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中国铜加工行业概况铜加工行业属于铜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铜加工产品依其含铜量可分为纯铜和铜合金产品。纯铜具有高导电及导热性能、良好的可加工性、令人满意的强度和良好的抗腐蚀性、耐磨性;铜合金是以铜为主要合金元素,加入其他辅助元素熔合而成,使铜的功能和加工性能得以进一步提升,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用途和不同性能的产品要求。铜及铜合金的优良属性使铜加工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通讯、电力、电气、电子、五金、机械制造、家电、汽车等众多领域。据安泰科统计,目前铜合金加工材在中国铜加工材的生产总量中约占20%,而且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各行业的发展,铜加工行业的发展趋势已由传统的铜加工业务向新型铜合金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方向转变。中国民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和制造业的强劲增长带动了铜加工行业需求的快速扩张,铜加工产品表观消费量从2001 年度的247.50 万吨迅速增加到2008年度的790.33 万吨,年均增长率达18.70%。2008 年第四季度,铜加工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速同比有所下滑,但2008 年度和2009 年度表观消费量和产量仍达到了历史最高位。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铜加工产品消费第一大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将会进一步带动铜加工材的市场需求,2009 年度消费量达到850.10万吨。铜加工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促进了中国铜加工行业的快速发展,铜加工产品产量从2001 年度的185.80 万吨增加到2008 年度的748.60 万吨,年均增长率达22.81%。2009 年度,世界铜加工产品产量为1,652.00 万吨,中国所占比重超过了49%,其他主要生产国依次是美国、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作为全球最大的铜加工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仍在快速占有世界更大的市场份额。中国铜加工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这三大制造业集聚区,尤其是浙江、江苏和广东。2008 年度,三省的表观消费量和产量均占全国比重的2/3,其中产量最大的浙江省约占全国总量的1/4。经过 20 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铜加工行业呈现出以下特点:1、行业结构有待改善,产品未能满足高新技术领域的市场需求中国铜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使得行业内部缺乏有效的调控和自律,导致我国行业普通产品产能过剩、竞争激烈,但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的局面。以铜棒材行业为例,2009 年度中国铜棒材表观消费量为76.60 万吨,其中精密铜合金棒和环保铜合金棒、高强高导铜合金棒等高性能铜棒的表观消费量合计38.37 万吨,而精密铜合金棒和高性能铜合金棒产量合计为31.40 万吨,供求缺口6.97 万吨需要依靠进口,占当年同类产品消费量的18.17%。进口产品的高端属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工精度高,二是材料由于专利技术等限制国内目前无法生产。因此,中国铜加工行业的产业政策鼓励新产品和新材料的开发,从根本上解决材料与工艺问题,改善行业产品结构,满足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电子信息工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对高精尖深加工产品的需要。2、行业整体的研发实力有待加强中国合金材料企业与国际一流企业同台竞争,研发实力的差距是根本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材料研发和生产工艺两个方面。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是为了满足下游行业对材料性能的新要求,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则一方面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合金产品的工艺精度,为下游客户的生产降低加工成本。中国合金材料行业技术创新活跃,新技术在合金材料的产业化生产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近年高性能、高耐磨等合金材料生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相比而言,虽然国内铜加工行业在高强高导铜合金、环保铜合金、高效散热管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并且已成为铜合金棒出口的主要优势品种,但在功能铜合金、铜基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的前沿研究领域与国际主流生产商的差距依然明显。随着中国工业结构的升级和行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设立研发中心、增加研发投入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但是企业研发经验的积累和行业整体研发实力的提升是个长期的过程,中国铜加工行业只有不断加强研发实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维持可持续增长。3、行业集中度有待提高,尚未形成世界级的铜加工龙头企业中国有 1,000 多家铜加工企业,但至今还没有一家能在综合实力上与世界同行业先进企业相抗衡,在生产规模、管理水平和资金实力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距。国际先进铜加工企业的年产量全部在20 万吨以上,KME(欧洲金属公司)的铜加工产品2008 年度产量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但仍达到了57.10 万吨,而目前国内产量最大的铜加工上市公司,海亮股份2009 年度铜管棒材销量为14.79万吨,营业收入为60.52 亿元;其次为精诚铜业,2009 年度实现产量7.81 万吨,营业收入21.56 亿元,其他上市公司则规模更小。近年来铜价高位运行,加大了行业内企业的流动资金压力和运营成本,铜价的大幅波动也对企业的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存货管理方面,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亏损。若未来铜价持续保持高位,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被迫减产、停产甚至被淘汰。因此,行业的自然演变和行业环境的变迁给管理严谨、创新能力强、产品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企业带来了行业整合的机会。4、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新的竞争优势尚待确立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相比,我国铜加工产品具有低成本优势,这主要得益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和投资成本。但是,我国铜加工企业的这些竞争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一方面,劳动力成本和能源成本逐步提高;另一方面,由于铜加工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压缩了劳动力成本和能源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所以,中国铜加工行业的低成本优势将会逐渐丧失。面对国际同行业企业的竞争,我国铜加工企业还未确立研发、生产规模、产品结构等方面的优势,在此期间,普通及低端铜加工产品领域将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具有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将研发成果有效产业化的企业将借助全球视野逐渐形成规模,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并在专业化和品牌化经营的过程中被市场认可,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5、上游冶炼企业大规模进入铜加工行业我国铜资源较为匮乏,加上铜价维持高位且波动较大,使得国内具有资源优势的铜采选和冶炼企业已经或准备进入铜加工行业。上游冶炼企业具有资源、规模、资金优势,在大规模的普通铜加工产品市场具有成本优势。采选、冶炼企业和铜加工企业在生产管理和经营模式上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国际上采选和冶炼企业涉足铜加工行业的案例以失败居多。目前铜加工行业高端领域正在向新型合金材料的研发和生产趋势发展,我国国有大型冶炼企业进入铜加工行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尚未体现。二、铜合金棒行业概况1、铜合金棒的主要应用领域铜棒按材质可分为纯铜棒和铜合金棒,而铜合金棒又分为黄铜棒、白铜棒和青铜棒。黄铜是以锌为主要辅助元素的铜合金,白铜是以镍为主要辅助元素的铜合金,青铜是以锌、镍以外的元素为辅助元素的铜合金。从铜棒的生产工艺及技术角度可将铜合金棒分为普通铜合金棒、精密铜合金棒和高性能铜合金棒。精密铜合金棒主要是指在单根棒材甚至一批棒材之间,化学成份、金相组织和机械性能均匀、尺寸精度高、棒形优良、适宜在高速数控车床进行深加工的合金棒;高性能铜合金棒则是指具有高强度、高导电率、高耐磨、环保、节能等特殊性能的合金棒。铜合金棒材作为基础工业材料,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2008 年度国内铜棒材消费中,约43%用于水暖卫浴、锁具等五金行业,用于家电行业的消费量约占20%、交通运输行业约占16%、电子通讯及IT 行业约占16%。2、中国铜合金棒市场概况根据安泰科统计,2009 年度中国铜棒材产量中,纯铜棒约占12%,铜合金棒约占88%。国内铜合金棒以普通黄铜棒为主,其余为精密铜合金棒和环保铜合金棒、高强高导铜合金棒等高性能铜合金棒。2005-2008 年期间,精密铜合金棒和高性能铜合金棒产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84%和12.27%,远高于同期整体铜棒材和铜合金棒的产量增速,其产量占铜合金棒的比重合计从2005 年的31.64%提高到2008 年的45.17%,而同期普通黄铜棒的产量比重则从68.36%下降54.83%,2009 年度,精密铜合金棒和高性能铜合金棒的产量进一步突破历史高位,从2008 年度的27.10 万吨增加至2009年的31.40 万吨,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明显。2005-2008 年期间,国内铜棒材和铜合金棒的消费量稳中有降,但精密铜合金棒和高性能铜合金棒的消费量仍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02%和4.50%,占铜合金棒表观消费量的比重也从2005 年度的40.22%上升到2008 年度50.66%,而同期普通黄铜棒的消费比重则从59.78%下降至49.34%。2008 年度和2009 年度,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铜棒材消费量整体趋稳,但精密铜合金棒和高性能铜合金棒的消费量仍保持快速增长,从2008 年度的34.60 万吨增加至2009 年度的38.37 万吨,显示出行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由于国内多数铜加工企业市场定位低,2005 年以来当铜价持续走高时,下游产业在成本压力下在部分低端产品领域选择了锌、铝等替代材料,使得铜棒材行业整体消费量稳中有降。另外,社会环保意识增强,环保标准执行日益严格,多数国内企业准备不充分,有效供给不足,也是导致国内铜棒表观消费量下滑的原因。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精密铜合金棒和高性能铜合金棒等高端市场的产品需求仍保持持续增长。中国铜棒市场多年来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即产量小于表观消费量,供求缺口需要进口来弥补。2005-2008 年期间,中国每年净进口铜棒材约10 万吨,进口铜棒占国内表观消费量的比重约为15%,其中进口的主要品种为精密铜棒和高性能铜棒,合计占铜棒净进口的比重从2005 年度的87.16%上升到2008 年度的90.36%,2009 年度虽然净进口量减少,但比重进一步上升至91.71%,显示国内高端铜棒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仍有待提高。从贸易方式来说,国内铜棒进口主要是以加工贸易为主。2008 年度,以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贸易进口的铜棒占进口总量的86%,其次是保税区转口贸易和一般贸易;从进口地区来看,铜棒进口量最大的省份为广东、江苏、福建,三省合计铜棒进口量占总量的82.20%,其中,仅广东省进口量就占到63%;从进口国家和地区来看,从韩国、台湾、日本进口的铜棒达7.60 万吨,占进口总量的84%。铜棒净进口量从总体看呈逐年下降趋势,一方面是国内铜加工企业产品质量提高之后替代了部分进口产品;另一方面是部分国际厂商在中国境内组建了独资或合资企业生产铜合金产品。以中国持续净出口的铜管为例,也经历了最初的净进口,然后随着国内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具备了国际市场竞争力并实现了净出口。目前我国铜棒产品仍处于净进口的状态,说明铜棒产品的品质和市场前景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安泰科预计,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房地产、交通运输、电子通讯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将使铜棒行业未来保持平稳增长。三、行业利润水平影响行业利润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新材料和工艺技术的研发以及加工费水平,传统铜加工企业的利润水平受市场竞争的影响整体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但拥有雄厚研发实力和先进技术装备,能够生产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或实现规模化经营的企业,利润水平较高,盈利也更为稳定。因此,行业企业的利润水平存在较大差别,特别是近年铜价高位运行且波动较大,如果企业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减少铜价大幅波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果。四、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在铜产业链中,铜矿开采处于上游,铜冶炼为中上游,铜棒、铜板、铜管、铜线等铜加工材料行业居中游,电力及电工电器、家电、电子信息产品、交通运输等行业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