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漫谈国学教育思想与当代教育,张家湾镇中心小学赵元安 2013年3月,国学与教育 国学教育思想 当代教育思潮 时代呼唤教育家,何谓教育 说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辞海:教育有广狭二义。广义指凡影响人类身心之活动;狭义则并须有一定方案,具一定目的,始得称为教育。 现汉:1.名,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工作,主要指学校培养人的工作;2.动,按一定要求培养;3.动,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 作者:通过环境影响和刺激,使自然人了解自然、理解社会、认识自我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何谓国学 辞源: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现汉:国学就是研究我国传统学术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考古学、中医学、语言文字学等方面的学问。 “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 20世纪初中国学者提出近代意义上的“国学”的概念,总体上是作为“西学”的对照概念来使用的,其中的“国”是指“本国”,“学”是指学术文化。此后渐渐形成了三种国学的概念: 第一种是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即西方文化在近代输入以前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所创造的学术体系。所谓学术文化是指学术形态的文化,而不包括非学术形态的文化,如民俗等。 第二种是用来泛指中国传统文化,其范围大于学术文化,一切传统文化形式都包括在内。即 国学就是中华各民族历史文化中产生的学术、学问。概念接近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表述,其范围要大一些。 第三种则是指近代以来我国学者采用古今结合的方法对传统学术与传统文化所作的研究体系,即国学研究。 作者:以阴阳五行说为基础,以天人合一论为核心,以情理为主线,以礼乐为表现形式的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学问。(2011.9),国学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 教育原则、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育目的 培养君子和圣贤 君子: “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儒家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 贤人: 子曰:“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 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第四十 圣人: 圣人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在儒生的眼里是至高无上的,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 出自孟子离娄上。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教育原则和方法 启发诱导: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朱熹注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学记中:“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因材施教: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 循序渐进: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学记把循序渐进的教与学形象地概括为:“不陵节而施”(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教育),和“学而不躐(lie)等”。(学习不能超越次序、等级),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下 “如其可取,虽世俗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择。”朱文公文集卷31 “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而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船山遗书四书训义,由博返约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亦。”论语雍也 朱熹说:“博文功夫虽头项多,然于其中寻将去,自然有个约处。”朱子语类卷33 温故知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行合一: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 中庸把学习过程述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王夫之也说:“方学、问、思、辩之时,遇着当行,便一力急于行去,而不可曰吾学,问、思、辩之不至,而俟之异日。若于五者第一不容缓,则莫如行。”读四书大全说卷3,教学相长: 学记对“教学相长”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孔子说:“学无常师”,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韩愈认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学内容 孔子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材。 礼即道德教育; 射御即射箭和驾车,军事技术、劳动技术、体育; 书数即专业基础知识教育,智育; 乐即音乐教育,美育。,教学原则与方法 为师之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走到那,学到那,“每事问”,“不耻下问”。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之”。孔子说:“教不倦,仁也。”他本人是“诲人不倦”的典范。 热爱学生,平等待人。 孔子有一句格言:“当仁不让于师”。 以身作则,模范表率。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学原则: 学记认为:“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为人师也。”即教师懂教学规律才能任教。 学记针对当时教学存在的“呻其占毕(死记硬背)”、“多其讯言(提问灌输)”、“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赶进度不顾能否接受)”、“使人不由其诚(从教者愿望出发,不顾学生内心要求)”、“教人不尽其才”五个弊端提出“豫、时、孙、摩”的四个教学原则:豫即预先准备,时是抓住恰当时机施教,孙是有教学计划不杂乱和超越学生能力,摩为学生互相取长补短。 学记提出了“喻”的教学原则,即启发诱导不包办代替。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鼓励学生探求而不强迫,启发而不包办代替,让学生愉快轻松、乐意地探索式学习。,张载提出的教学原则: 第一、鼓励学生立定自愿,有志于学。张载提出:“志大能动气”,“有志于学者,更不论气之美恶,只看志如何!”他认为,只要立大志,有志于学的,最终能成为圣人。“今人为学,如登山麓,方其迤俪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岭之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有决心、毅力、勇气者会达顶峰) 第二、主张教法有序,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因人施教。教师须培养学生“受教之心”。 第三、鼓励学生运用叩问的方法。“由叩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有问乃有知”。(提问灵活) 第四、强调“学则须疑,贵于有用”。他认为,疑难问题越多,得到的知识会越多,进步也越快。他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独立思考,并有“躬行”实学之风。 第五、主张“教与德相结合”。教师身体力行,把德育贯穿教学中。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这四句话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当代教育思潮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 一、强调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二、认为任何学科都能够以某种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 三、主张通过“内在奖励”的形式激励学生学习 四、重视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五、提倡“发现法” 所谓“发现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事物的规律,去获取知识,成为一个“发现者”。学生的学习和科学家的研究,从工作性质上来说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所谓“人本”,就是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尊严的教育理论思潮。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一是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 二是强调研究学习者的内心世界,使儿童能够自然地和谐地发展。 三是重视儿童的品德熏陶。,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学校毕业以后教育及训练的统和;它不仅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关系的发展,而且也是个人(包括儿童、青年、成人)通过社区生活实现其最大限度文化及教育方面的目的,而构成的以教育政策为中心的要素。” E.捷尔比(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部部长) 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实用性、灵活性,总体思想特征 1.关注人。大家不同大家都好。 2.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3.关注终身发展。 4.,时代呼唤教育家 国力增强: 经济、军事、政治、文化 教育呢? 王崧舟、魏书生的课是艺术,复制的艺术是赝品。也就是说:不可学。 我们需要操作性更强样本。 袁志勇也许是不错的选择。,不管向谁学习,我们都要对教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教学有独到的见解。对课堂有独到的见解。 我们用自己的教育理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 生命是能量的谐振。 发展人:独立的见解,宽阔的视野,合目的性的努力,坚持不懈。,李嘉诚:从内部打破是生命。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我教育能量的聚集与爆发。,参考文献: 1. 伊曼诺尔康德.三批判书.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2. 张传燧.解读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关东教育出版社.2009. 3. 李森.解读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4. 刘良华.教育自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 舒大刚.中国十大名儒.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 6. 桂文灿. 经学博采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 周彬.课堂密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 钱钟书.管锥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9.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10.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11.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12. 朱永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3. 郭齐家.文明薪火赖传承.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14. 毕诚.儒学的转折.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谢谢,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