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课题:认识时、分、秒教材分析时间是一类常见的量。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安排时间、遵守时间,应该抓紧时间、珍惜时间。小学生需要知道一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具有初步的时间观念,形成合理利用时间的良好习惯。常用的时间单位主要有:年、月、日、时、分、秒。其中年、月、日是比较大的时间单位,1个单位时间都比较长,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复杂多变。时、分、秒是较小的时间单位,1个单位时间比较短,相邻单位间的进率都是60。所以,常用的时间单位分两次教学,第一次是本单元,先教学“时”“分”和“秒”,第二次在三年级,教学“年”“月”“日”。本单元主要包括这样一些教学内容: 计量时间的单位时、分、秒的知识,包括单位名称,单位间的进率,钟面上的1时、1分、1秒等。 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包括整时时间和非整时时间。 1时、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1时、1分、1秒时间实际是多长,能做哪些事情,在现实情境里使用时间单位。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认、读、写钟面上的整时时间例2时、分的概念与进率,1时、1分实际有多长例3例4认、读、写钟面上的非整时时间例5秒的概念,秒与分的进率,1秒实际有多长练习二巩固教学的时间知识,体验时间顺序与日常生活主要活动的关联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它需要相关的时间知识为基础,这是教材编排例1和例2的主要目的。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的重要任务。为此,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体验1时、1分、1秒实际有多长,大约能做哪些事情;帮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1. 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钟”,认、读、写整时。钟表是计时的工具,十分普及。学生家里有,在学校和一些公共场合也能经常看到。绝大多数学生都接触过钟表,知道钟表的用途。所以,“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例1教学两个内容:一是认识时针和分针,因为钟面上的时间主要由这两根针表示出来;二是整时的认、读、写。(1) 认识时针和分针。学生初步观察钟面,会注意钟面上的针和数。他们知道钟面上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很自然地把长的针称为长针、短的针称为短针。以此为基础,教材指出“钟面上的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从此以后,教学中应该规范地使用针的名称。(2) 认识整时。钟面上的整时,特点很明显。分针指着“12”,时针正好指着某个数。像这样,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教材分两步教学整时。第一步以8时为例,指出“分钟指着12,时针指着8,是8时”,具体描述了钟面上8时两根针所在的位置。同时还示范了8时的写法“8:00”。教学时应该告诉学生,“:”要写在“8”和“00”中间偏下的位置上。第二步“试一试”,让学生说出和写出钟面上的几个整时时间,概括地体会整时的分针一定指着12,时针一定指着某个数;写整时,“:”的左边是时针指的那个数,右边是“00”。教材有意把1时、6时、9时、11时依次排列,学生顺次读写这些时间,随着钟面的变化,感受时间是按顺序变化的。2. 了解钟面上的“格”,教学1时、1分的概念。例2教学时间单位时和分,包括时与分的概念,时与分之间的进率。(1) 认识钟面上的“格”。钟面上的“格”是为了准确表示时间,有“大格”和“小格”之分。学生观察钟面,一般不会仔细辨认格。为此,教材问学生“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引导他们去关注钟面上的格,去数钟面上的格。首先要区分“大格”和“小格”。钟面上两个相邻数之间都是1大格,每个大格里有若干个点,两个相邻点之间都是1小格。然后要知道大格的个数和小格的个数:12个数把钟面分成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整个钟面有60个小格。十分重要的是,学生应该熟悉从12到某个数之间,有几个大格,有几个小格,这是辨认非整时时间所需要的能力。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沿着钟面的12个数,在钟面图的外面,依次写出小格的个数,并联系5的乘法口诀,记住从12到1有5小格、到2有10小格、到3有15小格到9有45小格、到10有50小格到12有60小格。(2) 初步建立时、分的概念。时、分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教学时和分,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时、分的概念,形成1时、1分的时间观念。例题指出:“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这是小学生应该具有的时、分概念。教材在钟面上用涂色的扇形表示出时针走的1大格和分针走的1小格,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1时和1分的概念。学生建立时、分的概念,应该体验1时有多长,1分是多长。教材让学生进行1分钟活动,如写字,踢毽、跳绳等,利用1分钟能写几个字、踢几下毽子、跳几下绳,来感受1分钟有多长。同时,让学生联系一节课和课间休息时间,感受1小时有多长。这些具体感受,使1时、1分的概念不只是枯燥的语言讲述,而是富有色彩的亲身体验的时间观念。(3) 理解时、分之间的进率。1时是多少分?例题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在钟面上拨1小时,看时针和分针分别怎样转动,发现时与分的进率。严格地说,应该让时针走过1大格(因为1时是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看到分针同时走了60小格,于是得出1时=60分。但准确拨出时针走1大格不太容易,比较方便的拨法是让分针走1圈,看到时针同时走1大格,就能得出时与分的进率。3. 认、读、写钟面上的非整时时间。非整时的认读比整时难得多,尤其是接近整时而未到整时,更容易认错。所以,教材安排两道例题教学非整时的认、读、写。先教学不接近整时的时间,再教学接近整时的时间。(1) 钟面上的不接近整时的时间。钟面上,不接近整时的时间,时针总在两个数之间,分针总是指着某个小格。一般来说,时针刚过了几,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这个时间就是几时几分。教材没有把这个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看着钟面体会非整时的时针与分针所在的位置,感受非整时的读写方法。例3图呈现一小孩早上起床、吃早饭,与妈妈道别、到达学校等四个时间的钟面。第一个钟面上,是7时,小孩正起床。第二个钟面上,时针指在7和8之间,分针指着3,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时间是7时15分,并写出7:15。教学这个时间,要引导学生体会时针在7和8之间,应该是7时刚过,8时还没有到,即7时多。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分针指着3,表示它从12起走了15小格,即15分。所以,钟面上的这个时间是7时过15分,也就是7时15分。写出这个时间,应该在“:”的左边写7,右边写15。第三个钟面上,时钟仍然在7和8之间,仍然是7时多。分针指着6,表示7时过了30分。教材要求学生像这样观察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并尝试着自己读写这个时间。第四个钟面上,还是7时多,但分针指着9。教材要求学生读写这个时间,初步认识非整时,会读写这样的时间。教学时,要让学生拨出这几个时间,在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中,感受这些时间分别是7时过15分、30分、45分,进一步体验7时15分、7时30分、7时45分的含义。充分利用例题的内容,还可以把上述三个时间连起来,连续说出这小孩几时起床、几时几分在吃早饭、几时几分离开家,几时几分到达学校。体验7时几分都是7时过了、8时不到。由于分针走的小格数不同,三个时间就不同。(2) 较难辨认的时间。接近整时的时间不是整时,由于时针似乎指着某个数,学生往往会读错写错这样的时间。例4专门为解决这个难点而编排。钟面上,时针几乎正指着8,分针指着11,这样的时间最难认读。必须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个时间还没有到8时。钟面上的涂色扇形表示分针走了55小格,是7时过55分。钟面上的白色扇形,表示离8时还有5分。所以,这个时间是7时55分。钟面上,时针几乎正指着8,分针指着1,这个时间也接近8时。钟面上那个涂色扇形表示分针走了5小格,应该是8时过5分,即8时5分。要写出这个时间,“:”的左边是8,右边一般写成05。4. 认识秒针,知道时间单位“秒”,体会1秒有多长。在教学时、分之后继续教学秒,一方面增加有关时间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秒强化对分的体验。例5把认识秒分成四步进行。首先在跑100米的场景里引出“秒”,让学生感受秒是比较小的时间单位,计量不到1分的时间,可以用秒为单位。接着介绍钟面上的秒针,用“最长”“最细”形象地描述秒针的特点,使学生一眼就能识别秒针,并区别于分针和时针。然后利用钟面上1小格扇形色块,介绍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指出了秒的概念。最后同时观察钟面上时针和秒针的转动,得到分与秒之间的进率是60。教材安排的这四步,与前面教学时、分的过程差不多,有利于学生把学习时、分的经验应用到学习秒的过程之中。配合例5的“想想做做”,着重让学生体验秒的长短。跟着钟面上秒针的走动,每秒拍一下手,利用这种节奏,不但体验1秒是相当短的时间,而且体验时间就是这样一秒一秒地过去的。从1数到60,比谁用的时间最接近60秒,要求学生不看钟面,默默地一秒一秒地体验时间,检验他们对1秒时间的把握,同时也在体验1分时间有多长。了解自己做一次深呼吸、从1写到20、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的时间,也是在活动中感受秒,体会1秒虽然很短,但几秒就能完成一件事情,渗透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些活动要合作进行,在自己做各项活动时,要请同伴帮助计时。如果有钟表,当然更好。如果没有钟表,可以按1秒1秒的节奏,通过数数计时。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时,应教育他们尽量保持安静,困为体验时间很需要安静的环境和平静的心态。5. “动手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活动。本单元编排的“动手做”,引导学生使用“立竿测日影”的方法进行一次计时实践。“立竿测日影”是古人的一种计时方法。其原理是:晴天,把一根竹竿直立在地面上,会看到它的影子;同一天的不同时间(如上午8时和11时),同一根竹竿的影长不同;邻近几天的同一时间(如都是上午9时),同一根竹竿的影长基本相同;如果间隔天数很多,即使同一时间,同一根竹竿的影长会有明显差距。这次“动手做”需要的材料很简单,只要一块圆盘形硬纸板、一小块橡皮泥和一根稍长些的小棒。制作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把橡皮泥固定在圆盘中心,把小棒竖直插在橡皮泥上。应该注意的是,橡皮泥和小棒所在的位置必须固定,不能移动。否则,会使活动的结果发生错误。活动可以安排在双休日进行,教材十分清楚地讲述了操作方法。星期六上午,把制作好的圆盘与小棒,固定在太阳能够照射到的地方,分别在8时、9时、10时、11时、12时,把小棒的影子记录在圆盘上。学生会发现,时间越接近中午,小棒的影子越短。星期日上午,把圆盘和小棒仍然放在昨天的地方,在812时之间,任意选择一个时间,看看这时小棒的影子。与昨天的记录相比照,估计这时大约是什么时间。如果小棒的影子几乎和昨天记录的某个影子相同,那么现在的时间就是昨天做这个记录的时间。如果小棒影子处于昨天记录的两个影长之间,那么现在的时间应该在昨天做这两个记录的时间之间,大约是几时几分就能估计出来了。6. 练习二里编排了相当丰富的内容。练习二为整个单元的教学而配置,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习惯是练习设计的主要目的。本单元的基础知识是时、分、秒的概念。第1题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选择适当的时间单位,描述做这些事情各需要多长时间。例如,刷一次牙大约用4(分),脉搏跳10次大约用8(秒),夏天午睡大约用1(时)等。选择适当的时间单位,需要有正确的1时、1分、1秒的时间观念,这些观念在使用单位的活动中,又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第2题比较每组的两个时间的大小,如5分5秒,60秒1分,1时100分等。这些大小比较涉及到1分、1秒各有多长的观念,以及时与分、分与秒之间的进率等基础知识。第3题,想着钟面回答“分针从12走到7,要走多长时间?”“时针从12走到5,要走多长时间?”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要根据“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时”推想出来,是时、分概念的一次应用。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间,是本单元的基本技能。第4题,要求学生分别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