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跟踪检测(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濮阳二模)中国的宗法制度形成于商朝后期,到西周发展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尤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这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B家国同构C神化王权 D忠孝同义解析:选B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是在秦朝,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家国同构,故B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形成高度集中的王权,带有部族色彩,故C项错误;忠孝同义是在中央集权建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2018宣城二模)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种“分封”的变化()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解析:选D君主专制形成于秦朝,故A项错误;西周分封制是血缘关系与政治等级相结合的统治方式,故B项错误;郡县制下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可知,分封制打破了原有方国之下的血缘组织关系,故D项正确。3周礼规定:“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以飨燕(注:燕同宴)之礼,亲四方宾客。”这说明西周的礼乐制度()A具有区分贵族等级的功能B秉持稳定社会秩序的宗旨C强调生活良俗的教育D注重仁爱的培养解析:选B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借助礼乐制度稳定社会秩序,而不是区分贵族等级,也不是强调生活良俗的教育和培养仁爱,故A、C、D三项错误,B项正确。4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从秦汉到明清,分封和郡县的优劣争论,众说纷纭,延续了两千多年。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根本区别在于()A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不同B君权和相权的制衡关系不同C贵族和官僚的利益诉求不同D对国家治乱的直接影响不同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依靠宗法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统治的制度,是天子与诸侯的共治,属于分权政治;郡县制指在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拥有绝对的权威,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是一种集权政治,A项正确。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君主专制体制下的一对基本矛盾,排除B项;贵族与官僚的利益诉求不同,并不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根本区别,排除C项;D项不是两者的根本区别,排除。5(2018合肥二模)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解析:选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对血缘政治的取代,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是历史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6(2019届高三广东六校联考)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文献文字记录史记秦始皇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汉旧仪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通典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解析:选C根据材料“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得出丞相因御史失职而负责监察御史,这是汉朝某个历史阶段丞相的职权,并不是固定职权,故A项错误;材料列举了秦汉监察制度的变迁,并未涉及监察的具体职权,故B项错误;无论秦朝还是汉朝,政府先后设置御史、刺史监察,说明秦汉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故C项正确;监察官掌握监察权,地方官掌握行政权,互不统属,并无高下之分,故D项错误。7(2018福建毕业班质检)西汉一朝共有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等。“其始皆由贱妇而起,由至微而体至尊”。这表明()A时代变革导致观念变化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社会等级差异明显缩小 D政治联姻作用上升解析:选A题干中“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以及“其始皆由贱妇而起,由至微而体至尊”并结合汉初布衣将相的相关知识可知A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外戚如何受到皇权制约或因为皇权而崛起,故B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外戚的贫贱比例大,并非社会等级差异,故C项错误;政治联姻一般是强强联手,故D项错误。8(2018安阳二模)史料证明,科举制不仅被东亚一些国家复制和模仿,也为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所借鉴。这一现象反映了()A科举制平等择优方式向全社会推广B科举制延续之久在历史上绝无仅有C科举制的观念依然存活于现实生活中D科举制有超越种族和国界的生命力解析:选D材料中“被东亚一些国家复制和模仿,也为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所借鉴”表明超越种族和国界,故D项正确。9(2018日照二模)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说:“群臣敢言者,亦甚难得,其言可用,则用之,不可用,置之。若必加罪,后复谁敢有言者。”这有利于()A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B激发文人的责任担当意识C革除前代武人乱政的时弊D提高官员的政治文化素质解析:选B官员建言,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故A项错误;“若必加罪,后复谁敢有言者”,有利于官员建言,增强对国家的责任感,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官员建言问题,故C项错误;建言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无直接的关联,故D项错误。10(2018惠州二模)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年)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自于翰林院解析:选C纵观明代政治,内阁地位举足轻重,故A项错误;内阁本身就是皇权膨胀的产物,且材料中明代官修史书没有把内阁单列为典章制度,其原因与皇帝权力膨胀无关,故B项错误;内阁地位举足轻重,但却始终不是法定的国家机构,既无实际决策权,也无行政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缺乏严密的逻辑,故D项错误。11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得出奏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决策失误的减少与政治清明体现在多人参与及决策,题目中并未涉及,故B、C两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不相符,故D项错误。12(2018安阳二模)下图是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变迁五大阶段示意图。对秦汉和明清时期官阶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秦汉官阶反映了当时贵族政治的形态B秦汉品位分等高峰适应了氏族的统治C明清官僚特权萎缩因而待遇向职位靠拢D明清官阶超越氏族统治向官僚政治回归解析:选C贵族政治与秦汉“职位分等”不符,故A项错误;氏族的统治与“秦汉”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按职位给待遇”相符,故C项正确;氏族统治已经成为过去,与“明清”不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郑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丞相制度,丞相即宰相是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则总领朝政百官,总理朝政。汉武帝时期,在宫廷内任用尚书、侍中等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内朝,发布一切政令。隋朝采用了“三省”制度,三省长官为尚书令(正一品)、左右仆射(从二品)、纳言(正三品)、内史令(正三品)均是宰相职务。唐代大力推行人才选拔上的变革,使宰相的人数突破三省长官的范围,大量增加。北宋前期,“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并将门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侍中没有特招不干预政事。 摘编自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材料二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在问文学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摘编自明史辑要材料三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大臣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与丞相职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也无俸禄。 摘编自中国历史同典(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及原因。(8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相权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双向作用。(17分)解析:第(1)问,从秦朝确立丞相制度到汉朝的内外朝制再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最后到明朝废丞相这一历程中概括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从皇权强化这一大背景上分析原因。第(2)问,“双向作用”即“积极性”和“消极性”两方面,结合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知识,从这两个方面概括其作用。答案:(1)趋势: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相权由实到虚,地位下降;由合法独立权力变为皇权附庸。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2)积极作用: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和完善,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完善具有重大意义;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平衡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政治清明;辅佐皇帝决策机要,对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具有重大作用。消极作用: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造成政治动荡,一定程度上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4(2019届高三邢台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演变概况表。 时期 文书概况西周 周王通过诰、誓、命、训、令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秦汉 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从下行文种来看,秦代的诏敕文书主要有“制”和“诏”,据史记解释:“命为制,令为诏。”“制”和“诏”分别是皇帝颁布重大命令和一般命令时使用的文种。到了汉代,诏敕文书的文种有所增加,蔡邕独断记载:“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唐朝 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其中皇帝专用的文种除原有的制、诏、令、册外,新增和变动的主要有批答和敕,需要指出的是,在“王言之制”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堂贴”,是开元后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独立指挥百司的公文文种,“堂贴”不必奏请皇帝批准,由三省宰相直接裁决,集体签署,其公文效力相当于国家最高政令明清 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又称圣谕(上谕),有宣谕、口谕、手谕,其中手谕如需保密,可以不抄发,而到了清代,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而在臣子上奏的文种中,有一特殊的公文“密疏”,是可直达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