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0页
第2页 / 共100页
第3页 / 共100页
第4页 / 共100页
第5页 / 共100页
第6页 / 共100页
第7页 / 共100页
第8页 / 共100页
第9页 / 共100页
第10页 / 共10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三年级上册,教材介绍,第一单元 时、分、秒,本单元知识点有: 1. 认识时间单位秒,借助钟面感受1秒的时间有多长。 2. 借助钟面研究1分=60秒。 3. 会进行有关时、分、秒之间的单位换算。 4. 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时间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为建立时间观念提供素材。 灵活运用主题图。, 主题图,时间单位“秒” 认识秒针 钟面上刻度的含义 分与秒的关系 计量秒的工具 体验1秒的长短,教学建议:,让学生体会1秒、几个1秒是几秒的时间的长短。 让学生在经历观察分针秒针同时运动的过程中探索1分=60秒。 让学生借助相关的课堂活动,感受若干秒,若干分的长短,加深对秒、分计时的体会。,要组织开展思考过程与方法的交流,不要讲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用加法累加。,重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多种解题策略 要使学生分清时刻与时间段。, 解决问题: 计算经过时间,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三位数加三位数,十位相加满十的笔算方法;三位数减三位数,十位不够减的笔算方法。 3.用估算解决问题。,本单元知识点有:,为单元教学提供现实背景,同时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提供数据支持。 灵活运用主题图。, 主题图,增加思路图 体现算法多样化 小结口算方法(转化思想), 两位数加两位数,算法多样化(口算、笔算) 要在二年级笔算基础上引导学生类推。 突出位置值原则,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突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估算的价值与作用 两种方法都估小,选择合适的单位,并非用“四舍五入” 确定结果的范围后进行判断,是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核心所在。, 解决问题,第三单元 测量,本单元的知识点有:,认识毫米,知道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借助身边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形成1毫米的表象。 在借助已认识的1厘米认识1毫米的同时,理解并掌握,1厘米=10毫米 认识分米,知道分米是比米小,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借助身边的物体的长度,形成1分米的表象。,4.在借助已认识的1米,认识1分米的同时理解并掌握: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千米=1000米 5. 会运用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等关系,进行有关长度之间 互化或比较。,本单元的知识点有:,6. 认识千米,知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 位;借助身边事物间的距离,通过想象、类推、体验等活动,体会1千米的长度。 7. 会运用1米与1000米的关系,理解并掌握1千米=1000米 会运用1千米=1000米的关系,进行有关长度间的互化与比较。,本单元的知识点有:,认识吨,知道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借助身边事物的质量,通过想象,类推等活动,体会1吨的重量。 会运用1千克和1000千克的关系,理解并掌握:1吨=1000千克,本单元的知识点有:,11. 会 运用1吨=1000千克的关系,进行有关质量的互化与比较。 12. 会运用列举,通过列表的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本单元的知识点有:,通过估计、测量等活动让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初步体会毫米是更小的长度单位 给出表示毫米的符号“mm”, 毫米的认识,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索和理解1厘米=10毫米 通过手势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长度单位“分米” 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建立1分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 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想一想”), 分米的认识,限于单名数(相邻单位) 利用单位之间的关系根据数的组成,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互化 交流思考过程, 简单的单位换算,认识长度单位“千米”(km) 通过推理、想象理解并掌握1千米=1000米 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长度,掌握估计的标准和方法。, 千米的认识,利用单位之间的关系根据数的组成,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互化 交流思考过程, 单位的换算,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测活动,质量单位“吨(t) 通过推理、想象等活动理解和掌握1吨=1000千克 通过多种活动,丰富对“吨”感性的认识, 吨的认识,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 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单位换算,小精灵提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 为学生自主探索留出空间, 解决问题,教学建议: 1.在认识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教学时,要立足于测量而展开,让学生体会到相关的长度单位或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事物,建立1毫米,1分米等单位长度的表象。通过估测发挥表象的作用。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索和理解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3.引导学生通过推理,想象等活动,理解并掌握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4.根据数的组成,进行有关长度单位之间的互化,有关质量单位间的互化。 5.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把阅读与思考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的思考程序与一、二年级解决问题的程序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习惯。,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本单元的知识点有:,1.多位数加多位数的笔算方法 2.多位数减多位数的笔算方法 3.多位数加法的验算方法 4.多位数减法的验算方法 5. 对数进行变换后再口算的方法,提供信息 拓宽知识面,主题图,明确竖式的写法 从哪一位加起?, 例1:不进位,自主探索,十位、百位满十怎么办?, 例2:进位,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形成笔算方法。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在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笔算类推至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笔算方法。,算法多样化 迁移类推学笔算 把数进行变换后进行口算 验算方法(交换加数的位置),着眼于验算的习惯培养, 连续进位,独立尝试解决,学习迁移类推 可以借助计数器讲解,突破难点 验算方法,着眼于验算习惯的培养, 连续退位减,中间有0,通过对问题的理解与对比,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建议: 1.关注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迁移类 推中自己探索完成计算任务。 2.注意培养验算的习惯。 3.注重算理,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1. 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倍”的含义 2. 根据倍的含义,解决有关问题的思考方法。 3. 根据“倍”的含义,把有关实际问题转 化为数学问题。,本单元的知识点有:,在观察、操作中理解含义。 用数学语言描述,突出两个量的比较: 2根看做1份, 有3个这样的一份, 有5个这样的一份。, “倍”的含义,提供多种形式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受、理解倍的含义。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是 的( )倍。,把3个 看1份,,有3个这样的1份,的个数是 的3倍,重视直观图,用画图策略分析数量,指导画图方法。 重视数学化:12里面有几个4 检验方法,把结果变成条件。,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求一个数的几 倍是多少,重视直观图,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数量,指导画图方法。 重视数学化:求4个8是多少 检验方法,把结果变成条件。 建构数学模型,鼓励学生从比较倍数关系的角度提出问题 结果可能是不能整除,有余数的;也可能比1小 明确标准量和比较量, 开放性题目,教学建议: 1.重视意义理解,多角度、循序渐进建立倍 的概念。 2.重视多元表征及其之间的转化,建立倍的 模型。 3.重视主体参与,培养几何直观。,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本单元的知识点有:,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0乘任何数得0 末尾是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简算方法 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与方法。,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价格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灵活运用主题图, 主题图,增加小棒图,直观地认识3个20是60。 转化为表内乘法。, 整十数乘一位数,通过小棒图展示算理 通过数的组成将数进行分解,再利用位置值原则进行口算。, 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多样化(口算,笔算是重点,沟通内在联系) 第一次出现乘法竖式,说明计算过程中每一个数的含义,掌握笔算的程序和竖式的简写过程。 三位数乘一位数,利用迁移类推,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增加小棒操作,说明算理 增加未简写的乘法竖式,说明每一个数的意义 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利用迁移类推解决, 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先估算,确定取值范围,培养估算意识。 精确计算,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掌握计算方法。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两次连续进位和三次连续进位,迁移类推解决。,两位数乘一位数,两次连续进位,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作准备 利用乘法的意义得出结论 注意区别0的加法和乘法的不同, 有关0的乘法,用估算判断精算结果 类推出计算方法 数感的培养, 因数中间有0,简便书写方法 渗透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因数末尾有0,估算意识的培养,体会估算的价值与作用。 理解估算方法的合理性。 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表达式。, 用估算解决问题,数形结合,分析信息 列综合算式解答 建立数学模型 渗透正比例思想, 解决问题归一,渗透反比例思想 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或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让学生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归总,教学建议: 1.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突出位置值原则,把表内乘法中的利用乘法口诀求积推广到多位数的乘法。 2.引导学生运用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表达式,理解估算的合理性,进而体会估算的价值与作用。运用估算,对笔算的值进行判断,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也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供支持。,3. 对文字叙述的实际问题,在阅读与思考这一环节,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题意,在分析与解答这一环节,要突出借助直观或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体现学生的思考过程。在数学表达式上,既要重视分步算式,又要重视综合算式。在回顾与反思这一环节,要重视学生运用所得到的答案作为条件进行再思考。,综合与实践:数字编码,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一个“编码”中某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去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体会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初步学会用数字进行编码。,二、编排特点 1.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 2.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三、教学建议 1.了解学生的经验,把握教学的起点。 2.教学过程须强调探索、体验和交流。 3.恰当把握教学要求。,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会在点子图中画四边形。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 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求有关封闭图形的周长。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本单元的知识点有:,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交流,了解四边形的特征;通过找、画、判断等教学活动,加深对四边形特征的了解。, 认识四边形,在认识长(正)方形有什么的基础上了解长、正方形边的名称 通过对折、测量等实践活动,对长方形(正方形)进行观察比较,探索其特征。 比较长、正方形的异同,进一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认识长、正方形,在观察、描图形的边线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分类等活动,加深对封闭图形的感受与理解。 在对封闭图形的感受与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封闭图形的周长定义,通过有关的测量,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周长的含义,周长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引导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