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0页
第2页 / 共120页
第3页 / 共120页
第4页 / 共120页
第5页 / 共120页
第6页 / 共120页
第7页 / 共120页
第8页 / 共120页
第9页 / 共120页
第10页 / 共120页
亲,该文档总共1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八章 解表药,一含义: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的药物。 二性能与适应证 温 1.性味辛 凉 2.归经肺、膀胱经 3.作用发散表邪(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另外:宣肺止咳平喘、透疹、利水、止痛等。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4.适应证外感表证(恶寒或恶风,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肺气不宣喘咳。 风湿痹证。 疹毒不透或表邪郁闭透发不畅。 水肿兼有表证或腰以上肿。 疮疡初起有表证者(使在肌表之毒邪随汗外泄。内经:“汗之则疮已。”),三分类与配伍 发散风寒药发散力强风寒表证 1.分类 发散风热药发散力弱风热表证 2.配伍 兼咳喘化痰止咳平喘药 热甚清热药 湿重祛湿药 正虚扶正药,四使用注意 1.煎药时间不宜太长。 2.表虚自汗、阴虚发热、失血及热病后期慎用或忌用。 3.久患疮痈、淋证慎用或忌用。 4.用量 春夏轻 季节 秋冬重 南方轻 地域 北方重 伤阳 5.勿过汗 伤阴,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本类药物多味辛性温,发散之力较强,以发散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风寒表证。部分药物还兼有祛风止痒、止痛、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消疮等功效,又可用于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喘及水肿、疮疡初起等兼有风寒表证者。,麻 黄,麻 黄,【来源】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处方名】麻黄、炙麻黄。 【药性】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应用】 恶寒重发热轻 1.发汗解表外感风寒 表实证 无汗脉浮紧 风寒外束杏仁、甘草 2.宣肺平喘肺气失宣咳喘 热邪壅肺生石膏,桂枝,肺有寒饮细辛、干姜,3.利水消肿水肿实证而有表证者白术 另; 风湿痹痛 散寒通滞 阴疽流注,开腠理,透毛窍麻黄油刺激汗腺分泌 上外 宣肺平喘麻黄碱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下利水消肿假麻黄碱利尿 外合皮毛外感风寒表证表解汗发 肺主宣发、肃降肺气不宣咳喘喘平肺宣麻黄 肿消尿利 水之上源水液代谢失常水肿气肺降肃,【用法用量】煎服,210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宣肺力强,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慎用。高血压(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失眠患者(兴奋中枢神经)亦当慎用。,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味辛温),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桂 枝,肉桂,桂枝及饮片,【来源】为樟科植物肉 桂的嫩枝。切段,生用。,桂枝,【处方名】桂枝、嫩桂枝、桂枝尖。 【药性】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应用】 无汗表实麻黄 1.发汗解肌外感风寒表证 有汗表虚白芍 脾阳不运痰饮内停茯苓、白术 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水肿-茯苓、 2.助阳化气 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 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 阳虚阴寒上冲奔豚气白芍,“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肝郁化热气冲,可用奔豚汤养血平肝,和胃降逆; 外邪致阳虚寒逆引起气冲的,宜外灸核上以散寒除邪,内服桂枝加桂汤调和阴阳,平冲降逆; 误汗阳气受伤,水饮有上冲之势的,治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培土利水,以防冲逆。 奔豚汤:甘草、川芎、当归、 半夏、 黄芩、 生葛、 芍药、 生姜、 甘李根白皮。,胸阳不振,心脉瘀阻 胸痹心痛枳实、薤白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白芍 3 .温通经脉-寒凝血滞 血寒瘀阻经闭腹痛当归 风寒湿痹,肩臂疼痛附子,【用法用量】310g。治风湿性关节疼痛,有时须用至30g左右,但须审慎使用。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者均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同发汗解表,治外感风寒,风湿痹痛 麻黄发汗力强,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 汗,又能平喘利尿,治咳喘实证水肿。 异 桂枝发汗力缓,有汗无汗均可,又能温 经通阳,治胸痹、胸痛,经寒瘀滞 腹痛及痰饮水肿。,麻黄 桂枝,紫苏,苏叶,苏梗,紫 苏,【功效应用】 兼咳嗽杏仁、前胡 1.解表散寒外感风寒轻症 兼胸闷香附、陈皮 偏寒藿香 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属痰结半夏 2.行气宽中 妊娠呕吐陈皮、砂仁,偏热黄连,紫 苏,【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叶。原名“苏”,以其功用得名。本草纲目言:“苏,舒畅也,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因其背色紫,故食疗本草称之为“紫苏”。其叶称紫苏叶,其茎称紫苏梗。生用。 【处方名】紫苏、紫苏叶、紫苏梗。 【药性】辛,温。归肺、脾经。,【用法用量】煎服,510g。不宜久煎。治鱼蟹中毒可用至3060g,煎服。 紫苏梗 为紫苏的茎。性味辛、甘,微温。 归肺、脾、胃经。功能宽胸利膈,顺气安胎。适用于胸腹气滞、痞闷作胀及胎动不安、胸胁胀痛等症。,生 姜,姜,【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生 姜,【处方名】生姜、煨姜。 【药性】辛,温。归脾、胃、经。,【功效应用】 轻症单用 1.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证 作辅助药 2.温中止呕胃寒呕吐姜半夏、干姜 3.化痰行水温肺止咳风寒咳嗽,痰白而稀 半夏、天南星 4.解毒 鱼蟹中毒紫苏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捣汁服。 【使用注意】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生姜味辛性温,能散寒邪,发汗解表,对感冒轻症可单用煎服,在复方中所作为辅助药。善温中止呕,前人称之为“止呕圣药”,因其性温,又能化痰行水,故对胃寒及痰饮呕吐最宜,经配伍亦可用于其他呕吐。对寒痰量多而清稀者,亦常配伍,又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可用于炮炙药物以减低其毒性,又治食鱼蟹中毒,腹痛呕吐。,海洲香薷,香薷段,香 薷,【来源】为唇形科植物江香薷的地上部分。 【处方名】香薷,【药性】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 外感于寒-恶寒- 发热头痛无汗 1.发汗解表,化湿和中 内伤于湿腹痛吐泻 2.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单味浓煎 或配白术,厚朴 扁豆,【用法用量】煎服,310g。利水退肿须浓煎。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阳暑证当忌用。 香薷既能入肺走表散在表之风寒,又能入脾胃以化在里之湿浊而和中。但长于发汗,多用于夏季外感表证之无汗者,故前人有“夏月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之说,因其外能散风寒,内能化湿浊,故善治夏月外感于寒,内伤于湿,阳气被阴邪所遏,见有恶寒发热,胸闷无汗及腹痛吐泻等阴暑等证。,荆芥 / 饮片 / 荆芥穗,荆 芥,【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生用或炒炭用。,本药又名“姜芥”,以气味而得名,“气味辛香,如姜如芥,其称荆芥者,姜芥声讹写”。 【处方名】荆芥、荆芥穗、荆芥炭、芥穗炭。 【药性】辛,微温。归肺、肝经。,【功效应用】 风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 防风、羌活 1.发表散风:外感表证 风热:发热中恶寒轻,目赤咽痛 薄荷、连翘、菊花 麻疹、风疹蝉蜕、薄荷、牛蒡子 2.透疹消疮 偏风寒羌活 疮疡初起 偏风热银花、连翘,吐血、衄血侧柏叶 3.止血 崩漏棕榈炭、茜草炭 【用法用量】510g。生用不宜久煎;止血须炒炭用,便血地榆、槐花,荆芥虽性温,但温而不燥,无温燥伤阴之弊,性较平和,以祛风为主,感冒风邪不论风寒风热均可应用。又能入血分,以散血分风热,对风热 郁滞于上所致的头痛、目赤、咽 喉肿痛尤为相宜。古人有:“咽 痛必用荆芥”之语。炒炭后性变 苦涩,有止血作用,可用于失血 证。,防 风,【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本品以功用而得名,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显,故名之。切片,生用。 【处方名】防风、关防风、口防风。 【药性】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功效应用】 风寒:恶寒、头痛、身痛荆芥 解表外感表证 风热:发热、头痛、咽痛、目赤 荆芥、薄荷、连翘 祛风 胜湿止痛风湿痹痛,肌肉关节疼痛羌活、秦艽 止痉破伤风牙关紧闭,抽搐痉挛白芷 另肝脾不和,腹痛泄泻白芍、白术、陈皮(痛泻要方),【用法用量】煎服,510g,或入酒剂或丸散用。 【使用注意】本药主要用于疏散外风,凡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慎用。 防风性浮升散,善行全身,以祛风为主,微温而不燥,甘缓而不峻,发汗力较弱,前人(李杲)称为“风药中润剂”,风寒风热均可用。因兼能祛风胜湿止痛,故外感见有头痛、身痛症状明显者尤宜。可去周身之风,尤善祛在表在上之风邪,兼能胜湿止痛,为治风病之常用药。,发汗力较强,又能散邪 消疮肿 荆芥 祛风解表治外感表证 风寒风热均宜 防风 祛风力胜,又能胜湿 止痛、止痉,用于风 湿痹痛、破伤风,紫苏 荆芥 紫苏 散寒力强,偏入气分,又能行气宽 发汗解表 中,止呕安胎 荆芥 祛风力强,偏入血分,又能散血分风 热,炒炭能止血,羌 活,【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羌活及宽叶羌活的根茎及根。切片,生用。本草纲目曰:“羌,古族名,主要分布在今甘、青、川一带,药以羌中来者为良,故有羌活之名。”,【处方名】羌活、川羌活、西羌活。 【药性】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效应用】 1.解表散寒: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白芷 关节肌肉疼痛 2.祛风胜湿止痛:风寒湿痹 肩背酸痛,防风,【用法用量】煎服,310g。一般用治外感宜轻用,用治风湿宜稍重,但剂量均不宜过大。 【使用注意】本品升散温燥,易伤阴血,故气血不足、阴虚咽燥者不宜用。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羌活气味雄烈,辛苦温燥,升散发表作用较强,既长于表散肌表风寒湿邪,又能通利关节而止痛。故对外感风寒或风湿所引起的头痛、身痛较重者,或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等证皆可应用。尤对上半身肌肉风湿痛,脊背强痛,或腰背部肌肉有自觉畏冷挛缩者,用之最宜。唯升散温燥之品,易于伤阴耗血,故凡非风寒湿邪而属气血不足之证,以及外感伴有咽喉干燥者,均应忌用。治头痛善治后脑痛(太阳经循行后脑)。,【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根。切片,生用。 【处方名】白芷、香白芷、杭白芷。 【药性】辛、温,归肺、胃、大肠经。,白 芷,【功效应用】 1.解表散寒外感风寒,头痛、鼻塞细辛 风寒川芎 头痛,眉棱骨痛 风热黄芩 风寒细辛、荜茇 齿痛 风热生石膏、升麻 2.祛风通窍止痛 鼻渊头痛苍耳子、辛夷 风湿痹痛-苍术、川芎 胃脘痛甘草,寒湿白术、干姜 3.燥湿止带带下增多 湿热黄柏 乳痈贝母、瓜蒌 蒲公英、青皮 4.消肿排脓疮痈肿毒 痈肿疮疡红肿热痛双花,【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能耗血散气,故凡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 白芷辛温芳香,辛散祛风,温燥散寒除湿,芳香化湿通窍。入肺胃经,入肺走表以祛在表之风寒,善能止痛,肺开窍于鼻,辛香走散上达以通窍,而止痛通窍之功尤著。白芷虽入肺胃二经,但以足阳明经为主。足阳明经脉循行头面,故为治风寒引起的前额痛、眉棱骨痛、齿龈肿痛、鼻渊等头面诸疾之要药,尤善治眉棱骨痛。,借其辛散香燥之性以散结而有消肿排脓、燥湿止痒之功,故亦为外科疮痈(尤其是乳痈)、妇科寒湿带下以及皮肤病、风湿瘙痒等证的常用药。 白芷配防风能祛风散寒解表,伍川芎能祛风止痛而善治头痛,与苍耳子、辛夷同用则善通鼻窍治鼻渊头痛,与细辛合用亦有通窍止痛之功,与甘草配伍善治胃脘疼痛。风火牙痛配石膏;湿热带下配黄柏。,细 辛,【来源】为马兜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