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作文指导之材料篇用园中菜烹制美味的肴许多同学常常感到写作文没有材料可用。读书十几年,单语文课本就读了二十多册,历史人物,寓言故事,诗词歌赋,哲理名言,我们知道的其实并不少,怎么会没有材料可用呢?不是有没有材料可用,而是会不会运用现成的材料。那么,怎样运用现有资源速成作文呢?一、撷取精要,驾轻就熟材料有一定的长度,少则十几个字,几十个字,多则成百上千;材料也有一定的厚度,或大或小,或深或浅,或积极或消极,或显著或隐蔽,其表意往往是多元的。在写作时,要对记忆中的材料作快速盘点,搜索跟写作题旨有关的内容,然后对相关材料再作重点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撷取其中的精要部分, 以一当十, 演绎成文。例一:读书人是要有点书生意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读书人追求知识、摒弃一切杂念的意气;“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是读书人踌躇满志、豪情万丈的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读书人高洁孤愤、藐视权贵的意气。试想,谁曾“头悬梁,锥刺股”?谁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谁曾“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们也许做过政客,有过不同的经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是读书人,都是有一点书生意气的。在残酷的现实中,或贫困潦倒,或失意落魄,或忍辱负重,然而,意气已足以让他们敢想,敢怒,敢言,敢做,在纷乱的世事中保持读书人的信仰和尊严。 湖南卷谈意气盘点记忆,搜索读过的诗文,除沁园春 长沙里“书生意气”一词以外,似乎没有任何直接表达书生意气的材料,但是,这些诗文无不表现了作者的某种精神,而这些精神不也是一种意气吗?一下子有了许多关于“书生意气”的材料。可是,一首诗就是十几行,几十行,一篇文章就是几百字,上千字,怎样运用这些材料呢?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聪明的作者启示我们:舍弃背景材料和原诗文,只撷取诗词中的关键诗句,演绎成文,为我所用。高考链接一:秦砖汉瓦,唐风宋雨,古人们在诗词的浩浩海洋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同是送别,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太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子安“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同是咏梅,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王安石“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而毛泽东则“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同是黄昏日落,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毛泽东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同是战争残酷,曹孟德慨叹“千里无鸡鸣”;而毛泽东“战地黄花分外香”。你能说谁人更佳,谁人更绝?不,不,不,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维,谁都不可以对之妄加否定! 全国卷创新个性的凸现高考链接二:说“不”,有时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请慎重考虑,请三思而行。当然,在邪恶势力面前说“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混浊世事面前说“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潜归隐,在挫折困难面前说“不”,如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呐喊,如千手观音创造的奇迹这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心灵里一方净土的坚守,对人间邪恶势力、残酷现实,不公命运的有力抗争。他们,才是真正的勇者。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 广东卷不要轻易说“不”高考链接三:君不见古往今来,有多少圣贤就有多少种美丽的寂寞。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种游子思乡盼归团聚的寂寞;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是一种逝者如斯闲愁几许的寂寞;屈原被放逐,徘徊江边,感到举世皆浊,唯我独清,是一种深刻醒世不屈不挠的寂寞;陈子昂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一种无人理解怀才不遇的寂寞;李白“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一种自我排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寂寞;辛弃疾“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一种愤世嫉俗觅求知音的寂寞。这些寂寞的读书人,留下了多少旷世名篇;这些读书人的寂寞,又影响了多少后人又产生了多少共鸣。这种寂寞,有时虽然是表面的短暂的,但却滋润丰富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深刻的思想。北京卷守住心灵的寂寞二、变向思考 老树新花“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报任安书这段中的事例,人们引用大多用来说明“逆境成才”。其实这段材料还可另立许多新意来。四川卷风雨彩虹以“意念”“信心”立意:“这些人,用他们的意念和信心,重塑了崭新的灵魂。”江苏卷稳中求胜以“沉稳从难而来”立意:“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湖南卷则以“选择”立意:“无愧于天,无悔于心如此愁苦而悲愤的遭遇成就的是他们熠熠生辉的选择。”“以抗争世之不公,表达对真理的膜拜,对文明的追求。”许多时候,任凭我们怎么盘点搜索,就是找不出写作所需要的材料来,怎么办?不妨选定一个自己熟悉的材料,转换思考方向,从一个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对其进行一番认真的“审视”,说不定就能见人所未见,成就一段美文例一:番主临朝,你淡妆素面地走来:“我去!”一句淡淡的话语让多少官员如释重负,让多少宫女低头不语。和亲的队伍终于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载着你的思念、你的眷顾,驶向了远方。没人知晓你的选择,也没有人知道你的付出,你给后人留下一片空白,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思。落日溶金,暮云四合,晚霞带着无尽的沉思,落在了那片青冢上,云无语,草也沉默,一片空白。可是,这空白让人忆起了你,用缕缕青丝熬成了白发沧桑,用自己的明眸点染了那一方净土,那一方空灵,那一道风景,那一方空白。昭君出塞留下了空白,而青冢带给人遐思。留了一点空白,才会使我们的思想自由地飞翔。留了一点空白,才会使生活因空白而色彩斑斓。福建卷拣尽空白 终见风景有关于“空白”的材料吗?搜肠刮肚,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这时,记起了昭君出塞的故事。这是一个人们十分熟知而且喜欢的故事,有人用它来称赞爱国理想,有人用它来歌颂民族团结,有人用它来斥责官吏腐败,有人用它来感叹人生命运,可这个故事跟“空白”风马牛不相及啊。其实,相及与否是相对的。昭君为什么要出塞?是为了民族的安宁,还是为了寻找爱情的归宿?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屈从?在塞外草原上,她又是怎样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华的?这对许多人来说确实是一片“空白”,而正是这“空白”使她的生活色彩斑斓,也带给后人无限的遐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突破思维定势,换一个方向思考,熟知的材料便成了极有价值的写作素材。高考链接一:今天又由孔子主持了一个讨论会,讨论的话题是: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话题一提出,坐在首席的贾谊就坐不住了,十分激动又十分自信地说:“秦亡之根本,陈涉造反也。孰不知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于是山东诸国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由此观之,秦亡,因此子反也。” “太傅此言差矣。”下首的杜牧胸有成竹地说,“吾读遍史诗,得到秦亡的灭因。岂不闻秦爱纷奢,然士人亦念其家,而秦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于是建阿房,修皇陵,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怨。才导致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吾之观比您深思数层,服否?”山东卷只缘身在此山中点评:开篇引出由孔子主持的“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的讨论会。作者让贾谊、杜牧、苏洵、魏征、孟子依次上场,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表明对秦灭亡原因的看法。文中的人物都是高中语文课本中见到的,“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于是山东诸国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以及“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等许多文言句子都是课文中要求背诵的。作者把这些不同时代的人物放在讨论会这个特殊场合,又用一条主线将与人物有关的事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点明“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听取一下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题旨。 三、变体叙述 新生意蕴 有一些材料对表达主旨有一定作用,但是,或失之于简单,或失之于平淡,写进文章,缺少感染力,而不用它们又无材料可用,这时怎么办?改变叙事方式,或故事新编,或改写重组,或形象描绘,或诗意转述,或排比用例,用艺术的笔法再现原来并不怎么起眼的材料,增强意蕴,化腐朽为神奇例一: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湖南卷谈意气此例是议论文中的一个段落,四位先贤的材料是作为论据使用的,作者仍然采用“观点+事例”的叙述模式来组合段落,但是在引用事例时是颇费匠心的。首先用排比来组合材料,增强文章的气势;其次叙述中引入描写,议论里夹进抒情,叙述、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如果不借助排比而用散句来叙述这几个例子,如果没有描写而只有叙述,只有议论而没有抒情,那么文章是什么样子,大家是可以想见的。高考链接:生无所息,是一份坚忍,一份执着。奋发图强,乐以忘忧,或许有些无奈;孤灯黄卷,宵衣旰食,或许有些寂寥;悬梁刺股,囊萤映雪,或许有些孤独。但是,我们的追求,是治国平天下。于是我看见苏武,比大漠还要古老的汉使,守望着他的高原。大漠的风雕刻出手掌的龟裂,大漠的霜雪染白了他的双鬓,草原上的树孤独地守望着自由,鹰群年复一年地画出亘古的弧线,我听不见他的哀叹,只看见光滑而秃的汉节。是的,它在诉说着尊严、自由与气节,于是我懂得,生无所息不仅是生活态度,更是生命流淌的血液。浙江卷生命如大河四、变换人称 对话抒情我们熟知的材料,或是书本中的,或是媒体上,为大众所知,用这些材料作文,很难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可是不用这样的材料又实在没有更适合的材料可用。怎么办?变换人称,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由纯然的事实叙述变成与材料中的人物对话,行文自如,叙议两便,既有客观事实的叙述,又有“我”的直抒胸臆例一:是谁奔走在田垄间行医?是谁一心拯救人民?那透风的竹楼,是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你不是一只迁徙的候鸟,你是苗乡的天使。李春燕,是什么驱动着你奔走在田垄间?你无怨无悔地为人民医治,你是一个如花一般美丽,如水一样灵动的天使。人民记住了你的好,你用自己的信念与爱感动了中国。大哉,李春燕!是谁在舞台上用心灵独舞?是谁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生活如一杯水,淡淡的,你的卑微地骄傲,幸福没有凭吊,你去雕琢心中的天使,千手观音,你是我心中的最美!邰丽华,你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你在舞台上绽放出的花儿是那么骄艳,那么动人,你心中一定有自己雕琢的天使,一个让当今中国人民感动得流泪的天使,是吗?广东卷心有天使,诗意人生李春燕、邰丽华是2005年感动中国的人物,其事迹见诸各种媒体,一般同学都很熟悉,甚至有些老师还将当年的颁奖词印发给学生阅读。在这种情况下,若是纯客观地叙述她们的事迹,文章还会有多少可读性呢?作者改变叙述方法,将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由旁观者的介绍变为与她们直接对话,掏心捧肺,直抒胸臆,既介绍了英雄的事迹,又充分地展现了自我,增强了文章的个性色彩,让人读来倍感亲切。高考链接:司马迁看着你坐在案边奋笔疾书,写着那部旷世之作,人们只会钦佩你,佩服你忘记了宫刑的痛苦与耻辱。仅凭着一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信念写着别人的事迹,却忘记自身的荣耀。但是,你的事迹彪炳史册,名字流传千年。人们铭记着你,就如记得你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李白看着你在宫中自在逍遥,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人们忘记了你郁郁不得志的过往,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