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时规范练22生物的进化一、选择题1.(2018年浙江6月)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答案C解析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A项正确;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当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得使生物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说明产生了生殖隔离,标志着产生了新的物种,B项正确;个体并不是直接把性状传递给后代,传递给后代的是基因,考虑到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传递和分配,并不是所有的性状都能得以遗传,C项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对影响个体存活和繁殖的变异进行了选择,D项正确。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达尔文认为生物的各种变异可视为进化性变化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B.多倍体育种过程中二倍体母本经过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证明了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隔离C.在一个较大的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90%,Xb的基因频率为1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5%、5%D.某植物种群自交后代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均改变,往往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基因型而引起生物适应性进化答案C解析可遗传变异是进化性变化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B项的实例证明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但是要有生殖隔离;根据雌雄果蝇数相等,假设雌雄各5 000只,XbXb的基因型频率=10%10%5 000/10 000=0.5%,XbY的基因型频率=10%5 000/10 000=5%;种群自交,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变,而且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3.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Aa和aa的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20%、60%和20%。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A基因和a基因之间的比例变化如下图,则各基因型个体在此环境中竞争能力的大小关系最可能为()A.AAaaC.AA=AaaaD.AAAaaa,B项正确。4.(2018山东泰安上学期期末)美国白蛾是外来入侵物种,对果树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科学家利用某病毒防治该害虫,防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ab年间,美国白蛾能适应入侵地的环境B.c年时,美国白蛾种群的基因库与b年时的相同C.该病毒对美国白蛾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D.美国白蛾与该病毒和当地物种相互适应、共同进化答案B解析ab年间,美国白蛾的种群数量增长较快,说明其能适应入侵地的环境,A项正确;c年时,由于种群数量减少,因此美国白蛾种群的基因库与b年时不同,B项错误;该病毒作用后,白蛾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病毒对美国白蛾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C项正确;美国白蛾对当地果树等造成了严重危害,引入病毒后,白蛾在病毒的影响下,数量减少,两者之间存在共同选择,因此美国白蛾与该病毒和当地物种发生了共同进化,D项正确。5.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植物甲);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植物乙)。由于花期不同,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甲、乙。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正确的是()A.为适应不同的土壤酸碱度条件,两种植物分别向不同方向进化B.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不同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C.将物种甲引种至pH较低的地区后,可再次发生进化形成物种乙D.只要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不会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对环境的适应是进化的结果,而不是进化的原因,A项错误。不同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使其基因库发生剧烈变化,最终形成生殖隔离,B项正确。物种甲与其祖先相比,已发生进化,即便将物种甲引种至pH较低的地区后,也不能进化为物种乙,C项错误。若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中出现的突变也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D项错误。6.在自然条件下,二倍体植物(2n=4)形成四倍体植物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减数分裂失败一定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B.二倍体植物与四倍体植物存在生殖隔离现象C.二倍体植物经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形成四倍体植物D.测定四倍体植物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时只需测4条染色体答案B解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如果染色体不能正常分配到配子中去,也会形成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配子,A项错误。二者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符合生殖隔离定义,B项正确。二倍体在减数分裂异常的情况下可形成四倍体,并不需要地理隔离,C项错误。应测定1个染色体组的DNA分子,D项错误。7.某地自1960年开始使用灭鼠剂捕杀小家鼠。下表所示是使用灭鼠剂后小家鼠种群中某对等位基因基因型所占百分比的变化数据。年份196019621964196619681970197219741976RR11%29%36%48%56%71%50%32%12%rr46%32%24%17%13%6%7%19%36%下列有关叙述中与事实相符的是()A.灭鼠剂的使用可定向诱发r基因突变为R基因B.灭鼠剂对基因型为RR的小家鼠进行了定向选择C.导致1970年之后基因型变化的可能原因是停止使用灭鼠剂D.1976年时小家鼠种群中r的基因频率为0.6答案C解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灭鼠剂的使用不能定向诱发r基因突变为R基因,A项与事实不符。灭鼠剂的选择作用是通过小家鼠与灭鼠剂的生存斗争实现的,灭鼠剂定向选择的是小家鼠的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B项与事实不符。1970年之后,基因型为rr的个体所占比例不是继续下降而是逐年上升,一定是生存环境改变导致的,其中一种可能就是停止使用灭鼠剂,C项与事实相符。小家鼠种群不是遗传平衡的种群,1976年时,小家鼠种群中RRRrrr =125236,r的基因频率为0.62,D项与事实不符。8.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75%B.50%C.42%D.21%答案C解析基因频率是指某基因占整个种群基因库的比例。基因频率不变的前提条件是种群足够大,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其不起作用。根据题意,两个种群合并为一个种群后,A基因频率为(80%+60%)2=70%,a基因频率为(20%+40%)2=30%,则随机交配,下一代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故C项正确。9.下图表示某群岛上蝉的物种演化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不同种的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由乙形成丙和丁的过程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B.物种戊的形成是基因频率不定向改变的结果C.由甲形成乙和戊的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群岛上各种蝉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相互影响答案B解析乙形成丙和丁的过程是由于乙发生了基因突变,且突变是不定向的,但A岛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最终形成了丙和丁两物种,A项正确。新物种的形成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形成的,自然选择是通过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淘汰了不利变异,保留了有利变异,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变化,B项错误。新物种的形成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的结果,C项正确。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D项正确。10.(2017海南)遗传学上的平衡种群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改变的大种群。某哺乳动物的平衡种群中,栗色毛和黑色毛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则说明黑色为显性B.观察该种群,若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则说明栗色为显性C.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D.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则说明栗色为隐性答案C解析栗色毛和黑色毛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控制,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则说明黑色为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A项错误。若种群中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无法说明栗色为显性,B项错误。若显隐性基因频率相等,则种群中显性个体数量大于隐性个体数,不会出现相对性状个体数相等现象,所以,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C项正确。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由于后代个体数少,不能判定栗色为显性还是隐性,且该对栗色个体为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时,均可出现这一结果,D项错误。11.(2018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冲刺模拟二)某科研小组用面粉甲虫研究人工选择的功效,他们称量甲虫蛹的体重,并选择部分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B.体重越大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C.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D.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持续选择条件下,甲虫蛹的体重会持续增加,故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A项正确;从停止人为选择的曲线可以看出,甲虫蛹体重下降,故体重越小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B项错误;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C项正确;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因为存在选择,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2.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A基因频率为。(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 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答案(1)111210.5(2)A基因纯合致死11解析(1)在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对于只有一种基因型Aa且雌雄个体数目相等的果蝇群体而言,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11。从理论上分析,Aa随机交配相当于Aa自交,故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aa的数量比应为121,A基因频率为0.5。(2)依据上述分析,若产生第一代中不是1AA2Aa1aa,而是2Aa1aa,则可推知,该群体存在显性纯合子(AA)致死现象。由第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可计算A、a所占比例为A=1/3,a=2/3,故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21/32/3)(2/32/3)=11。13.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