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的同时,表现出对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以及一种感伤对于1948年随国民党溃退到台湾的作者,那段在北京的童年生活是一去不返了,童年回不去了,北京回不去了,对于作者,失去的不仅是童贞童趣,还有故园家国。这怀念与感伤是深沉的,为抒发这种情怀,她在1960年前后写了城南旧事。因教学对象只是小学生,我设计时侧重“怀念”,“感伤”则淡化。本设计,以作者“淡淡感伤、深深怀念”的情感为基础,先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在每一部分学完后,皆出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感受作者淡淡的感伤和深深的怀念,从而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教学重点: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真童趣。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作为一个成年人对童年生活深深的怀念,从而懂得珍惜童年生活。一点:作者的淡淡感伤、深深怀念(怀念童贞童趣)一线:作者对有关骆驼的四件童年趣事的回忆创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体会作者对骆驼的喜爱,及作者的童真童趣。重点体验环节:看骆驼咀嚼、骆驼铃铛的用处、课文结束时的想象写话课前准备:CAI课件(歌曲送别,课文重点句段、骆驼图片、小说城南旧事片段)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学生发言。揭示课题:看来,一个人,一个玩具,一件事情,甚至一座房子,都能够唤起我们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可是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他们关于童年的记忆也不一样。有一个台湾的女作家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南度过的。后来又去了台湾,她把在自己在城南的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叫作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序言冬阳 童年 骆驼队。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师: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三个词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发言。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过渡语:林海音女士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又是怎样的呢?(出示画面请学生欣赏,遥远的音乐起)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这一幅画面成为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课件出示“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的心头。”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地浮现出这一画面的时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篇文章。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要求(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学骆驼咀嚼、想象驼铃用处、想替骆驼剪毛、追问骆驼去处)三、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一)师: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很有意思?拿起笔来,自己读读这四件事,把你觉得最有趣的那件事多读几遍,喜欢的词句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短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课件:送别音乐轻轻响起,一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骆驼队黑白照片呈现在大家面前)(二)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1、“看骆驼咀嚼”部分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1)学生汇报预设:“我”很喜欢骆驼:“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而“我”却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2)角色转换体验教师叙述,课件播放相关图片:假如你就是林海音,在上世纪20年代老北京又干又冷的天气里,骆驼队来了,它们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的煤,从门头沟一步一步走来,停在你家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爸爸和拉骆驼的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走了这老远的路,累了,饿了,在吃草。你现在就站在骆驼的面前,正在看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闭上眼,听我我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交流:你通过这段文字看到了什么?预设:看到了骆驼丑丑的或新奇的样子。(感情朗读)看到了林海音的天真着迷的样子。(感情朗读)(3)、质疑:林海音的牙为什么也会动起来?(太喜欢了,觉得太有趣了,看的时间久了,看入神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眼中、心中只有这骆驼,觉得自己仿佛也是一只骆驼。)(4)、林海音为什么会对骆驼这样着迷?(好奇心、天真的性格、对骆驼的喜爱)既然是喜爱,为什么说“那样丑的脸”?(不漂亮是事实,但海音就是着迷,更能突出她的喜欢)(5)带着这样浓浓的喜欢,深深的痴迷,分组朗读这段文字,读到有同学的嘴也跟着动气来。(6) 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童年,即使有点傻气,也是那么美好!几十年后,林海音已远在台湾,当她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你猜猜此时的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到课件出示、朗读这段话:“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过渡:除了学骆驼咀嚼,林海音回忆的童年往事中,还有哪些事你也觉得很有意思?生继续汇报,教师相机引导:2、“想象驼铃用处”部分(1)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预设: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所以没有像爸爸那样想到狼。“我”很喜欢骆驼,心疼它,觉得它要走那么远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我”很喜欢骆驼,“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因为“我”喜欢有情趣的生活,所以那样想象它。或者我把骆驼当作了人,觉得它的生活也是是需要些情趣的。(2)比较句子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或者“我”已经想了很久,觉得自己对这个问题深思熟虑了,结合“我”的话来理解:“不是的,爸!”体会感叹号作用。)(3)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学生大胆想象说话。不管是童真的还是理性的都给予鼓励。(4)海音的回答充满童年的天真烂漫,诗情画意,有感情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对骆驼的喜爱,读出童年的天真烂漫、诗情画意。(5)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你看爸爸听了“我”当时的想法,想了想,笑了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在这里,爸爸想了些什么?笑的是什么?(他认为他的女儿是天真的,活泼的,纯真的,所以觉得很高兴,也勾起他对童年的怀念,觉得他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儿童时代的一些天真的想法,他自己也觉得十分有趣。)当四十二岁的林海音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你觉得她会同意当年自己的想法还是爸爸的想法呢?这种想法她已经不再有了,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不会再做了。课件出示、朗读这段话:“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第二课时一、读课文,简单回顾上节课内容。二、继续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除了学骆驼咀嚼、想象驼铃用处,林海音回忆的童年往事中,还有哪些事你也觉得很有意思?生继续汇报,教师相机引导:1、“想替骆驼剪毛”部分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1)从这段话里你看出了什么?预设:“我”很关心骆驼,天气暖了,抓文中句子,将骆驼的“穿着”与人的穿着比较,我担心它“衣服”脱不下来,热着难受。我很想帮骆驼,文中说“我真想拿尖刀替它们剪一剪”,“我”觉得它是我的好朋友,我可不能看他这样难看的“穿着“,想帮它变漂亮一些。只有特别关心的人,才会有特别想帮他的冲动。(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3)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大家想,已是中年的林海音女士,她还会想给骆驼剪剪不整齐的毛吗?这种想法她已经不再有了,课件出示、朗读这段话:“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过渡: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不会做了,关于骆驼为什么戴铃铛的答案没那么诗情画意了,给骆驼剪毛的想法我也不会再有了。作者还回忆了童年哪些有意思的事?2、“追问骆驼去处”部分(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2)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4)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从“总是问,总是问” 看看这篇文章,林海音都问了些什么?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学生大胆想象,充分发言。导语:这些问题你们问得并不奇怪。的确是这样,作者在她的城南旧事这本书当中,也写到了自己“总是问、总是问”的情景。我们来看一看这段话,出示课件,学生同桌对读:“爸,什么叫做贼!”“贼?”爸爸奇怪地望着我。“偷人东西的就叫贼。” “贼是什么样子?”“人的样子呀!一个鼻子俩眼睛。”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怎么问起这个来了?”“随便问问!” 我说着拿了小板凳来放在妈妈的脚下,妈妈就赶我:“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这里打岔。”我忍不住又问妈:“妈,贼偷了东西,他放在哪里去呢?”“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人都是一个样儿,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又不是。”“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你不明白的事情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导语:童年的林海音真的是什么都问,就像妈妈说的“总是问、总是问”。哎,为什么童年时的林海音“总是问、总是问”呢?(她对世上一切事物都充满关注和好奇)师:是啊,童年对未知事物总是充满好奇。看妈妈怎么说的“你不明白的事多着呢,上学去吧,傻丫头。”这所有的问题,当作者中年时再想起来,你觉得她还想问吗? (有些问题即使到中年也仍然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可能她也不会再问了。)课件出示,朗读这段话:“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三、想象写话,深化作者对童年的感伤与怀念导语:不光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作者不会做了,满脑子的童年时代的问题不会问了,童年时的一切皆已走远。当作者已是人到中年,身在台湾,回忆起这北京城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