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5页 / 共42页
第6页 / 共42页
第7页 / 共42页
第8页 / 共42页
第9页 / 共42页
第1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陶渊明,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 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自学指导,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故事情节。,一(1段)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 二(2、3段)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三(4、5段)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再寻桃源),段落层次,桃花源记,5,8,9,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渔人的行 踪为线 索,第二次“先学后教”:感知文意,合作探究,自学指导,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一边 读,一边在课文中画出句子。,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4、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 5、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6、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7、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8、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9、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感知文意,合作探究,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风景幽美),4、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优美宁静),5、文中描写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乐幸福),6、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7、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8 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9、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 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 生活。,文中的桃花 源是个什么 样的地方 ?,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根据以上分析,请你归纳桃花源的特点,文章结构:,为什么 寻不到?,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当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作者对此现实不满,就虚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理想境界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但它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总结:,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后再寻桃花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本文通过虚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主题思想:,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让我们为建设自己心目中和谐的、理想的桃花源而努力吧!,结语,1 、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三个): 2 、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 突出社会平静的句子是: 3、 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 ,巩固练习,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怡然自乐 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巩固练习,3、作者在文中说“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 ( )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的理想生活。 、没有什么值得外人夸耀的地方。 、希望过平等自由的理想生活。 、既为下文再寻不见桃花源埋下伏笔,又表明 桃花源人怕重遭乱世。,D,、下列对课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是本文写作上 的一大特点。 、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景物描写的主要意 图是为了表明作者对桃花特别喜爱。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客观存在的。 、其他人无法找到桃花源是因为桃花源已经搬迁了。,A,作业:,背诵全文。,桃花源记,陶渊明,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和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请同学复述世外桃源的故事,第一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理清思路,自学指导,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故事情节。,渔人的行踪是: 发现桃花源( ) 离开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第二次“先学后教”:感知文意,合作探究,自学指导,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一边 读,一边在课文中画出句子。,感知文意 合作探究: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8、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9、文章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幽美),3、,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明确: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也为世人饱受战乱之苦而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惋惜。,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既表明桃花源人不愿意外人来打扰,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又为下文再寻不见桃花源埋下伏笔。,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9、文章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强调桃花源是、并且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境界”。,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虚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1 、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三个): 2 、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 突出社会平静的句子是: 3、 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 ,巩固练习,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怡然自乐 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巩固练习,3、作者在文中说“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 ( )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的理想生活。 、没有什么值得外人夸耀的地方。 、希望过平等自由的理想生活。 、既为下文再寻不见桃花源埋下伏笔,又表明 桃花源人怕重遭乱世。,D,、下列对课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景物描写的主要意 图是为了表明作者对桃花特别喜爱。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客观存在的。 、其他人无法找到桃花源是因为桃花源已经搬迁了。,A,总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后再寻桃花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作业: 背诵全文,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