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青少年羞耻感教育重要性初探摘要羞耻感教育是青少年正确荣辱观形成的重要条件,在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培养青少年的羞耻心,必须引导青少年树立知耻的观念和意识,以抓好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倡导以知耻为底线的美德伦理价值取向。 关键词青少年 羞耻感教育 道德教育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匡正当前从政道德、社会道德、社会风气的重要指导原则。在学校德育中,羞耻感教育即知耻教育是青少年正确荣辱观形成的重要前提,其目的在于知荣明耻,修德践行。知耻是新时期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伦理基点和道德底线,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对这一问题予以特别重视。 一 羞耻感,又称羞愧感,是个体做了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所产生的内疚、自愧的心理体验,也是个体是非观念、善恶观念、美丑观念、荣辱观念的一种综合反映。羞耻感是人特有的道德情感,是一种自我意识, 是基于一定的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求荣免辱理念, 是对自己言行过失产生的羞愧、不光彩的心理感受。它是一种自尊心的表现,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文明意识,是人类独具的基本心理素质。 知耻本质上也是对荣誉的一种肯定及对不文明行为的厌弃。它是对假、恶、丑的憎恨和对真、善、美的向往,是内心明是非、辨善恶的表现。无论是一民族还是一个体,无耻最为可怕。它一方面表明其反思能力的失落,另一方面则表明其道德良知的沦丧。清代的思想家龚自珍曾把恬不知耻看作社会道德败坏的根源,他说:“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士不知耻“则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 。当我们把知耻作为一种德行来肯定时,对于净化社会风气,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规范社会行为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荣誉感和耻辱感是人的两种重要的道德情感,它们之间不仅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和一致性,而且往往共同发挥着调控人的行为的作用,荣誉感和耻辱感相互联结,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推动社会走向善良和美好。有无羞耻感,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人格能否正确确立,更关系到民族、国家的荣辱和盛衰。 二 对青少年进行羞耻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羞耻心是青少年维护自尊的基点,“明耻”是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底线,它有力地护卫着一个人的尊严。底线是一旦失落,道德人格就有发生千里溃堤的危险,南宋陆九渊说“人而无耻,果何以为人哉?”没有羞耻则无异类同禽兽。当前青少年的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不可否认,现代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对青少年也在产生着严重影响,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而信仰迷茫、理想丧失、不讲诚信、无视社会公德。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荣辱观教育特别是知耻教育,让他们真2正懂得正确荣辱观与健全人格内在关系。 其次,知耻是青少年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孔子说过,“知耻近乎于勇。 ”对自己不光彩的行为感到惭愧和不安,从根本上说是对荣誉的一种肯定和对耻辱的一种否定,孕育着向上的可能。假如一个人没有羞耻感,丝毫不念及自己的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不把自己当人看,那么怎么能企盼这样的人积极进取努力向上?马克思说:“羞耻是一种内向的愤怒。 ”这种愤怒能促使行为主体,抑制导致耻辱感行为的再次发生,并通过愤激情绪鞭挞自己,克服缺点,完善自我,以获得社会主流的认同。可以说,羞耻心是青少年对自己不良行为心感羞愧而激发向上的动力。知耻能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并吸取教训向好的方向努力。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指出:“对可耻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 。当我们把知耻作为一种德行来肯定和弘扬时,将有助于净化风气,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 知耻,在道德上能成为激发青少年积极履行社会义务的精神动力。 “羞耻之心,义之端也” ,一个人如果缺乏荣辱感,对社会的赏罚无动于衷,他们就会自甘落后,走向沉沦,对各种社会义务、社会规范和他人的利益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相反,如果能坚持正确的荣辱观,就能坚持正义、遵循道义,与社会发展相协调。通过知耻教育培养正确的荣辱观,青少年就会关心自己的行为后果及其社会评价,为获得社会对自己行为的肯定,提高自己的社会价值,必然会依据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经常地衡量自己的行为,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向,以便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价值目标要求保持协调一致。 三 那么,学校应如何加强和培养青少年的知耻教育呢?应该看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是一种大趋势,它和知耻并非是一种“自动”关系,青少年知耻教育需以长期教育、引导、熏陶启蒙并给予规范才能实现,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羞耻观。通过知耻教育,让他们懂得什么是耻,什么是荣,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认定标准和价值尺度,形成由行为过失导致心理上的耻辱感。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业。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学习和发扬传统道德文化,追求美的人生,在品德和学业、事业中守仁行义有作为。 其次,优化校园舆论氛围。在校园里,建立一种机制,营造一种氛围,形成一种舆论,使荣辱各得其果,各有所报,以此强化羞耻教育的成果,启迪学生“爱爱恶恶” ;在处理人与人、人与集体的关系和利益时, “将心比心” “反躬自省” ;在遇到自己不情愿的事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再次,倡导以知耻为底线的美德伦理价值取向。根据罗尔斯正义论 ,我们可以粗略地把人类道德归纳为两个层次:底线伦理(罗尔斯的自然义务和职责义务)和美德伦理(指罗尔斯的份外义务)。这里所说的美德伦理是一种“上线伦理” ,是指向更高精神境界、更高价值追求,造就高尚品德和自我完善的人的社会伦理。美德伦理作为人类精神更高层次的追求,也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最终价值导向。但是,我们必须要把握好以知耻为切入点的底线伦理与美德伦理的关系。把握青少年的羞耻教育,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知耻作为一种基础性伦理,它具有普遍性,就是说,首先要教育青少年“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3守住“洁身自好”做人的底线。第二,教育应具有基本性和最低限度性,它提出的要求是对道德主体最基本的道德规则和要求,通俗来说就是要知羞耻,不能做无耻之徒。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明确指出作为“先进分子”大学生,理应接受美德伦理的熏染。而不能混同于一般人。知耻教育要和美德伦理的精神追求相结合,底线伦理是青少年道德教育大厦的塔基,而美德伦理则像火炬指引青少年前行。因此,羞耻感教育一定要把握住道德教育的底线,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和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把学校建成追求最高目标的道德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金开诚.说“耻”J.中国图书评论, 2001(7). 2高兆明.耻感与存在J.伦理学研究,2006(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4高兆明.社会失范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5周易上经乾卦第一 6于光远.我的教育思想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