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6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5页 / 共36页
第6页 / 共36页
第7页 / 共36页
第8页 / 共36页
第9页 / 共36页
第1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节 审计的概念,一、审计的定义 (一)国外定义: I审计是指对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的认定,客观地获取评价证据,以确定其符合既定标准的程度,并将其结果传达给利害关系人的一个系统过程。,(二)审计定义的要素: 审计主体(审计专业人员) 审计对象(可计量的经济活动或经济事项) 既定标准(泛指公共会计准则,制度,法律法规,预算标准,绩效标准) 评价的系统过程(寻找证据进行比对):也就是工作过程,有组织的行为并遵循一定和程序标准,(三)我国对审计的定义 审计是由独立的人员,对特定的经济实体的可计量的信息及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客观的收集和评价证据,以确定并报告这些信息与既定标准符合程度的一个系统过程。,二、审计产生的动因(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 1、受托责任关系的出现是社会对审计需要的直接而主要的原因 所谓受托责任关系就是指资源占有人与资源管理人之间所形成的资源委托管理与资源受托管理关系,以及资源经管人与其资源经管执行人之间所形成的资源受托经管与执行资源经管关系。 其实这种受托责任关系本质是源于社会分工。,2受托责任特征 资源经营管理权转移,委托方-受托方,这是受托责任关系的核心和本质 受托责任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受托方对委托方一定的义务与责任关系的确定。 受托责任的内容必须按一定标准确定下来,这个标准就是法律,规章,契约。 受托责任可以计量。 委托人也应有责任和义务,这就是支付报酬,3出现的这种责任委托人与受托责任人这样的委托关系,系产生了两个需要 委托人要对受托人的经营和管理进行有效监督,而委托人往往是不专业的,于进产生审计的需要(从专业分工上讲) 受托人要向委托人证明自已的有效管理和资源使用权用情况,但管理者(受托人)虽然是专业的,但是,由于其本身是经营者,不具有完全的证明力,于是产生第三方审计的需要。(从独立性上讲 ) 4审计可以满足这种社会需要的原因 审计人员具有专业技能。 审计人员的身份是独立的,他独立于委托方,也独立于受托方,5审计产生的三大直接动因 (1)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出现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 (2)两权分离或管理者内部分权制(授权)是审计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社会基础)。 (3)责任授予者对责任承担者应负责任的履行情况,无法直接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是审计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原因。,6、派生结论: (1)国家审计产生于国家财产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 (2)注册会计师产生于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 (3)内部审计产生于内部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以及经营管理权的进一步分离,(二)审计关系:委托责任关系的确立是审计关系确立的前提 1委托责任关系-经营管理关系 (1)经管责任关系-保值增值 (2)债权债务关系-按期还本付息 2委托责任关系-审计关系,(4)西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启示。 I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II注册会计师审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III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客观、独立、公正的特征这种特征一方面保证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鉴证职能,另一方面也使其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权威性。,;现代内部审计从过去的详细审计改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我国内部审计的产生不是源于内部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以及经营管理权的进一步分离,而是源于国家强制建立,这一点,与我国当时的历史环境相适应,我国当时是单一的国有体制,产权不明,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或不明,所以产生现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没有土壤。,(三)现代审计的发展趋势 1政府审计业务的发展 审计工作从财务审计扩大到效率、经济性及效果(Economy, Efficiency, Effectiveness),即3E审计。 政府审计分三个层次:(1)财务和遵循性审计;(2)经济性和效率性审计;(3)项目效果审计。,2内部审计业务的发展 从财务评价到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后又再扩展到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 3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发展 财务报表审计(历史信息)认证服务(可信性保证服务) (1)认证服务改善信息质量(相关性和可靠性) (2)认证服务未对信息种类加以限制,可能涉及任何类型信息。 (3)独立性和专业性是提供认证服务的基础,(四)审计的职能和作用(补充) 1、审计职能 审计基本职能是经济监督,此外还具有评价和鉴证职能。 2、审计监督制度 审计监督制度是国家在审计监督活动中,要求审计机关、被审计单位及其他有关方面应当遵守的秩序。审计监督制度是履行审计职能的基本保证。审计监督制度的法律地位和审计监督在经济监督中的地位决定了审计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大小。 3审计监督作用 审计在宏观经济活动中和微观经济活动中具有制约和促进作用。,第二节 审计假设,一、假设与审计假设 (一)假设 1、假设是演绎推理或科学论证的前提出条件,是任何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先导。 实证研究的方法如下,建立假设,实验或实践,收集数据和信息,验证假设,形成科学结论,2、假设的特征 必要性特征:即假设是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个假设,科学研究或实践往往难以进行 假设不需要直接验证自身的正确性。但假设的正确性由其演绎结论的正确性来验证。 假设具有科学性特征,一般是人们可以接受的公理。 假设的风险性特征。即假设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破产企业的“持续经营” 物价持续涨时的“后进先出”法,(二)审计假设 审计假设又称审计假定,是指人们对审计领域中存在的尚未确知的或无法论证的事物作出的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判断;它是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所做出的合理的、但仍需证明的命题。 依据这些审计假设,才能确定审计的范围与内容,审计的过程与方法,审计承担的责任范围等。所以审计假设实际上就是对审计环境、审计实践中的不确定因素的假定,是审计结论的前提。同时,审计假设对审计实践活动又具有指导作用。,关于审计假设的质量表现: “协调性”表现:一个体系中的每一个命题必须和概念结构中的其它命题协调一致 “有助于进一步探究”的表现:即它通常被作为演绎、推理的前提,审计原则常常可以从基本假设中推出 “一致性”表现:在审计假设体系中,两个命题相互矛盾,则不可能两个命题都是真的,在同一系统中不可能同时两者都被接受 “独立性”表现”:在审计假设体系中,每一个命题都不应该由其它已知的命题提导出来,否则它就不是一个审计假设的命题了,二、国外审计基本假设 1. 8大假设 (1)财务报表和会计资料是可以验证的;(可计量假设):该命题是审计客体对象的建立基础 (2)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之间没有必然的利害冲突;(独立性假设) :该命题是审计主体建立的基础 (3)提交验证的财务报表和其他信息资料不存在串通作弊或其他舞弊行为;(假定内控执行良好) 该命题是建立审计目的的基础 该命题是认认清审计责任的基础 建立审计方法的基础,(4)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存在能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内控设计良好):该命题是建立基本审计模式的基础 (5)通过公认会计原则的一贯运用,可以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既定标准假设)该命题是建立审计标准的基础。 (6)如果没有明确的反证,被审计单位过去被认为是真实的情况,将来也属真实;该命题是确定审计范围的基础。 (7)审计人员会尽职尽责审计财务资料并发表独立的审计意见;该命题是确定审计主体理论的基础。 (8)独立审计人员承担的职业责任与职业地位相称。该命题是确定审计主体理论的基础。,、13项审计假设 第一类,基本依据假设(审计必要性假设),即关于为什么要去审计的假设,主要源于受托责任,共条: (1)未经审计的会计信息缺乏足够的可信性(对账目有正当的怀疑); (2)对财务报表信息验证是一种迫切要求; (3)依法进行规范审计,是提高会计信息可信性的最佳手段; (4)通过外部审计,可以提高或验证会计信息的可信性; (5)股东和其它报表使用者通常不能自已验证报表,并对原报表信息不满意。,第二类,行为假设,即有关审计的主、客观条件的假设,共条: (6)审计人员与管理部门之间没有冲突;(独立性) (7)法律不会限制审计师的行为;(超然独立) (8)审计师在精神、地位上和形式上完全独立;(独立) (9)审计师有承担任务的充分技能;(专业性) (10)审计师对其工作和意见的质量负责。(法律责任) 第三类,功能假设,即有关审计师发挥作用的假设,共三条: (11)审计师可获得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在合理的时间与成本范围内以适当的形式进行审计;(对象的可计量性) (12)内部控制制度的存在可使会计信息避免严重错弊;(内控设计良好) (13)公认会计原则和适当会计基础的一致运用,导致会计信息的公允表达。(既定标准 ),三我国审计基本假设:我国审计学者将审计假设分为基本假设和特种假设两部分。 1、审计基本假设 (1)审计必要性假设: (假设受托责任是存在) 审计的必要性和目的性应建立在假设受托责任关系存在的基础上。 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以后,经营者受托为所有者管理受委托的事项,这样经营者对所有者就负有经济责任或会计责任。正是因为这种托责任和经济的存在,审计工作才有存在的必要,才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与针对性。 (2) 审计对象可证实性假设(建立在可计量基础上,说明审计的可行性) 审计工作之所以能进行,就是因为大家都假设会计资料及其他经济资料、经济业务与经营活动是可以查得清的,对经营人员应负的经济责任是能够确定的。 有了可证实性假设,审计人员就会使用有效的审计方法,去搜集能证实问题的各种审计证据,同时也促使了对审计证据与审计方法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而整个审计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取得充分证据,并据以判明受审对象状况与责任归属的过程。,(3) 错误与弊端存在性假设 (基于内控的设计和执行) 根据错误和弊端存在可能性的假设,在进行审计时,应首先检查内部控制的健全与贯彻情况,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决定进一步审计的范围、重点、程序和方法,这样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把审计人员从大量的“数学游戏“中解放出来。 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与以往相比没有改变,则以往的差错可能会增加本期的差错概率;同样,若以往没有差错,则会减少本期产生差错的概率。有了这一假设,审计人员就可以根据以往的检查情况,来确定本期应该检查的范围及重点、程序与方法,这样有助于减少审计风险 , 增加审计结论的可靠性。,(4) 行为衡量标准假设 (定义中的既定标准) 这里主要是指依据什么衡量会计人员行为方面的假设。会计人员进行记录、计算与报告时理应遵循公认的会计准则,即要正确地运用会计原理、原则与方法,客观地、前后一贯地如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 有了这一假设,审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就可以把精力放在对会计行为过程的检查上,而不必放在对行为结果方面的检查上。即是要查明会计工作对各项财经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原理等贯彻执行情况,并据此来判定其结果的真实与否。 (5)无反证判定假设 (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的设定) 这一假设的含义是若无相反的证据,过去被认为是正确的,现在和将来仍是如此。 I. 确定了审计范围。审计人员只需重点关注本期经济业务的发展、变化及其结果。而对已经过审查且被认为是正确的、与本期相关的前期资料,若没有发现相反的证据,则可不必进行重复审查。 II. 界定了审计责任范围。若没有发现相反证据,本期审计不承担有关前期资料的审计责任。,2、审计特种假设 (1)审计主体假设 对审计人员素质与其专业职责要求相称方面的假设,即为审计主体方面的假设。其主要内容是对审计人员可信任性与胜任性及承担责任方面的假设。 (2)审计方法假设 审计方法方面的假设,是指导审计方法运用条件及其使用成效方面的假设。审计假设与审计方法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无论是总体方法的使用,还是个别技术的使用,均离不开对特定对象与方法使用效果的假设。审计方法方面假设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有抽查法使用、程序法使用及询证法使用等方面的假设。 (3)审计证据假设 审计证据假设,即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