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吉县职业中学教学案 课题我的空中楼阁课型新授课时2课时主备人兰志敏审核人授课时间预习案【学习目标及学法指导】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学习托物言志这一表现手法。2品味文章语言,学习并能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3进一步培养鉴赏美的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情怀。【学习重难点】学习托物言志这一表现手法,并且指导学生构筑精神家园品味文章语言,学习并能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教材助读】阅读课文、导读和练习册的相关内容。【预习自测】一、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 李乐薇,祖籍江苏省南京市,1930年生,早年曾肄业于上海大厦大学,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以散文见长,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又接受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的他的作品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一为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声、光、色的物象幻化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气息。在我的空中楼阁这篇主义中,他引入现代派诗歌艺术,综合运用多向叠景,以及幻觉错觉、虚实契应、声色交感、移位变形等多种技法,致力于潜意识和自我情绪的表现,从而使作品给人一种境界超然的空灵美和遺世独立的超越感。 2、资料链接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题目解说“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二、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疏通字词【1】、注音:1、给加点字拼音点缀()翩然()小憩()阡陌()静谧()绽放()缥缈()游目骋怀()山脊()一幢()芍药()眉黛()【2】、解释下列词语 空中楼阁:游目骋怀:2、自读课文,理清结构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8):立足小屋之外所见,写小屋与_的关系。 这部分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1-3)立足屋外,写小屋与_的关系。第二层次(4-7)立足山上,写小屋与_的关系。第三层次(第8段)立足山下远望,继续写小屋与_的关系。第二部分(918):立足小屋所见,写小屋与_的关系。 第一层次(910)写小屋的花园与山上的_。第二层次(11-12)写小屋的_。第三层次(13-14)写小屋与_的交通。第四层次(15-18)写夜晚小屋_的情景。3、诵读揣摩抒情散文重在抒情,这种情打上了作者个性人格的烙印。将这种情诉诸文字,往往不是直露无遗的,而是通过华彩美丽的文字来展现的。除了感受到的画面的意境,情感美之外,还有语言的美。要求: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在课堂上高声诵读。探究案【质疑探究一】1、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的观察角度有哪些变化? 2、第二部分中,小屋的空气、光线、环境分别有哪些特点? 2、 第4-8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质疑探究二】1、美丽的小屋在作者笔下成了“空中楼阁”,这“空中楼阁”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2、“我的空中楼阁”有一语双关之妙,其含义是什么? 3、“空中楼阁”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质疑探究三】分析并总结本文语言特色。(引导)1、本文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在这些修辞中,大家最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同学告诉我们你最喜欢那一个句子,或者哪一的段落,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比喻句。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语。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本无新颖之处,但作者却妙出“高招”,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这种独特新颖的比喻,令人由之而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姣好面容,从而对所绘之景产生一种具体、亲切之感。【课文小结】诗意的生活,或许应如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诗意的生活,或许应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诗意的生活,或许也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同学们,就让我们如海德格尔所说的一样“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之上”让美充满诗意的心灵,让诗意的心灵充满美。愿大家在简单却不平凡的生活中打造自己的“空中楼阁”。 【问题集】教师反思/学生收获栏学生姓名: 完成情况:A B C D 授课教师:参考答案:自主学习板块 明确:空中所建的楼台观阁。本指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随意观赏眺望并敞开胸怀。游目,指目光由近及远,随意观赏眺望;骋,本指马在奔跑,引申为放开,尽量展开。山、树;山;树;树;周围环境;云霞;空气和光线;外界;“迷于雾失楼台”【质疑探究一】1、小屋和山(1-3)山外远观,看全景。 小屋和树(4-7)山上近看,看局部。 小屋和树(8)山下远观,先局部后全景。2、空气清新芳香、光线明亮、环境独立安静。3、设问: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比喻: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这里主要写树,花仅仅是陪衬,将树的姿态比作人的姿态,既顾及树的特征,找到了树与人的共同点,又将树想象得像人一样。)形势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拟人:树的美在于姿势的轻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这课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赞美与热爱,也暗含了作者人格中的尊严与豪迈。)(理解:“含蓄”是因为大树“把小屋笼罩起来”“有风度”是因为小屋上面有“细而密的枝叶”的佩戴、装饰,其树阴“美而浓”。“含蓄而有风度”本是用来写人的,这里用来写小屋,小屋仿佛人一样有生命,有气质,实际上作者是借外物以言自身,从中寄托了对小屋的赞美与热爱。这里不是实写,而是虚拟,写的是“另一种印象”。)对比: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对偶: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质疑探究二】1、既是是现实的又是虚构的。说它现实,可能作者心爱的小屋确实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高耸入云;说它虚构,是因为作者特意让小屋居于“高高的山坡”,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这就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象征这理想中的独立、安静、自由的生活环境。(另外小屋最大的特点就是融于大自然之中。)2、 “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 阁,又指幻景中的楼阁,理想中的远离喧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3、寄寓了作者对独立、安静、自由生活的向往。【质疑探究三】1、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本文用了很多修辞手法,都有那些修辞?比喻、拟人、排比;(2)“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比喻、排比;(3)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拟人;赋予生命和气质。(4)“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比喻句。作者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两个新颖独特的喻体的运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5)“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比喻。本体“山”与喻体“花蕊”,原本是极不相干的东西,但作者却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新奇地将其“联”在了一起,表现了“山”的“花蕊”之形。而“花蕊”“慢慢地”“绽”开了的情态,更传神地绘写出了群山这静态之物在“破晓之时”,因光线的变化而给人的动态感,产生出了一种“惊人”的艺术效果。(6)“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比喻。作者把碧绿的稻田比喻成浩瀚无际的“绿海”,给人以整体感,真是恰切至极;而作者把风吹稻秧所呈现的情态又喻为起伏的“波浪”,则更加深了人对“海”的印象。这种一个比喻建筑在另一个比喻的基础上,且两个喻体间又有内在联系的“续喻”形式的精当运用,形真态切地表现了稻田如大海一样壮美的景色。老舍先生在言语与风格中说道:“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也没有比一个可有可无的比喻更累赘的。”他还主张,如要用比喻,“便须惊人,不然就干脆不用”(比喻)。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李乐薇在遣“比”设“喻”时,总是力求新奇独特、优美传神。(7)“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赋予小屋以人的生命、人的气质,作者假外物以言自身,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和情操。2、 音韵和谐,多用两相对称的句式,读起来琅琅上口,如在旋律轻快的音乐中漫步,准确地表达了作者赏景时的感觉,体现了文学语言的趣味。如(1)“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2)“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3)“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这些诗一般的语言表现在流畅而富有节奏感上,句子配置协调,十分讲究语言的音乐美。文中许多段落都可以击节而咏,读起来抑扬顿挫,为抒情言志创造了一种画一般的氛围。3、化用古诗词。1、“山如眉黛”“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这首词语言新丽,毫不落俗,词人王观写的是妻子在想念远人时的眉眼,山水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江水眼波,山峦眉峰,想象丰富。古人常常把远山比作女子的眉黛,或者把女子的翠眉比作远山,这样的句子不胜枚举:“嫩红双脸似花明,两条眉黛远山横”“天际遥山小,黛眉浅。”(柳永迷神引)“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黄庭坚念奴娇)作者巧妙化用古人的词句,并有所创新,形状如眉,色泽如黛,眉眼是人最有神采之处,是精神风貌的外在体现,作者特别选取“眉黛”来形容山,赋予山有女性的阴柔之美。2、“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作者在这里巧用李白的这句诗并妙用修辞手法,写出了小屋飘渺轻灵,如同飘在空中。3、“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宋 林升题临安邸)“阡陌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4、“是日也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