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5页 / 共52页
第6页 / 共52页
第7页 / 共52页
第8页 / 共52页
第9页 / 共52页
第1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中医经典,展示中医文化风采,二0一0年八月十日,首届浦东新区中医中青年读书报告会,黄帝内经在指导肝病诊疗中的理论渊源,浦东新区合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徐文杰,中医继承人培养对象简介,姓名:徐文杰 男 1975年生 职称:主治医师 单位:浦东新区合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依托:陈建杰名中医工作室,汇报目录,一、引言,二、内经对肝脏的生理特点的认识,三、内经对肝脏的证候特点的认识,四、内经对肝脏病治疗方面的认识,五、综合分析,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选书理由,系统地总结了古代的医学成就和治疗经验,确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黄帝内经,内经对肝脏的生理特点的认识,黄帝内经在指导肝病诊疗中的理论渊源,内经原文一:,内经对肝脏的生理特点的认识,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龄春气。”,内经原文二:,内经对肝脏的生理特点的认识,素问金匾真言论:“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歧伯曰:有。东方色青,人通龄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头也。”,内经原文三:,内经对肝脏的生理特点的认识,灵枢脉度:“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内经原文四:,内经对肝脏的生理特点的认识,素问灵兰秘典:“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内经原文五:,内经对肝脏的生理特点的认识,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内经原文六:,内经对肝脏的生理特点的认识,素问五脏生成篇说:“故人卧,则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走,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内经原文七:,内经对肝脏的生理特点的认识,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毙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内经对肝脏的生理特点的认识,生理特点 : 内经应用“敷和”、“将军”、“罢极”、“藏血”、“舍魂”、“主筋”、“主目”等词语概括,但其言较简。,内经对肝脏的生理特点的认识,五行学说 : 肝在五行属木,通于春气。性喜条达,主筋,其华在爪;为罢极之本;藏血而舍魂。,爪,指爪甲,包括手指甲和足趾甲;筋,指肌键、筋膜、韧带等组织。指出肝为易疲劳的器官,是灵魂的处所,它的精华反映于四肢爪甲,气血充实于筋脉,即肝主筋,其华在爪。,内经对肝脏的生理特点的认识,藏象学说: 肝为阳中之少阳,与春气相通。又自然界中东方青色主春,与肝相通。春生风,风生木。五脏中肝为风木之脏,在志(表现)为怒,在 (五)味 (表现)为酸,在声为呼,在音为角,在色为青,其华在爪甲,开窍于目,与胆互为表里。,提出了 “四时五脏阴阳”的系统结构,也就是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时五气的人与自然界相通应的5个功能活动系统以及 “藏象学说”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人体内部五脏之间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人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内经对肝脏的生理特点的认识,临床应用 : 人体内在脏腑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的征象能够于相应的外部反映出来,临床根据这些征象可以了解脏腑的病变概况,以此作为辨证中定位、定性的依据。,内经对肝脏的生理特点的认识,如望诊中见面色青晦,伴随其它征象,多提示肝脏本身病。,临床应用 :,爪甲不荣,两目干涩,视物不清,多为肝血虚,补益肝血为其治疗大法。,如魂舍于血,肝气虚,可出现惊恐的病证;,肝气郁结,可出现胁肋胀痛、口苦,善叹息,女子乳房胀痛、月经不调 的证候;,肝气升发太过,浮而亢奋,表现为头晕、头痛、烦躁易怒等,甚至生风 动血,迫血妄行。,内经对肝脏的生理特点的认识,谋虑是指肝脏具有调节精神情志活动的功能。 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重申肝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即肝主藏血, “人卧则血归于肝,人动则血运于诸经。” “怒则不复有谋虑,是肝病也”。 临床出现的各种肝风内动、头晕目眩、抽搐、手足麻木、 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中风”的病证,都属肝病功能失调、 肝阳化风的病因病机。 另外,肝郁气滞日久,气滞血疲而出现的一系列胁痛、 腹痛、鹿痕等相当于西医的肝炎、肝硬化、肝癌、乳腺 小叶增生、乳腺癌等病证,用舒肝理气、活血化癖法 治疗,每能奏效。,黄帝内经在指导肝病诊疗中的理论渊源,内经对肝脏的证候特点的认识,内经原文一:,内经对肝脏的证候特点的认识,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怒,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内经原文二:,内经对肝脏的证候特点的认识,素问热论篇中曰:“伤寒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内经原文三:,内经对肝脏的证候特点的认识,素问刺热篇中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内经原文四:,内经对肝脏的证候特点的认识,素问咳论篇中曰:“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月 去下满。”,内经原文五:,内经对肝脏的证候特点的认识,素问痹论篇中曰:“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内经原文六:,内经对肝脏的证候特点的认识,素问风论篇中曰:“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内经原文七:,内经对肝脏的证候特点的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原文八:,内经对肝脏的证候特点的认识,灵枢本神中曰:“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内经原文九:,内经对肝脏的证候特点的认识,灵枢经脉中曰:“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痕迹,妇人少腹肿,甚则嗑干,面尘脱色。是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内经对肝脏的证候特点的认识,第一组是胁满痛不舒,肝经证候 :,第二组是泌尿系统的障碍及腰部与少腹明显的不适,第三组是目的典型症状,第四组是情志异常的症状群,第五组是筋挛之类的症状群,第六组描述的主要是出血症状,第七组是耳的异常症状及肝病后面部色泽的改变,内经对肝脏的证候特点的认识,第一组是胁满痛不舒,肝经证候 :,包括胁痛、胸胁支满、两月 去满、胁下满、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里急支满等“肝气不舒”的系列症状。,内经对肝脏的证候特点的认识,肝经证候 :,如小便不利、泾溲不利、数便、喜溺、闭癃、小便赤、小便黄、便溲难;腰痛、痛引小腹、腹胀、小腹满、上为引如怀等。,第二组是泌尿系统的障碍及腰部与少腹明显的不适,内经对肝脏的证候特点的认识,肝经证候 :,以目痛、目赤、目眩、目无所见、眦疡、目系转、目无所见等。,第三组是目的典型症状,内经对肝脏的证候特点的认识,肝经证候 :,包括两种倾向,一种是肝气虚的征象,如善悲、善恐等;一种则是肝气实的征象,如怒、惊、狂言、烦等。,第四组是情志异常的症状群,内经对肝脏的证候特点的认识,肝经证候 :,主要表述有关节不利、筋急而挛、挛筋、筋痿不能独立、转筋、摇动、缨戾拘缓等。,第五组是筋挛之类的症状群,内经对肝脏的证候特点的认识,肝经证候 :,如呕血、唾血、时时前后血、便血、血溢、惊衄等。,第六组描述的主要是出血症状,内经对肝脏的证候特点的认识,肝经证候 :,如所述的色青白、色苍、面如浮埃、面尘脱色;耳鸣、耳聋、耳无所闻等。,第七组是耳的异常症状及肝病后面部色泽的改变,内经对肝脏的证候特点的认识,肝经证候 :,此外,呕吐、呕逆及飧泄;头痛、脑痛、巅疾、掉眩;时寒热;口苦;嗌干;太息;脉弦;舌卷难言;爪枯、骨 行内热等,诸医家各以不同的频率提及。综合内经全文,肝病证候基本上是以肝经的经络病候为基础所呈现的一系列症状。,其他证候,黄帝内经在指导肝病诊疗中的理论渊源,内经对肝脏病治疗方面的认识,内经原文一:,内经对肝脏病治疗方面的认识,内经云:“辛甘淡渗为阳,酸甘苦泻为阴”,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内经原文二:,内经对肝脏病治疗方面的认识,素问脏气法时论云:“病在肝,愈于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内经原文三:,内经对肝脏病治疗方面的认识,黄帝内经 素问强调:“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内经原文四:,内经对肝脏病治疗方面的认识,素问阴阳印象大论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腑也,治病必求于本。”,内经对肝脏病治疗方面的认识,经义分析 : 素问脏气法时论所写的病在肝,愈于夏,可以理解为肝虚之病,到夏天(长夏)脾土主事时或火旺生土,肝病可自愈,那么可以推测应该也有脾虚证,如果脾土功能健旺,自能痊愈,也就不存在知肝传脾的说法,内经对肝脏病治疗方面的认识,经义分析 :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既然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盖辛为阳,为火,在功能上:辛味的食物、药物能温阳,化湿,散寒,通经活络;,内经对肝脏病治疗方面的认识,经义分析 : 酸泻之,可以理解为酸入肝,作引经药,引导辛散药(温阳药)入肝,加强肝的气化功能,使寒湿之邪走下焦(大便,小便),使邪有出路。,内经对肝脏病治疗方面的认识,经义分析 : 肝之病为病在阳,以肝阳虚为主,同时也存在脾气虚。 “一”是指阴阳。 “本”即阴阳。在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万病不离阴阳,以阴阳为本,六经为纲,进行辨证论治,顾护先天元阴元阳,不拘泥于西医病名,不拘泥于一方一药,关键在于临床辨证的准确。,内经对肝脏病治疗方面的认识,临床应用 :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本着以阴阳为总纲,结合六经辨证、脏腑辨证、运气辨证,在诊治肝病时,依据素问脏气法时论里“病在肝,愈于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的治疗原则,临证处方用药,疗效显著。对于肝虚的患者,应当用酸味药物补肝,辅以苦味的药物入心,用甘味的药物补脾。经云: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土制约肾水,肾水虚,则水不制火,则心火旺,火克金,肺金受到心火的克制,必然会减弱对肝木的制约,而肝喜调达,恶抑郁,肺金对肝木的抑制减弱,必然会导致肝木的生长,肝气自然旺盛而肝病自然痊愈。不见病治病,不治肝而肝自愈,这就是上工所为。这就是治肝的奥妙所在。,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它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去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而是在广泛的联系和运动中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内经时代,虽众医家学术争鸣,但认识疾病与证候大多遵从经脉循行的规律。这一结论与内经成书的背景有着深刻的渊源。在内经成书年代,医者为患者治疗病痛依据的并非我们现代已形成理论体系的辨证论治的处方用药之法,而是源自于医疗实践的自成体系的针刺疗法,就篇中列举的十三方来看,与诸篇中所提到的病与症并不完全吻合。由此说明,当时诸医家对疾病的共识并非单纯局限于描述某一脏的功能改变的症状,而是在医疗实践基础之上自然而然地遵循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因为认识症状与证候,了解疾病的最终目的是为治疗服务的。且在此基础上充满着天、地、人合一,四诊合参等整体观念的辨证论治思想。,综合分析,综上所述,内经的理论观点也正是中医基本理论的精髓。它对 “脏”的认识,决非现代医学的解剖和生理病理的概念。此脏非彼脏,它既有简单的解剖学概念,又包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