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卫生资格检验技师辅导精华 20XX年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已进入最好冲刺阶段了,为了帮助大家尽快进入考试状态,下面应届毕业生为大家搜索整理了20XX卫生资格检验技师辅导精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外周血细胞检验的注意点 1.血液标本的采集 血液标本的采集,可分为毛细血管采血法和静脉采血法。DETA-K2抗凝剂对血细胞形态影响很小,因此适用于血细胞计数,特别是血小板计数。血细胞分析仪使用标本一般要求为静脉抗凝血,为了避免淤血和浓缩,压脉带压迫时间不可过长,最好不超过半分钟。因为毛细血管标本,受末梢血循环状态、采血技术的影响,有时血液易形成小凝块,堵塞机器造成实验结果偏差。 2.血细胞分析仪计数 血液标本在室温中必须6h内上机检测,上机前一定要将血液标本颠倒混匀至少8次,如需制备血涂片,应在采血后3h内涂制。无论多先进的血液分析仪,只能当作一种过筛手段,不能完全替代目视法显微镜镜检,因为仪器还不能准确区分幼稚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有核红细胞等。因此,当出现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明显升高或降低,白细胞分类出现异常结果,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直方图或散点图出现异常,均应用显微镜涂片复查。 3.血涂片的制备 血涂片既可由非抗凝的静脉血和毛细血管血制备,也可由DETA-K2抗凝血制备,EDTA-K2抗凝血中,钙离子被螯合后,能阻止血小板聚集,推片时血小板均匀平均,显微镜下易于对血小板进行观察评价,但有时可观察到因EDTA-K2引起的红细胞皱缩及白细胞丛集现象,因此最好使用非抗凝血制备涂片,这样可减少因抗凝剂所致的人工假象。涂片的好坏与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片之间角度有关;血膜分布不均,主要是推片边缘不齐,用力不均或载玻片不清洁所致,将制成的血膜在空气中挥动,使迅速干燥,以免血细胞皱缩。 4.血涂片的染色 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两种染色法各有其优缺点,故在细胞学检查中常将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细胞的胞质、颗粒、核等染色均较满意;染色环境的pH对着色影响很大,应维持在pH值6.46.8,因此必须使用缓冲液;未干透血膜不能立即染色,否则染色时易脱落。 5.血涂片的镜检 选择血涂片的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部分,在油镜下按一定方式有规律地移动视野,一般计数100个200个白细胞,同时注意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形态的改变和分布,有无血液寄生虫、有核红细胞、幼稚或原始细胞、异淋细胞等。 白血病实验室检查分类 1.急性白血病: 贫血程度轻重不一,但进展迅速,多数为白细胞增多型,常大于10109/L。亦可正常或减低,周围血白细胞分类可见幼稚型白细胞,血红蛋白常小于70g/L;骨髓增生活跃,原始细胞(原粒细胞型+型)大于30%,有核细胞显著增生,可见白血病“裂孔出象”,红系、巨核系统显著减少;通过化学染色、溶菌酶测定,染色体及免疫学检查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分类都有一定意义。 2.慢性白血病: 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达几万,数十万以上,以中、晚幼稚细胞为主,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随病情进展逐渐减少,血小板早期增多,晚期减少; 骨髓呈极度增生,分类与血象大致相同,原始细胞(型+型)小于10%,红系减少,巨核细胞系早期增多,可伴有程度不同的骨髓纤维化; 90%以上具有特异性的ph标记染色体。 黄疸的发生机制 黄疸是指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皮肤、巩膜和粘膜等组织黄染的现象。正常人血清胆红素小于1mg/dl(10mg/L),其中未结合胆红素占80%。当胆红素超过正常范围,但又在2mg/dl以内,肉眼难于察觉,称为隐性黄疸。如胆红素超过2mg/dl(可高达7-8mg/dl)即为显性黄疸。 黄疸按原因可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性和梗阻性黄疸;按发病机制可分为胆红素产生过多性、滞留性及反流性黄疸;按病变部位可分为肝前性、肝性和肝后性黄疸;按治疗观点又可分为内科性和外科性黄疸。较为合理的是按血中升高的胆红素的类型分为高未结合胆红素性黄疸及高结合胆红素性黄疸两大类,然后再按病因、发病机制等细分。 黄疸发生的机制如下: (一)胆红素形成过多 胆红素在体内形成过多,超过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时,大量未结合胆红素即在血中积聚而发生黄疸。未结合型胆红素形成过多的原因包括溶血性与非溶血性两大类。临床上任何原因引起大量溶血时,红细胞破坏释放的大量血红蛋白即成为胆红素的来源。非溶血性的胆红素形成过多则多见于无效造血而产生过多胆红素。 (二)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 这包括: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障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结合障碍(肝细胞中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性降低);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排泄障碍(肝内胆汁淤滞、乙醇性肝炎等)。 (三)胆红素在肝外的排泄障碍,逆流入血而引起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成因有下述几方面:新生儿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性不高;胆红素在新生儿体内产生较多;新生儿肝细胞内缺乏Y蛋白,故摄取胆红素的能力 也比成人差,这些都可能促使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发生。 黄疸的鉴别试验 高结合胆红素性黄疸与高未结合胆红素性黄疸的鉴别依靠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的分别定量。高结合胆红素性黄疸血中结合胆红素增高,高未结合胆红素性黄疸时则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高;高结合胆红素性黄疸时尿中胆红素阳性,胆素原视病因而异,可以增加(肝炎)、减少或消失(梗阻);高未结合胆红素性黄疸时,尿中胆红素阴性,尿中胆素原增加。 梗阻与非梗阻性(肝细胞性)高结合胆红素性黄疸的鉴别可联合应用反映胆道梗阻(ALP、LAP、-GT、血清总胆固醇、总胆汁酸)及肝细胞损伤(ALT、AST、LDH活性、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定量等)的检验指标来加以鉴别。 肝内淤滞与肝外梗阻性黄疸的鉴别可应用病史、肝功能试验、泼尼松治疗试验、苯巴比妥治疗试验等进行鉴别。对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其发病可能与免疫机制有关,胆管的抗原与来自肝门静脉的抗体反应,并与补体结合在胆道被吸附,在胆道壁形成免疫复合物。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血中ALP活性增高,-GT及5-核苷酸酶活性增高,IgM增高,抗线粒体抗体阳性。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