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 东历城人。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 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 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 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 徒。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 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 于68岁时逝于江西。 辛弃疾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其词无论数量、质量,皆冠两宋。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有稼轩长短句。,宁宗喜泰三年(1203),64岁的辛弃疾被掌权的韩侂胄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任辛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被采纳,后又被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辛弃疾在镇江时,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一首生气勃勃的永遇乐词。,一、分析内容,1、题目 2、典故 3、作者的情感,1、思考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涉及哪些人物 ?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烽火扬州、佛狸祠、廉颇六个典故。,小组讨论:作者引用6个典故分别讽喻了什么?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看一段史实:独揽政权的宰相韩侂胄想挥师北伐,借机巩固个人地位,但辛弃疾认为南宋还不具备战胜金国的条件,认为不可草率行事,然而韩不听劝告,次年出兵,大败被诛。很明显,词人是想通过刘义隆草率北伐失败的事例让当朝宰相及统治者引以为戒。,当初修建佛狸祠为了纪念胜利,是拓跋焘胜利的象征;那对于沦陷的百姓来说就是屈辱耻辱的象征。但是沦陷区却呈现出香火缭绕一片安宁平和的景象,说明沦陷区的百姓怎么样?安于异族的统治,忘了国耻,忘了自己是宋室的子民。这正是词人不堪回首的,也是词人引以为忧的。,上阕,孙权,刘裕,英 雄,挥戈北伐,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下阕,刘义隆,烽火扬州,草率北伐,惨痛尤存,廉 颇,尚能吃饭,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警告统治者北伐应作充足准备,惋惜英雄事业后继无人,暗示统治者昏庸无能,谴责偏安,表明壮志,表达的情感,讽喻现在,所引用的典故,佛狸祠,神鸦社鼓,谴责安于异族统治,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 上的英雄人物事迹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下片用刘义隆、烽火扬州路、 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 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达了 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词全总结:,主旨: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 愤懑。,二、表现手法:,1、运用典故,2、对比,英雄业绩可悲现实,刘裕刘义隆,扬州路佛狸祠,3、借古讽今,廉颇-自己,2、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运用典故的作用,1、使作品简洁含蓄,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余韵盎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问: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明确:主要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这首词运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典故;,增强了诗词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简洁含蓄的抒发了辛弃疾关心时事、抗敌救国、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根据答案,分析一下答案的组织应包含哪几个方面内容? 明确:一、准确指出表现手法; 二、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 三、此手法收到了什么效果,传达了什么情感。,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模式: 1、准确指出表现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 3、此手法收到了什么效果,传达了什么情感.,这类题的规范答题应该是这样的,课堂练习,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这首诗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首诗借典故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第一步)通篇 使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桃花源中人避秦来到 与世隔绝之地,被渔郎无意中发现,请求他“不足为 外人道”。(第二步)典故使用,含蓄而贴切的表达了 诗人隐居山中,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志向。(第三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