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管理系毕业论文提纲 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提纲 致谢5-6 中文摘要6-8 ABSTRACT8-10 1引言13-17 1.1研究背景与意义13-16 1.1.1国外关于胜任素质模型的研究与应用状况概述13-15 1.1.2我国关于胜任素质模型的研究与应用状况概述15 1.1.3胜任力素质模型的战略意义15-16 1.2我国人力资源经理界定16 1.3研究思路16-17 2胜任力素质模型理论概述17-46 2.1胜任力素质理论概述17-20 2.1.1胜任力的提出17 2.1.2胜任力素质内涵17-20 2.2胜任力素质模型概述20-22 2.2.1胜任素质模型的内涵20 2.2.2胜任素质模型的类型20-22 2.3素质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中的作用22-33 2.3.1基于胜任力素质模型的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23-24 2.3.2基于素质模型的职务分析24-26 2.3.3基于素质模型的选拔与测试26-28 2.3.4基于素质模型的绩效管理28-29 2.3.5基于素质模型的员工培训与发展29-31 2.3.6基于素质模型的薪资方案与福利计划31-33 2.4构建胜任力素质模型的步骤与方法33-39 2.4.1按胜任力因子获得的技术分类33-35 2.4.2按胜任力因子获得的逻辑关系分类35 2.4.3按胜任力模型的开发程序分类35-39 2.5国内外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素质模型理论研究成果39-42 2.5.1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素质模型理论研究成果39-41 2.5.2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素质模型理论成果41-42 2.6我国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模型研究趋势和展望42-46 2.6.1胜任力素质模型验证方法的深化42-43 2.6.2各建模方法的进程效用分析43 2.6.3胜任力模型研究对象的扩大及转变43-46 3建立素质模型的流程与方法46-59 3.1能力素质模型举例46-47 3.2职类职种的含义与划分方法47-48 3.3建立素质模型的流程48-59 3.3.1素质研究与开发的步骤49-51 3.3.2关键事件访谈法的操作要点与方法51-55 3.3.3主题分析素质模型的完成55-57 3.3.4素质模型评估与确认57-59 4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素质模型和量表设计59-67 4.1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的鉴定分析59-61 4.2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的工作分析61-63 4.3世界500强企业HR中层管理人员的胜任力因子分析63-67 5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模型和量表分析67-74 5.1被调查的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的描述性统计67-69 5.2人力资源经理核心胜任力的重要性分析69-74 5.2.1影响和鼓舞能力对人力资源经理的重要性69-71 5.2.2应变能力对人力资源经理的重要性71 5.2.3控制情绪能力对人力资源经理的重要性71-72 5.2.4建立信任能力对人力资源经理的重要性72 5.2.5沟通能力对人力资源经理的重要性72 5.2.6持续学习能力对人力资源经理的重要性72-74 6结论74-75 6.1研究结论74 6.2研究不足74 6.3研究建议74-75 参考文献75-78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写作提纲 一、序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宏观环境; 2.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3.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4.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建筑行业用工特殊性的内在要求。 (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1.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 2,有市无场的隐形市场; 3.易进难出的畸形市场; 4,交易无序的自发市场。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1.统一思想认识,变自发交易为自觉调控; 2.加快建章立制,变无序交易为规范交易; 3.健全市场网络,变隐形交易为有形交易; 4.调整经营结构,变个别流动为队伍流动; 5,深化用工改革,变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 三、结论 1,概述当前的建筑劳动力市场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2.呼应开头的序言。 提纲举例2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形成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序论部分(开头一段)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本论部分 一、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 (一)我国城市贫困的概念及类型 关于贫困的概念(有代表性的几种定义) (二)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 (三)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贫困的主要特征 第一,城市贫困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第二,城市贫困人口构成发生重大变化。 第三,城市贫困程度有所加深,贫困差距加大,并有日趋恶化的趋势。 二、我国城市贫困的形成原因 (一)从宏观上分析 1.产业结构的变迁 2.就业体制的变迁 3.单位体制的变迁 4.城市社会保障体制的变迁 5.收入分配结构的变迁 6.户籍制度的变迁与农民工流入城市 (二)微观上的原因 1.平均人口多,就业人口少的家庭容易陷入贫困。 2.导致城市居民陷入贫困的另一个家庭因素是家庭成员的户口类型。 3.城市居民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及其家庭文化也与其生活状况密切相关。 4.导致贫困的其它家庭文化方面的原因 三、解决我国城市贫困的对策 (一)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多方面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结合当前的现状,我认为具体应做以下几件事情: 1.抓紧对城市离退休老人保障体制的改革。 2.尽快建立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体系。 3.要加大对城市贫困群体的教育扶助。 (三)创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 当前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要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2.创造就业机会,需要我们的各项经济政策充分考虑扩大就业的需要。 3.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换企业机制,实现扭亏增盈。 4.借鉴各地在解决贫困、推进就业方面的有益经验,加以推广。 5.创造就业机会,需要社会全都行动起来,成为社会的共同行为。 (四)注重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公共服务社在城市反贫困中的重要作用。 结论部分(结束语,最后一段)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