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绘本及其相关概念绘本,英文称Picture Book,日文称“爱好恩”,当用汉字为繁体的“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绘本”的概念最早溯源于中国,可能早期日本人将中国的佛经(经变图),绘卷(法华经)当成绘画书,后来发展成现在的绘本。通俗的理解,绘本其实就是图画书,为了避免与图书混淆,后来才习惯使用这个由日本传入的名词。绘本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兼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现在市面上的绘本图书以低幼儿童阅读为主,内容涉及文学、教育、科普等。绘本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它源自于作者的直觉,它凭借作者心灵的力量对事物进行整体性的把握。直觉的特点是形象的,用以表现作者直觉感受的东西只能是意象,并且具有独特性。创作是形象而具体的,而概念却是理性的、逻辑的。用理性的、逻辑的语言去概括形象的、极富个性化的创作,这本身就是一个困难。理论总也不可能准确地指涉对象本身。绘本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每一种理论都受到历史的局限,都只能站在一个特定的点上给它下定义,要让一个固定的有局限的概念去阐释不断发展变化的绘本创作和发展过程,也是难以做到的。这也是绘本概念难于精确把握的原因。图画语言(视觉文化、视觉语言)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的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更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转换。视觉语言是指由视觉基本元素和设计传达原则两部分构成的一套有意味的规范或符号系统。其中视觉基本元素包括线条、形状、明暗、色彩、质感、空间等,它们是构成一件视觉艺术作品的基础要素。设计原则包括对称与均衡、节奏与变化、对比与统一等形式法则。它们是艺术家用来组织和运用基本元素传情达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本文所指的视觉语言着重在绘本的造型、颜色、构图、媒材与表现技法、艺术风格方面,因为这些是影响儿童艺术认知的主要因素。绘本与普通图画书的区别绘本图书与其他普通图画书的区别在于绘本图书通常有独立的绘画著者,图画有个人风格,画面即情即景,可单幅成画。我们常见一些有图有文的书,尽管这些书的图画画得十分有趣,但这些图画只是文字的补充,只是一类具有文字系统功能的图画。这类书多见于教材和教辅类图书。书中的图画不具备“图画语言”功能。图画书与我国传统的连环画、连环漫画相比,后者好比是传统舞台剧,读者只能在一定角度用全中景去看,会产生极大的距离感。低幼图画书却好比是供低幼儿童看的一部电影,它既展示出宽广的视野,又有细节的特写,既有极其有趣的故事情节,又暗藏着起、承、转、合的节奏设计。一些以图为主的卡通类幼儿图书与图画书也不同。这些图书绘制精美,画面是活动的卡通片的固化,形式上失去活动的魅力,画面情节已被“肢解”难以表达原著内容,书中的图画只是引起对卡通情节回忆的符号。看一本日本版欧洲民间故事狼和小羊这本图画书,我们可以领略这种“图画语言”。文字很简单:“狼进了小羊家”。后面用一整版表现狼打开门进来,所有的小羊都很惊慌,有的藏在大钟里,有的藏在床下,有的藏在门后,还有的藏在沙发后这画面极大地引起了小读者的兴趣。二、绘本阅读的理论基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主动的,它通过同化、顺应两种形式以及平衡化的发展机制,主动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并且丰富起来。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幼儿在绘本艺术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和探索,教师要在绘本教学中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自由探索、自由表达、相互交流分享的机会。按各阶段图式功能特征的不同,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学前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叙述事物主要采取知觉、意象与记忆三种方式,并以物体的外形、静态的外表为叙述重点。皮亚杰的建构和结构理论,为不同阶段幼儿认读绘本提供了理论指导。鲁道夫阿恩海姆:知觉发展理论人类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在有机体的进化过程当中,知觉是以把握最突出的结构的特点开始,即事物整体之结构特征才是知觉的主要资料。知觉是包括知觉概念的形成,以及完整的结构特性的把握。由此阿恩海姆认为由于幼儿发展仍依赖感官经验,故绘画乃“画其所见”,以知觉为基础,而非主智派主张的“画其所知”。除了眼睛的视觉感知外,幼儿也透过手部的尝试性动作进行涂鸦活动,同时由于对造形尚未分化,多以最简方式表现知觉特征,如以圆形代表所有造形,随后知觉逐渐分化,渐能觉察事物的差异性,并由普遍达于个别。依恩海姆主张的“知觉乃属于整体性或整体的完形”所以艺术作品的意义必须透过整体的结构才能知觉,须把握作品的整体进行思考。缄默知识(隐性知识)理论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又可理解为缄默知识。隐性知识(缄默知识)的特征:1. 默会性: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隐性知识一般很难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这是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性。2. 个体性: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难清晰表达。但是隐性知识并不是不能传递的,只不过它的传递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过“师传徒授”的方式进行。另外,这里需要区别“个体性”与“主观性”。波兰尼认为,和主观心理状态之局限于一己的、私人的感受不同,个体知识是认识者以高度的责任心(responsibility),带着普遍的意图(universal intent),在接触外部实在(external reality)的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成果。可见,个体的不同于主观的,关键在于前者包含了一个普遍的、外在的维度 。3. 非理性:显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逻辑推理”过程获得的,因此它能够理性地进行反思,而隐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身体的感官或者直觉、领悟获得的,因此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获得。由于隐性知识的非理性特征,所以人们不能对它进行理性地批判。4. 情境性: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联系的,它总是依托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对特定的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这也是隐性知识的很重要的特征。5. 文化性: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析那个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或者说,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了不同的隐性知识“体系”,包括隐性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包括隐性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6. 偶然性与随意性:隐性知识比较偶然、比较随意,很难捕捉,所以获取的时候就比显性知识要困难。7. 相对性:这里的相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隐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二是相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隐性知识,但是同时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已经是显性知识,反之亦然。8. 稳定性: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与观念、信仰等一样,不易受环境的影响改变;它较少受年龄影响,不易消退遗忘;也就意味着个体一旦拥有某种隐性知识就难以对其进行改造。这意味着隐性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9. 整体性:尽管隐性知识往往显得缺乏逻辑结构,然而,它是个体内部认知整合的结果,是完整、和谐、统一的主体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个体在环境中的行为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其本身也是整体统一,不可分割的。一、儿童绘本流行的时代背景:“读图时代”的到来从人类认识自身并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起,原始的绘画艺术便诞生了。从原始的岩画艺术到现代意义的绘本艺术,大概有将近万年的历史。尽管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己发展到近乎完美的地步,但作为一种具有先天亲和力的绘画艺术,绘本在当今读图时代的意义似乎具有文字所达不到的独特效果。因此,绘本在这个视觉时代尤其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作为专为儿童设计的绘本,却是到了世纪17末才出现的,至今也只有300多年的历史。从绘本的呈现形态上看,绘本是由文字和图画构成的,从其内在本质上,绘本还包括儿童。文字是图画的一种简单方式。在文字诞生之后,绘画与文字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在中国,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就出现了图文并茂的画卷。在日本江户时代,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民间出现了版画形式的绘本。从20世纪中叶起,视觉文化符号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五颜六色的视觉影像铺天盖地、无孔不入地覆盖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传播。在形象或影像日益成为我们文化的主导地位的今天,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业已出现。有人形象地称之为“读图时代”。“巴拉杰在视觉与人类中指出,人类文化经历了视觉文化、读写文化、视觉文化这样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张永清,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策略(J)求是学刊,2005(3)“读图”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从穿衣、装饰到居家、旅游,我们生活中有的信息是以读图的方式获得的。我们无不在“读图”中适应着,在“读图”中改变着“读图”还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读文”训练了我们的抽象思维,而今,“读图”培养着我们的形象思维、直观思维,图像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视觉,消解了文字理解的间接性。现今,人们更多的讲究一种与图片紧密相关的精神体验,这个体验变得越来越重要,已渗透到我们的各种休闲、娱乐、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与我们这个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适应。图画直接再现了人类社会和自然,从而突破抽象逻辑的局限,以弥补理性思维的不足,可以唤起读者审美的愉悦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读图的爱好。图画的形象性和整体性更符合儿童的阅读和认知模式。因此,图画书在当今“读图时代”出现有其必然性。二、现代意义儿童绘本的发展历程现代绘本的产生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潮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儿童观的必然结果。著名儿童文学家彭鼓在他的经典著作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中将儿童绘本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摇篮期、成长期和全盛期。摇篮期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它宣扬的人文主义、平等、民主的思想也照亮了儿童观领域。其后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受其影响,也开始关注儿童教育。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儿童观。在母育学校中,他把儿童比作“上帝的种子”生而具有和发展的根基。由此,也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本带插图的儿童书,即年出版的夸美纽斯的世界图绘。这本书被认为是欧洲插图儿童书的雏形。歌德曾说过,他幼年时代最爱读、受影响最大的是夸美纽斯的世界图绘。17-18世纪,启蒙主义思潮兴起,出现了新的儿童观,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国大思想家卢梭。在其巨著爱弥儿中,他通过对爱弥儿的描写集中阐述了其“自然主义”的儿童观儿童是人生的特殊发展时期,儿童有不同于成人的需要和精神生活儿童是人,不是小大人,也不是成人的准备期,应当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期的独立生活价值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使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人等。这一思想在儿童观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是这些启蒙主义的儿童观以及当时雕版印刷术的普及直接导致了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儿童绘本的产生。1744年英国的约翰纽伯瑞创立了世界第一家儿童书店,并出版了内页配有木刻插画的口袋书。1789年英国的诗人兼画家威廉布雷克完成了一本雕版印刷彩色儿童书纯真之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