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太阳电池材料研究进展太阳电池材料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显然,这是新材料和新器件结构的涌出以及器件机理研究深入的共同结果。本文讨论了有关利用一V族化合物材料制备多结太阳电池和基于有机薄膜的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多结太阳能的基本工作原理,叠层材料的带隙选择和晶格匹配以及解决晶格匹配问题的一些方法。另外,对于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介绍了其基本工作原理,性能优越性以及研究者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关键词:一V族化合物;多结太阳电池;晶格失配;有机薄膜;光伏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olar cells develop rapidly. Obviously,it is result from the depth research of the new materials and new device structure and emission mechanism of the device.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use of V compound multi-junction solar cell materials and preparation of thin film solar cells based on organic materials and device research progress. Multi-junction solar introduced the basic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band gap of laminated material selection and the lattice matching and lattice matching to solve some of the ways.In addition, organic thin-film solar cell materials, describes its basic working principles, performance advantages and researchers on the outlook for future development.Keyword: -V compound,Multi-junction solar cells,Lattice mismatch,Organic thin film,PV引言:太阳能电池是将光能(太阳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器件, 是一种光伏器件, 于1954年在贝尔实验室首次发现。开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单晶硅为活性材料的无机太阳能电池, 当时贝尔实验室报道的器件效率为4%。无机太阳能电池通常是基于p-n结结构:p区存在过剩空穴, n区存在过剩电子, 在p-n结附近, 由于p型和n型的突变而形成内建电场。材料吸收光后产生的电子空穴对, 通过扩散, 达到p-n结界面, 在内建电场作用下分开, 并分别向2个电极移动, 形成光伏。一V族化合物多结太阳电池,一直都是太阳电池发展的热点方向。一方面,一V族化合物多结太阳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在大气质量已经突破40%(AMl.5)1,2的纪录,并仍在不断刷新;另一方面,以GaAs基电池为代表的一批一V族化合物太阳电池,已经广泛应用于宇航系统的能源供应,打开了一V族化合物多结太阳电池的应用空间。而有机物是最为廉价和最具吸引力的太阳能电池材料:一方面由于有机材料合成成本低、功能易于调制、柔韧性及成膜性都较好;另一方面由于有机太阳能电池加工过程相对简单,可低温操作,器件制作成本也较低.除此之外,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潜在优势还包括:可实现大面积制造、可使用柔性衬底、环境友好、轻便易携等。因而有望在手表、便携式计算器、半透光式充电器、玩具、柔性可卷曲系统等体系中发挥供电作用。一 一V族材料制备多结太阳电池1. 多结电池结构半导体材料只能吸收能量大于其带隙的入射光子,并且每吸收一个光子最多只能放出一对电子一空穴对。也就是说,对于能量小于其带隙的入射光子,半导体材料是“透明”的;对于能量远大于其带隙的一个入射光子,半导体材料将其吸收后,也只能放出一对电子空穴对。多余的能量会以声子辐射的方式转换为晶格振动的热能,造成能量损失。太阳辐射光谱在0.154cm的波长范围内均有着较强的分布,要想在这样宽的波长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吸收太阳辐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能而不是晶格振动的热能,仅仅采用单一禁带宽度的单结电池是难以实现的。MWolfc3先后提出了多结太阳电池的概念。将禁带宽度不同、能够吸收不同波长区间太阳辐射能量的单结太阳电池堆叠起来,形成叠层结构。这样构成的多结太阳电池,不仅能够扩大电池对太阳辐射光谱波长的利用范围,而且还提高了单位波长区间内的光电转换效率,是太阳电池设计理念的一次飞跃。2. 叠层材料的带隙选择和晶格匹配问题在AM(大气质量)1.5的标准光照条件下,应用细节平衡理论4,一个三结太阳电池理论上能够达到的最高效率为49.7,而一个四结太阳电池理论上能够达到的最高效率为53.65。要想实现这样的最优转换效率,所选材料的带隙组合就应该最大程度地与太阳辐射光谱相匹配。经计算,对一个三结太阳电池,这样的最优带隙组合应该是0.71,1.16和1.83 eV;对一个四结太阳电池,最优带隙组合应该是0.71,1.13,1.55和2.13 eV。目前,以MOCVD为代表的外延生长技术只能实现晶格匹配材料的叠层外延生长,而如果采用晶格完全匹配的材料构造多结太阳电池,又很难找到一组材料能够完全满足上述最优带隙组合。最佳的带隙组分可以实现对太阳辐射谱的最大利用,而材料的晶格匹配便于外延生长的实现,这对矛盾限制了一V族化合物多结太阳电池转换效率的进一步提升。3.解决方法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出现了一些新的解决方法:一种是采用渐变缓冲层结构设计来实现晶格失配较大材料的外延生长;另一种是寻找带隙在1.0eV附近,以InGaAsN为代表的四元材料尽量满足带隙要求和晶格匹配;还有一种是采用低温键合技术,将晶格失配的材料直接键合在一起。这些解决方法有的已经创造了太阳电池转换效率的新记录,有的虽然目前转换效率还不高,但是提供了一些具备潜力的新思路。上述三种方法中,目前能够实现最高转换效率的是采用渐变缓冲层的方法。通过采用渐变缓冲层,失配和位错都能够限制在渐变缓冲层的区域内,从而大大减小了其对渐变缓冲层以上电池结构的影响。渐变缓冲层技术已成为目前晶格失配太阳电池的主流技术。二 基于有机薄膜的太阳能电池材料1.发展概况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始于1959年,其结构为单晶蒽夹在2个电极之间6, 器件的开路电压为200 mV, 由于激子的解离效率太低使得转换效率极低。这方面研究的重大突破是1986年报道的双层结构染料光伏器件7。器件以酞菁衍生物作为p型半导体,以四羧基苝的衍生物作为n型半导体, 形成双层异质结结构, 功率转换效率约为1%。该研究首次将电子给体(p型)/电子受体(n型)有机双层异质结的概念引入, 并解释了光伏效率高的原因是由于光致激子在双层异质结界面的光诱导解离效率较高。1992年,研究发现用共轭聚合物作为电子给体(D)和C60作为电子受体(A)8-12的体系,这一发现,使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继而发展的以聚合物MEH-PPV做给体,C60衍生物PCBM作为受体的共混材料制备的本体异质结器件,由于无处不在的纳米尺度的界面大大增加了异质结面积,激子解离效率提高,使转换效率进一步提高,达到2.9%13。在过去的30年里,人类投入巨大的精力来研究有机太阳能电池,双层异质结器件、本体异质结器件、混合蒸镀的小分子器件以及有机/无机杂化器件的研究都有了长足的进展。2.器件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由单层Schottky器件开始,相继发展了双层异质结、本体异质结、分子D-A结,以及基于以上单元结构的级联器件等。除了要求活性材料有较高的太阳光谱吸收能力,有机光伏器件中激子解离是提高器件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与无机光伏器件吸收光后产生自由电子空穴对不同,有机材料在吸收光后,产生流动的激发态(即束缚电子空穴对)。由于激子中电子空穴对之间库仑作用较大,同时有机物介电常数较小,使激子解离需要的能量高于热能kT14,15,因此,有机材料激子解离困难,不易形成自由载流子。不同的器件结构中,激子解离的机制有所不同。3. 展望虽然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功能转换效率已经达到了5%6%,应用前景已经初见曙光。但是,与成熟的无机太阳能电池相比,有机太阳能电池无论从性能、机理还是稳定性等许多方面都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进一步地借鉴无机太阳能电池的成熟技术及研究思路将会对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起推动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可指导功能材料的合成、发展出新型的器件结构;结合有机材料、无机材料、纳米材料的不同优点,有机/无机杂化器件以及引入纳米材料的研究将会继续维持该领域的热点;利用分子D-A结材料制作性能优良的单层有机太阳能电池,对该类材料以及器件的制备工艺都将是一大挑战;随着器件性能日益提高,稳定性研究也将提到日程上来。结语:无论是一V族化合物多结太阳电池还是有机太阳能电池,在其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不断得到提高。随着人们进一步的探索,太阳能电池将挑战更高的转换效率和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参考文献:1.KING R R.LAW D C.EDMONDSON K M 40% efficient metamorphic GaInP/GaInAs/Ge multijunction solar cells 2007(18)2.GUTER W.SCHONEJ.PHILIPPS S P Current-matched triple-iunction solar cell reaching 41.1% conversionefficiency under concentrated sunlight 2009(22)3.WOLF M Limitations and possibilities for improvement of photo-voltaic solar energy converters:PartI:Considerations for earths surface operation 1960(7)4.SHOCKLEY W.QUEISSER H J Detailed balance limit of efficiency of p-n junction solar cells 1966(3)5.5.MARTI A.ARAUJO G L Limiting efficiencies for photo-voltaic energy conversion in multigap systems1996(2)6.PTAK A J.FRIEDMAN D J.KURTZ S Low-accep-tor-concentration GaInNAs grown by molecular-beam epitaxy for high-current p-i-n solar cell applications 2005(9)7.KURTZ S R.KLEM J F.ALLERMAN A A Minority carrier diffusion and defects in InGaAsN grown by molecular beam epitaxy 2002(8)8.GEISZ J F.KURTZ S.WANLASS M W Hig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