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6页
第2页 / 共56页
第3页 / 共56页
第4页 / 共56页
第5页 / 共56页
第6页 / 共56页
第7页 / 共56页
第8页 / 共56页
第9页 / 共56页
第1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八章 技术进步,第一节 技术进步的含义与类型,一、技术进步的含义 科学、技术的差异与联系:科学与技术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严格地说,它们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科学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而技术则是改造世界的手段。(2)科学进步表示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提高,但他一般不能形成直接的生产力;而技术进步则是直接与生产率的提高相联系的。技术进步在现代科学产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但是,只是在现代科学产生以后它才加快了速度。(3)现代科学的进步为技术进步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技术进步则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经济学家关心的是直接提高生产率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经济学含义:在经济学中,技术进步是指一定量的投入能生产更多的产出,或者换个说法,一定量的产出只需要更少的投入。用图形表示,技术进步可以表示为等产量线的内移,如下图所示。,图中,横轴代表劳动投入量,纵轴代表资本投入量。曲线表示在一定技术水平下一定的产量可以由资本与劳动各种组合生产出来;技术进步发生后,产量不变,但两种投入都减少了,结果,等产量曲线向原点移到。和代表的产量是相同的,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需要指出的是,既然是技术进步,当然有一个时间性,因此,两条等产量曲线代表的时间是不相同的。比如说,代表是5年前的技术,而代表是今年的技术,今年的技术比5年前的技术提高了,因此,生产同样产出的投入量减少了。当然换个说法也是一样的;同样的资本和劳动生产的产出今年比5年前增加了。,在新古典生产函数中,不能由常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加来解释的产出增长被称为是增长率余值,经济学家把这个余值归因于技术进步。但是,这种技术进步是外生的,非体现的,即与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变动没有关系。 有些经济学家反对把技术进步看作是外生的,认为技术进步体现在物质资本中,新的机器设备代替旧的机器设备代表着技术进步。因此,技术进步是内生的、体现的,即随着资本的增加,新资本比旧资本有更高的生产率。,不过,生产率的提高有一部分并不体现于资本等常规要素的增加,例如,规模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的改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制度(如产权)的完善、对外开放程度和知识的增进等因素都能促进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但不需要常规要素投入的增加,或只需要很少常规要素投入的增加。可见,外生的技术进步的确是存在的。,技术知识是指社会对整个世界怎样运行的理解。人力资本(后天获得的生产能力)是指传递这种理解给劳动力所花费的资源。打一个比喻,知识就是社会课本的质量,而人力资本是人们阅读它们所需花费的时间数量。劳动者的生产率既依赖于人们所能获得的课本的质量,也依赖于人们学习研究课本所需花费的时间。在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知识已经存在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学习掌握这些知识,迅速提高本国的人力资源质量。,二、技术进步的类型,经济学家把三种技术进步类型分别称为是资本节约型(capital-saving)或劳动使用型(labor-using)、劳动节约型或资本使用型以及中性型(neutral)。关于这三种技术进步类型有两种表述方法。,(一)要素比例方法,设只有两种投入资本和劳动,且其价格比率不变。 如果技术进步导致资本劳动比(K/L)上升,则就说此类技术进步就是劳动节约型和资本使用型的; 如果技术进步引起资本劳动比下降,此种技术进步就是资本节约型和劳动使用型; 如果技术进步是资本劳动比不变,即资本与劳动同比例的下降,则该种技术进步就是中性型的。,曲线I表示技术进步前的等产量曲线,斜线KL表示劳动对资本的价格比率,射线OM表示资本劳动比。设劳动资本价格比不变,即KL的斜率不变。于是,技术进步发生后,等产量曲线I向原点移动,表示同一产量只需较少的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而要素价格比率线平行地向下移动(如移到K1L1),与新的等产量曲线相切,达到新的均衡(成本最小或产量最大的要素组合条件)。这时,均衡点的位置决定着技术进步的类型或性质。,如果等产量曲线移至Ia,切点A表明节约的劳动比节约的资本更多,资本劳动比上升,即OM将从原点向上旋转,通过A点,这就是劳动节约型和资本使用型的技术进步; 若等产量曲线移至IC,切点C显示减少的资本比减少的劳动更多,资本劳动比下降,即OM线从原点向下旋转,穿过C点,这就是资本节约型和劳动使用型的技术进步; 如果等产量曲线移至Ib,切点B表示资本与劳动同比例减少,资本劳动比不变,这就是中性型的技术进步。,(二)边际产品比例方法,设资本劳动比不变,若技术进步导致资本边际产品的增加相对地大于、小于或等于劳动边际产品的增加,则该技术进步分别可称为是劳动节约型、资本节约型或中性型。假定市场竞争是完全的,要素的边际产品等于要素的价格,于是,边际产品比例的变动即等于要素价格比例的变动。,设资本劳动比不变。若资本的边际产品比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得多,则资本的价格相对于劳动的价格上升,从而劳动资本价格比率线旋转到K1L,新的等产量曲线与之相切于A点,这就是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 若劳动的边际产品比资本的边际产品增加得多,则劳动的价格相对与资本的价格上升,从而劳动资本价格比率旋转到KL1,新的等产量曲线与之下相切于B点,这就是资本节约型的技术进步; 如果资本与劳动的边际产品同量增加,劳动与资本的价格同比率上升,则劳动资本价格比率平行地下移到K2L2,新的等产量曲线与之相切于C点,这就是中性型技术进步。,以上两种表述方法虽然形式上不同,但内容上却是一致的。如要素价格比率不变,技术进步只能影响资本劳动比;若资本劳动比不变,技术进步只能改变要素价格比率。 但是,除了表述方法的差异之外,二者的意义也有重大的区别。 首先,从范围上说,要素比例方法更多地是针对单个厂商或行业的。单个厂商面临既定的生产要素价格,它们只能在既定的价格条件下选择资本和劳动的使用量。边际产品比例方法则主要以整个经济为对象。如果充分就业存在,资本劳动比既定,技术进步就只能改变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其次,从性质上看,要素比例方法强调技术进步后的要素间的替代关系,它是一个生产要素的选择和使用的工艺标准。边际产品比例方法则着重于技术进步对要素收益的影响,它是一个有关收入分配的标准。发展经济学一般强调要素的替代关系,因此,使用要素比例方法更为普遍。,以上的技术进步分类被叫做希克斯分类。除此之外,还有哈罗德分类和索洛分类。 哈罗德对技术是建立在资本产出比(K/Y)变化的基础之上的。设资本边际生产率不变,如果资本产出比不变,则技术进步就是中性的;若资本产出比上升,则技术进步就是资本使用型的;若资本产出比下降,就说技术进步是资本节约型的。 索洛分类是建立在劳动产出比(L/Y)基础上的。设工资率不变,如果劳动产出比不变,则技术进步就是中性的;若劳动产出比上升,技术进步就是劳动使用型的;若劳动产出比是下降的,技术进步就是劳动节约型的。,第二节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技术进步贡献的测算方法 20世纪50年代,提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研究者首先将不能由单个要素投入的增长来解释的产出增长归结为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on, TFP)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是对单要素生产率(如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等)概念的扩展,它可以简单的定义为: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包括劳动、资本等全部生产要素的每单位投入的产量,或者总产量与将全部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投入量之比。,丹尼森把全要素生产率又进一步分解为:劳动者年龄性别构成的变化、教育的进步、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以及知识的增进因素。这些因素从广义角度都可以归结为是技术进步。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就等同于是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贡献的测算建立在增长核算方程的基础之上。设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为: Y=F (k, L, t) 其中,Y为产出,K、L分别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t为时间变量。对上式求全微分并除以Y,得到下式:,举例说明。1960年到1973年,非洲27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4.0%,资本投入年平均增长率为6.3%,劳动投入的平均增长率为2.1%,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38和0.42。根据(4)式,非洲在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率为: 4.0%-0.38* 6.3%-0.42* 2.1%=0.7% 用技术进步率除以经济增长率就可以得到技术进步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7.5%。,从以上论述中可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实际上是一种增长率余值,它表明,如果扣除单纯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一国的经济是否还有一个额外的增长率。如果没有,该国的经济增长中没有包含技术进步因素;如果有,则包含了技术进步因素;如果余值还很大,则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很大。,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率,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所谓“全要素生产率”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增长,通常叫做技术进步率,系新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中用来衡量纯技术进步在生产中的作用的指标的又一名称,它是以索洛等人为首,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的增长核算中,作为长期经济增长来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纯技术进步包括知识、教育、技术培训、规模经济、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改善,但还不能具体化为,或不能归因于,有形的效率更高的资本设备、技巧更高的劳动、肥效更大的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增加投人量,所以又称为非具体化的技术进步。,因此,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全部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土地,但通常分析时都略去土地不计)的投入量都不变时,而生产量仍能增加的部分。 全要素生产率并非所有要素的生产率,”全“的意思是经济增长中不能分别归因于有关的有形生产要素的增长的那部分,因而全要素生产率只能用来衡量除去所有有形生产要素以外的纯技术进步的生产率的增长。,第三节 技术创新,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 约瑟夫A熊彼特,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首先把发明(invention)和创新(innovation)两个概念作了严格的区分。按照他的观点,发明是新技术的发现,创新则是把发明实际运用到市场生产。因此,发明是技术上的概念,而创新则是经济意义上的概念。发明可以是完全自发的,不一定能被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而创新则必然是引致的,它必须为创新的主体带来额外利润。当然,在现代社会里,完全凭借个人兴趣、不考虑经济利益而自发进行发明行为已越来越少了,市场需求已成为新技术发明的主要动力。从某种意义说,发明和创新之间的界限已不像熊彼特所区分的那样严格,发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创新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熊彼特看来,发明的主体是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entrepreneur)。什么是企业家?企业家首先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具有创建一个私人商业王国的梦想和意志,具有征服困难、获取成功的愿望,把创造过程当作一种愉快的体验;他们对于经济事业的开发具有较强的预见能力,善于捕捉投资机会,具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魅力和冒险精神,并且具有非凡的个人素质和组织管理才能。凡此种种归结起来就是所谓的“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创新是熊彼特1911年秋天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在把发展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时提出的。他认为发展包括下列五种情况: (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