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老子“无为”思想论文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1】 摘要:老子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 通过介绍老子所处时代背景,了解“无为”思想提出的必然性。 介绍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使得我们更加清楚的理解“无为”思想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同时,使人们认识到“无为”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老子无为有为 一、“无为”思想提出的背景 老子生逢乱世,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社会面临着各种巨大的危机。 特别是因社会的急剧变革,引起了旧的政治权威和政治制度的解体,原有的法令礼仪也已经失范,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统治秩序。 但是统治者为了建立和稳固其现有的统治,却总是要拼命采取各种手段来治国治民。 老子提倡“无为”的动机是出于“有为”的事情,“有为”一词的提出就是针对上述那样的统治者而提出的。 所谓“有为”是指统治者强作妄为,肆意伸张自己的意欲。 老子看到“有为”之政的祸害已经相当严重了。 所以,他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禁忌太多了,弄得人民不知所措,法令森严,把人民捆的动弹不得。 严刑的暴虐,加上重税的搜刮,弄得民不聊生。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不足以有所作为,却偏要妄自作为,结果足以形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极力的呼吁为政要“无为”。 在他看来,这是唯一釜底抽薪的办法。 二、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 朱晓鹏先生认为老子无为学说,具体说来说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无为”即“自然”;二是“无为”即“无事”;三是“无为”即“善为”。 他作了分别的论述:一、“无为”即“自然”。 他认为老子的无为主义首先是植根于其形上学之中的,即从形而上的天道自然原理推演出了社会人事“无违”自然的人道原则,体现了无为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他认为“无为”的概念必须在“道”的自然性中去把握其内涵。 实际上“无为”就是“自然”的另一种说法,两者是同义词。 二、“无为”即“无事”。 “无事”意味着清静无为、无欲不争,因而老子把“无为”、“无事”的政治原则又进一步引申为清静无为、无欲不争的为政之道。 三、“无为”即“善为”。 老子讲的“无为”不是在说“不为”,而完全是在强调应该“善为”,应该善于以“无为”的方法去作为。 “无为”只是真正善于作为的人用以达到“无不为”这个最终目的的最佳手段。 他认为老子的无为主义基本格调是积极入世的,老子说“无为”、“无事”、“无欲”,并非真的提倡完全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绝对禁欲。 陈鼓应先生把“好静”、“无事”、“无欲”都看成是“无为”的内涵。 “好静”是针对于统治者的骚乱搅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于统治者的烦苛政举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于统治者的扩张意欲而提出的。 可知“好静”“无事”“无欲”都是“无为”的内涵。 如果为政能做到“无为”,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成,那么人民自然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任继愈先生在老子新译中讲道:老子“是从政治上宣传无为的好处。 不要讲仁慈,不要发议论。 听任是的自生自灭”,主张不要过分,要适可而止。 高亨先生也持这一观点:“在人生方面,他提出贵柔的主张。 在政治方面他提出无为的主张。 还有学者从认识的绝对与相对出发解“无为”,譬如张松如先生,他认为“无为”是对“有为”的反驳,是以“普遍、绝对”来对待“个别、相对”,反映了老子辩证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而笔者认为,“无为”这一概念,就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这里的“人为”含有不必要的作为,也含有强作妄为的意思。 三、“无为”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无为”思想给予当代政府的启示 陈鼓应认为:老子“自然无为”的观念,运用到政治上,是要让人民有最大的自主性,允许差异性、特殊性的发展。 也就是说,允许个人人格和个人愿望的充分发展但以不延伸到别人的活动范围为限。 对于统治者来说,“无为”观念的提出,是要消解独断意志和专断行为的扩张,以阻止百姓权利的胁迫、并吞。 十八世纪西方就流行着一句口号:“最懒惰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那时的政府,并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可做,主要的工作只是替人民修修路而已。 但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情况就大变了,政府要统筹办理太多的事情,要做到“无为”已经是不可能的事,然而针对于减缩独裁政治的为祸而言,“无为”的观念,仍是空谷足音。 今天,人民的生活走向模式化的趋势越来越厉害,这已经成为整个世界普遍可虑的现象。 我们处处可以看到权力支配个人的生命,处处可以看到个人无助的情形;权力越来越强化,越来越集中化。 在这种情境下,老子“自然无为”的主张,仍然有其时代的意义。 (二)“无为”思想对于解决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危机的意义 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危机的一种文化对策而出现的科学人文主义,在老子那里找到了它的古典楷模。 “自然无为”这一精深的概括,足以成为科学人文主义者的格言。 当代著名的人文主义物理学家卡普拉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他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谐在两者基本一致。”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关于老子自然主义的现代意义有这样的评论:“早在二千年前,老子就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 或者这样说也许更正确:老子当时就发现了一种形势,这种形势虽然表面上完全不同于人类今天所面临的形势,但事实上二者却是很相似的。 可能正是这个原因,他才写下了老子这部奇书。 不管怎么说,使人感到惊讶的总是,生活在科学文明发展以前某一时代,老子怎么会向现代开始的科学文化提出那样严厉的指控。” (三)“无为”思想在养生和治家方面的作用 “无为”思想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思想。 因此,可以渗透到各个方面。 即从养生的角度看,也要“无为”,顺合生命的过程与规律。 在治家方面,也要“无为而治”。 家庭教育应该“无为而治”,不是不管,而是因势利导,不揠苗助长。 今天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种种“有为”的加速提高、不顺合自然规律的滥施“生长激素”,往往适得其反,这方面的披露确实很多。 “无为而无不为”,虽然是片言只语,但意义极为深广;如能准确把握其精义,将可适用于极广的范围。 参考文献 1尹志华,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北宋,注研究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XX年11月第一版,2姚金铭,哲思众妙门今读M,白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20XX年1月第一版,; 3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出版,2003年12月第一版,4朱晓鹏,智者的沉思老子哲学思想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5马德邻,老子形而上学思想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老子的“无为”思想【2】 摘要:“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髓。 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柔弱无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老子的“无为”是指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万事万物自由地发展,最后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关键词:老子无为顺其自然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它成书于春秋末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 它虽然仅有五千言,但内容却涉及政治、军事、美学等诸多领域,是一部“微言大义”的百科全书。 “无为”是老子思想的基石。 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其实老子的“无为”指的是让一切事物顺应自然、遵守自然规律,“无为”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无为”始终贯穿于老子一书中,老子的“无为”思想表现在很多方面,在这里我们主要看一下它在政治和思想上的表现。 在政治上的无为: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 他的政治理想是退却到“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黑暗异常,统治者肆意妄为,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儒家主张修身治国平天下,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但又无能为力,所以老子想通过“无为”的思想来改变社会现状,最终能达到自己心目中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状态。 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认为,统治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强制干涉,有君主而不进行压迫。 让人民自由发展,人民就能够安定团结,社会自然能和平安定。 老子一书是他“无为而治”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为无为,则无不治。”不尊重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不去特意哄抬贵重物品,民众就不会生出盗窃占有之心,不去挑拔欲望,民众之心便不会乱。 因此,圣人治世,便淡其心志,让其吃饱,削弱其争名夺利之志,强健其身体。 让人民始终处于“无知无欲”的状态,这样,那些聪明人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用这种“无为”的方法来治理国家,那么国家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了。 老子还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认为,在上的统治者要无为、无欲,好静无事,处在下面的百姓便会自化、自正、自富和自朴。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以自然之道来治天下。 治国者“无为”是要任凭民众们自由发展,从而让国家达到一种和谐的存在和发展状态。 在思想上的无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