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人事制度改革 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 2014年07月21日 09:27 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京)2013年2期 作者:钱颖一 字号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内容摘要:关键词:人事制度;清华经管学院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钱颖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大学人事制度,主要是指大学教师人事制度。大学的使命是教学和研究,这个使命主要是由教师完成的,所以教师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财富。建设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由于大学教师人事制度直接影响到大学教师的选择、对教师的激励和教师的发展,所以大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是关系到大学的办学质量,关系到大学的使命达成,关系到建设一流大学能否成功的大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简称清华经管学院)自2006年开始有计划地逐步进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至2012年底,历时六年多时间,清华经管学院已经建立起一套系统的、与现代大学制度接轨的,并且符合学校、学院实情的教师人事制度。本文客观地总结这个改革的全过程,重点阐述这个改革的理念、方案、执行三个方面。清华经管学院教师人事改革中最为突出,也最具创新性的是方案和执行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它的特殊意义在于不仅要做事(有想法),而且要做成事(有办法)。本文以清华经管学院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例,第一次全面叙述了一所中国内地大学中的学院进行系统性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全过程。笔者作为这一改革的全程参与者,能够有机会还原许多做法背后的思考过程与调整细节。虽然本文只是一所大学中的一所学院的改革案例,但由于这中间所包含的“实践智慧”无法从制度文本本身获知,它应该对于国内其他院校都具有不多见的参考价值。毕竟高校中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起点很相似,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也类似。一、改革难点大学人事制度改革一直备受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同时也饱受争议。一方面是在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理念和方案方面存在差异。大学与企业的差别,世界一流与中国特色之间的平衡,学术标准与行政程序之间的矛盾等等,都是争论的焦点。另一方面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实际问题。全国各大学的人事制度改革试验也有一些,但绝大多数是在现有体制之外引入一些“新人新办法”的增量尝试,很少有对现有体制进行系统性的整体改革。而且,即使作出了一些改革尝试,也很少见到对改革实践做出系统性阐述的文章。大学人事制度改革如同任何改革一样,面临多个环节。这项改革要成功,同其他改革一样,要有三个必备条件。第一是理念上必须有正确的方向,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把握。第二是方案、规定必须可行、可操作。第三是执行力必须到位,并注重细节落实。与其他组织的变革相比,大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要满足这三个条件,又有其特殊的困难。第一条是理念,取决于对最佳实践的现代大学制度的深入理解和认同。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改革,我们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解已经相当深入。但是我们对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解就不够了。虽然在世界一流大学访问、留学、任教的中国学者越来越多,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的接触和合作也越来越频繁,但是,作为一个制度改革者对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解深度的要求,远比作为一个学者在海外大学访问、留学、任教,或与海外大学合作要高得多。特别是大学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赢利性组织的制度设计,更是不经过实际探索,不下大力气所不知的。第二条是方案,取决于对国情、校情、院情的深刻认识和思考。大学是事业单位,在中国,事业单位的改革整体上相对于企业单位的改革滞后。而大学又是教育单位,特别是重点大学,对学生的管理,对完成国家需求的任务,以及意识形态的一定束缚与禁锢等多方面原因,都使得教育体制的改革又是事业单位中更加滞后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受到的制约比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都更大,更复杂。第三条是执行力。人事制度直接关系到人的切身利益,这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大学的特别之处是知识分子集中,高层次人才集中。而且,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教师来源和特点变得非常多样化:有国内博士,也有海外博士;有科研导向的,也有教学导向的;有从事国际接轨的研究,也有投入对中国实际的应用,还有以国家项目为重点;有的学科是当今前沿,有的学科已经过时。因此教师情况非常复杂。大学中的主意多,但往往容易分散;乐见尝新鲜,但容易半途而废;更因为照顾各方面平衡而忘记变革的初衷。大学人事制度改革要成功,既要坚决有力,又要细致入微。以上三条迭加在一起,可见大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之难。二、改革理念六年来,清华经管学院深入思考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并形成了一整套改革理念。理念是第一重要的。不成功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可能是因为方案设计和实施的问题,但更可能是因为没有一个站得住脚的理念,所以容易受到批评和挑战。清华经管学院的改革理念可以概括为:本着“三个毕竟”,秉持“两个兼顾”,坚持“一个公正”。在思想层面上,本着“三个毕竟”,那就是:我们毕竟是大学,我们毕竟是大学教师,我们从事的毕竟是创造性、思想性的工作。在2009年和2010年学院讨论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期间,这“三个毕竟”被反复强调,并逐渐形成共识。只有在思想上对教师工作性质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推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才会有明确的方向。“我们毕竟是大学”:所以大学就不是企业或公司,也不是政府机关。因此就不能用思考企业和政府机关的思维模式来思考大学。“我们毕竟是大学教师”:所以教师就不是工人、农民,不是经营管理者,也不是党政干部。因此对教师的聘用和职称评定,为教师设计的薪酬体系,不能等同于工人、农民、经理、干部。“我们从事的毕竟是创造性、思想性的工作”:所以教师的工作就不是流水线上或程序化很强的工作,也不是容易度量其质量的工作。因此不能套用适用于企业或政府机关的现成制度。比如“计件制”或“计工分”等通行办法容易导致数论文篇数、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等。而仅凭资历也不是可取的方法。因此,大学中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一定不同于企业和政府中的人事制度改革,一些常见的适合于其他机构和工作性质的薪酬办法、聘用办法、流动办法就不一定适合于大学。“大学”、“教师”、“创造性工作”这三条就意味着,教师人事制度必须着眼于创造宽松的环境,必须着眼于关注长远,同时选择最适合教师工作性质的机制,既要非常严格,又要给予充分时间的考验。由此推断,一方面,在国内高校中普遍流行的“计件制”不是一个好的薪酬制度;另一方面,过早给予长期聘用也不是一个好的聘用制度。所以,清华经管学院在薪酬改革方案第一段中就明确了如下的“四个有利于”:“实行年薪制的目的是创造一种有利于对外有竞争力、吸引人,有利于内部融洽和谐、留住人,有利于宽松、上进的教学和研究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推动全体教师参与公共服务共同建设学院。”在设计层面,要秉承“两个兼顾”。第一个兼顾是既要与规范的现代大学制度接轨,又要符合国家、大学和学院的实际情况。经管学院是清华大学中的一个学院,所以既要考虑到学院的情况,也要考虑到大学的情况。要做到这个兼顾,就要有聪明才智在各种制约条件下发现和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最佳路径。比如,目前的普遍情形是教师人事合同权在学校,不在学院。副教授、教授名额也由学校分配,学院不能控制。在这些制约条件下要实现国际接轨,就要动脑筋,想办法。即便我们对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有比较好的了解,但要在各种制约条件下去接轨也还是件很困难的事。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大胆的探索,这还是有可能办得到的。第二个兼顾是既要考虑长远目标,又要有合适的过渡措施。长远目标要清晰明确,不能妥协。但是,即使是目标很清晰,没有平滑的过渡政策也照样不能成功。过渡期政策可以平滑,但不能阻碍长远目标。因此,必须力求避免为了短期获得对改革的支持而采取阻碍长期改革目标的过渡政策。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高远目标与循序渐进的改革步骤相结合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在操作层面,要坚持“一个公正”,就是程序公正。凡是牵扯到人的改革,程序公正都非常重要。在一定意义上,程序公正比结果公正还重要。在大学,教师之间是平等的,没有上下级关系,所以更不能用指令方式推动改革。有些教师不一定反对改革方案本身,但是如果没有征求和尊重他们的意见,他们就容易站在对立面上反对方案中的细枝末节。清华经管学院讨论改革方案时一直遵循如下程序:初步方案先由院务会充分讨论,然后交给全体教师讨论,特别重要的方案还要个别听取教师意见,听取教代会、工会意见,听取党支部意见。清华经管学院中有一个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系,那里的教师专门研究人力资源制度。学院特别花时间专门听取他们的意见,因为他们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所有方案都经过充分酝酿、几上几下、反复修改。整体方案最后要经过全体教师大会的通过或同意。另一方面,细则方案因为涉及到很多技术细节,并存在一定的针对具体情况的差别对待,则由院务会通过。整体方案经过全体教师大会而细则方案经过院务会是一个比较好的平衡。在大学中,学院不是法人。程序公正意味着,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方案的形成过程中需要经常与大学主管校长和部门(人事处)保持沟通。如果改革方案涉及到改变现有大学制定的规则的话,就必须经过学校批准。有些改革,比如年薪制改革,因为主要依赖学院自身的资源,而且并不涉及大学的制度,所以不需要事先上报。但是关于准聘长聘制的改革就不一样了。学院在2012年初向学校报文,全面汇报学院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关于引入准聘长聘制的方案。2012年6月26日,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室批复,在关于经济管理学院人事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回复中这样写道:“经学校研究,同意经济管理学院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工作方案。”“五年来,经济管理学院在人事制度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初步形成了既符合学院实际又学习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管理经验的教师管理体系。学校将经济管理学院列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单位,支持经济管理学院不断创新和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和教师聘任体系,在教师队伍中试行准长聘(Tenure track)制度。”这就有了程序上的合法性。在此之后,学院向学校做了三次汇报:2012年7月5日向清华大学党委常委扩大会汇报;2012年8月22日在全校党政干部会上做交流发言;2012年12月11日向主管教师人事的副校长汇报秋季学期职称评定、长聘评定实施情况。三次汇报都得到了学校的充分认可和肯定。所以从程序上说,学院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始终坚持程序公正。这些年来,清华大学领导对经管学院的教师人事改革始终都非常支持,这是改革成功的前提。三、改革起点教师人事制度包括两大方面:聘用和晋升制度;薪酬和考核制度。虽然各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完全相同,但所面临的问题大致是一样的:改革起点都是在计划经济时形成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基础上做出某些修改而形成的一整套教师人事制度。1.聘用和晋升制度。教师的职称分为讲师(中级职称)、副教授(高级职称)、教授(高级职称)。讲席教授并不是一级职称,它是荣誉性的,通常不伴随薪酬待遇的调整。在计划经济时代,事业编制人员都是事实上的终身制。现在情况有所不同,通常单位要求所有人员签订人事合同,每三年一次。清华大学自1995年开始规定,讲师在三个合同期(九年)内若没有升聘到副教授,就要离开当前岗位。这就是所谓的“非升即走”(离开学校)或“非升即转”(转为非教师岗位)。对于副教授而言,并没有在一定时间内升不到教授就要离岗的规定。因此,副教授具有隐含的长期聘用承诺,尽管学校并没有明文规定。另一方面,虽然教授没有再升职称的可能,但学校也要求每三年签一个合同,只是在两个三年期合同期满之后可以签署“无固定期限”合同。所以,对于教授而言,虽然没有规定是长期聘用,但是事实上是长期聘用。学校控制每一职称的名额,每年确定并下达给各院系教师招聘名额以及副教授和教授职称评定名额。对于新从海外招聘的教师,虽然在薪酬方面可以实行不同制度(比如年薪制),在职称评定上也会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在职称晋升制度上是一样的。2.薪酬和考核制度。全国高校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