究问题的来源美国政治学者贝蒂H齐斯克说:“依靠丰富的想象创立并发展一个可行的研究问题是研究工作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美贝蒂.H.齐斯克,政治学研究方法举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P34)。特别是对于初次独立进行一项社会研究的人来说,他们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研究问题似乎比实际去研究这个问题还要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者来说,要选择一个有价值的、有新意的、可行的、并且适合个人情况的研究问题,并没有普遍适用的方法。有的问题可能主要来源于研究者的某种好奇;有的问题则可能起源于研究者偶然碰到的一件事情;有的问题可能来自于研究者与朋友的一次聚会或交谈;有的问题则来源于研究者无意之中读到的一篇文章、一本杂志或一部著作。当然,应当指出的是,我们不能总是寄希望于这种碰运气似的机会,或者总是期待着某种突发的“灵感”。与此相反,我们应该主要依靠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所熟悉的生活经验,所面对的社会现实,所具有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选择研究问题过程中的某些带规律性的方法和常见的选题途径的熟悉和了解。所有的研究都是从某种具体的思想开始,这些思想有时是规范的假设,有时是研究者个人的直觉,有时则仅仅只是偶然的思想火花。了解这些思想是怎样转化为具体的、系统的研究计划的,对于社会研究者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先用下面的例子来描述一种思想的发展过程,特别是这种思想转化为具体研究设计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是个自行车迷。在研究美国自行车竞赛联合会的比赛记录时,他发现集体项目的成绩比个人计时赛的成绩要好得多。在这项具体观察所得到的发现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人的行为动力渊源问题(这个理论是当代社会促进论的原型)。他的理论基本上提出了“其他人的行为是一个刺激因素”的观点。特里普利特认为,如果他的这个结论正确,它就不仅适用于自行车比赛,同时也应该适用于其他类似的活动。为了验证他的这一理论,他设计了一项绕线的实验。他选择了40个儿童,并让其中一部分孩子自己单个绕线,而让另一部分孩子在一起比赛绕线。实验的结果证实了他的理论假设:一起比赛的孩子比单独的孩子绕线的速度要快得多。因此,特里普利特从一个简单的观察开始,进而把其思想应用于实验研究,提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即其他人的活动怎样影响到行为的个体(美杜加克斯等,八十年代社会心理学,三联书店,1988,P26-27)。社会研究的问题有哪些主要的来源?1.现实社会生活2.个人经历3.相关文献与研究积累第二节 选题的标准一、重要性重要性(significance)即是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通俗地说,就是指一项研究问题所具有的用途或用处。我们所从事的任何一项研究问题,首先必须具有某种意义或价值,或者说,首先必须是“值得去做”的。当然,对于不同的研究问题来说,这种意义或价值会有大有小。同时,它既可以是理论方面的,也可以是实践方面的,或者是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兼而有之的。理论方面的意义或价值,主要体现在研究问题对一门学科的发展、对某种理论的形成或检验、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等所能作出的贡献上;(美)黄宗智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一书中对近代华北农村的研究提出了中国农村经济中由于人多地少而形成的“内卷化”(过密型)特征,具有很强的理论解释意义。(美)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19941988,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一书中对华北农村的研究提出的中国农村的基层权力中存在着一种“经纪人”(经营型、保护型)现象。对中国农村及全社会的政治结构与权力研究都有重要启示意义。美戴慕珍在对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研究中提出了基层社区领导的“庇护人”作用(Oi, Jean C., 1992,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Vol.45,No.1Oct. ;Oi,Jean C.,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简.奥伊,当代中国的国家与农民,载国外社会学,1996,5-6,孙立平译)。实践方面的意义或价值,则主要体现在研究问题对现实社会生活所提出的各种具体问题能否进行科学的回答和能否提供合理的解决办法上。例如,研究问题“社会转型与职业流动的关系研究”,其关注点主要在于探讨社会生活中的职业流动现象与整个社会的转型之间的关系,因而主要具有理论方面的价值;而研究问题“当前我国的吸毒现象及其防治对策研究”,则主要针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具体社会问题,因而具有明显的实践意义。 费孝通在20世纪80-90年代对全国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研究中概括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对当时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虽然现在看来也有其局限性。 国内目前比较热门的农民工(外来工)问题研究,对国家政策、地方治理、外来工权益保护、城市化建设等社会实践有很好的政策咨询和实践指导作用。二、创造性 创造性(creativity of innovation)也可以称做创新性或独特性,它指的是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对于大多数研究者来说,一项问题具有创造性,更经常地是指该问题在研究的思路、或者研究的角度、依据的理论、研究的对象、采用的方法、研究的内容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与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有自己独到的、新颖的地方。 研究中的理论创新大体上可以从3个方面来理解:1、首创性创新最具创造性的问题当然是那种全新的、前人从没有做过的问题,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属于“填补空白”的问题。如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其重要性在于一个有悠久历史的伟大文明中自己的学者的反思。 2、拓展性创新如边燕杰的上述论文。边燕杰的论文找回强关系对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理论中关于求职中的关系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移植性创新如美国心理学家关于IQ研究的理论和测量方法(量表)被中国心理学家移植到中国来,经过整理、修订之后成为适合中国人情况(本土化了的)的理论和研究工具。 从科学意义上说,社会研究只有创新才能对科学知识的积累有推进作用,如果没有创新,就不能增加新知识,就只是对前人的学习和模仿。三、可行性 可行性(feasibility)指的是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换句话说,就是指研究者在现有的主、客观条件下去从事这项研究行不行得通。主观限制是指研究者自身条件方面的限制。它包括研究者在生活经历、知识结构、研究经验、组织能力、操作技术等方面的限制,甚至还包括研究者的性别、年龄、语言、体力等等纯粹生理因素方面的限制。 客观限制是指进行一项研究时受到的外在环境或条件的限制。如研究时间不够、研究经费不足、有关文献资料不能取得,所涉及的对象、单位和部门不能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合作,研究问题违反国家有关政策法令,或者违反社会伦理道德,或者与被研究者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相违背等等,都是导致一项研究课题无法进行的客观障碍。研究人员(及团队)能力与组成研究对象可接触研究方法外部行政资源的配合支持物质条件社会环境(法律、道德、习俗、政治、社会接受程度)四、合适性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