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习中心:_分 数:_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作业论文论文题目 分析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 课程名称_年 级_专业层次_学 号_学生姓名_年 月 日分析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姓名:刘锦芬 学号: 【内容摘要】:本文从生态文明由来以及我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出发,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关系。并且从改革和科技创新,法律、制度保障以及以人为本,改变消费观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分析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是辩证统一的,说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四者。 【关键词】:生态文明 改革和创新 法律制度 消费观念 【正文】:1、 生态文明的由来世界上最早用生态史观研究人类文明史的是日本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学者梅棹忠夫。1944年以来,他多次在亚洲、非洲、欧洲各地从事民族学考察。1957年,他利用考察获得的资料,以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文明史的规律,发表了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一文1。而我国首次明确“生态文明”的概念,1987年5月在安徽省阜阳市召开的全国生态农业研讨会上,叶谦吉教授针对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态势,呼吁要“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他指出“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党的十七大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和任务,并将它提到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地位。而继党的十七大后,十八大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日本学者首次提出生态史观至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这几十年正是是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也是在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到极致的时期。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3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平均的雾霾天数为30.2天,已超过1981年至2010年的平均值9.7天,并且总体是显示增长的越势。根据国家林业局于20092010年组织开展的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2,截至2009年底,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地总面积27.33%;沙化土地面积为173.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地总面积18。03%。森林大面积消失、土地沙漠化扩展、湿地不断退化、物种加速灭绝、水土严重流失等八大生态危机这些已不仅仅是在我国出现,这一系列全球生态危机的突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人民生存不可忽视的危机,这也说明地球的生态已不足以支撑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发展新的文明形态,也就是“生态文明”。 2、 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他涵盖了丰富的内容,需要先对生态文明的的内涵有准确足够的理解,才能分析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其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其承载能力再生能力并不能满足人类无限度的索求,所以他要求人类把生产控制在自然界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同时人类社会需要发展,人类需要生存,需要消耗自然界的资源,这两者之间是矛盾统一的,所以生态文明本质上是要在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同时能够把人类的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在发展人类社会的同时还要保护自然,回馈自然,平衡对自然的索取以及回馈,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家园就是要回答如何能够做到即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要,又能不破坏自然界。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指的是人类生活的状态,表现的是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水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强,物质文明越发达,而精神文明主要包含社会文化和思想道德方面。物质文明是基础,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起反作用,他的作用不仅是说明世界,也表现为指导人类如何去改造世界。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辩证统一的,生态文明是我们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保证,如果为了一时的发展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文明将无法延续。但建设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是分不开的,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也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他们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同时,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整体概念,所以谈建设精神文明就离不开政治文明,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3、 我国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改革和创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动力的从人类文明的历史来看曾经历过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以及工业文明。这些文明的进化的根本是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不进提高,这三种文明的发展正是人类征服自然过程的写照。根据2007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全球目前有1万6306种动植物面临灭绝危机,占所有参与评估的物种近40%。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地质时代的鸟类300年一种,兽类8000年一种到1600至1700年间的每10年1种再到1850年至1950年间的每年一种。物种灭绝的速度正在不断加速,根据美国学者的最新研究,物种灭绝速度已经是6000万年前的1000倍。由此可以,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时代,虽然人类同样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但相对来说,由于生产力所限,人类的影响是有限的,因此这些阶段的文明到表现为对自然界的征服,至到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此时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已经超过了其回复和承载能力。这是自然界有限的承载能力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之间的矛盾。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能力与生产力是不同的,由于过去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的价值观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一味的造求物质和财富,并没有重视对自然界进行保护,对自然界产生了极大的负担。虽然在现今来看,发达国家的环境总体是优于发展中国家的,但这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完成了基本资本的积累,从而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善这一情况,并且把对自然界破坏较大的生产从本土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从全球来看,其对自然界的破坏并没有本质的改变。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清洁科技,消耗更少的资源、能量,产生更少的污染而得到更多的产出,这样才能在满足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而只有以科发的发展观,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才是发展生态文明的动力。这也说明建设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是统一的,只有发展生产力,发展物质文化才能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基础。而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这是建利在极大代价的基础上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城乡发展的差距、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大,这些问题都非常突出,这些都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阻力,改革和创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是我们迫在眉睫的工作,必须完成产业调整、经济结构的转型。而科技创新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足够的节能减耗减排环保关键技术和环境治理技术,就没有可能在满足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发展生态文明只能是空中楼阁。因而我们必须加强科技攻关,加速绿色科技成果的转化,才能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足够的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制度保障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离不开政治文明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法律、制度保障上。我国的环境立法起步较早,改革开放初开始就提出了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从9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新世经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都说明了我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从1979年环境保护法的通过至今,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主要领域基本有法可依,主要制度基本建设完成,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为环境的保环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问题,这与我国的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不无关系。从环境立法的角度,我国的环境立法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中国政法大学以2005年松花江的重大水污染事件为事角,提出了目前我国环境存在的不少问题:立法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环境责任保险、环境损害补偿基金等重要的环境法律制度亟待建立;现有的环境应急处理制度、跨行政区环境污染纠纷处理制度、跨国界环境污染纠纷处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无法很好地认定环境损害赔偿的范围、无法应对环境诉讼的特殊性等问题3。此外当前的环境立法还存在有不少其他问题,如:环境保护法部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制定,其内容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当前的经济情况;环境保护手段缺泛活力,仍以行政命令的权力手段为主,经济手段等非行政手段不足;环境法律法规之间不协调导致主管部门不清等4。这些问题都导制了目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现象。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违法成本低,反而守法的成本高,导致违法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制止,环境法没有真正起作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员杨朝飞在十一届人大常季会专题讲座中所说,目前对于环境法制中存在违法成本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是行政处罚普遍偏轻,二是行政执行缺乏强制手段,三是环境民事赔偿法律制度不健全,四是环保官司难打,五是生态环境损害难获赔偿。这些现象,不仅仅只是当前我国环境立法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的问题,也是行政制度的问题所造成的。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需要法律的保证,还需要制度的的保障。要在制度上对生态问明建设进行保障,首先要改变唯GDP至上的政绩观。 GDP至上的必然会导致重规模、轻结构,高投入、低产出,重经济发展、轻民生,重现在、轻未来等危害。是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瓶颈,只有改变GDP至上的政绩观,形成民生至上、重视质量、用权为民、发展绿色GDP的新观念,才能为经济转形,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支撑。此外明确职权,形成有力的监督考核和监管执法;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追究其责任等,都是建设健全的制度保证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是缓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的问题,其主体是人,也就是公众,而环境的保护是与公众切身相关的利益问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公众捍卫自身权益的需要,同时由于环境与人们的生存密切相关,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具有持久性,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很多环境保护措施就是在公众的关注和压力下制定的。但目前我国长久以来的制度影响,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保证还不完备。需要完善制度保证公众的知情权,为其参与提供渠道,保证其参与。 正如习近平在十八大上指出的,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以人为本,改变消费观与价值观生态文明的建设与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承的。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社会的文化、智慧的状况,还包括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和人们的世界观等。是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生态文明是人类处理与自然界关系的方式,只有把生态文明的建设涵盖到每一个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们从生活习惯、消费观念、世界观价值观上都有所改变,能够自发的并且愉快的去参与、行动,才能真正切实有效的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建设不应只是一个口号,应当以人为本,应该是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让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节约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而节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