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文章重点字词;提炼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2.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兴趣。(难点)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图片,让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并作简要点评。) 古往今来,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世人都想亲身飞上月宫,探一探那天上宫阙,到底是何年。古时美丽的幻想,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已经成为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首次登上月球。今天,让我们和航天先驱者们一起,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刻。我们来学习朱长超所写的月亮上的足迹。2、 重点字词 可望而不可即(j)着陆(zhu)氢(qng)海域(y) 椭圆(tu)休斯敦(dn)铁锹(qio)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遥遥在望:形容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 畅谈:尽情地谈。3、 速读课文,回答问题。1. 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儿?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969年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登月的全过程。2. 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3. 宇航员在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检查登月器、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纪念碑、安装仪器、插星条旗、与总统通电话。4、 研读课文,品味理解(1)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1.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2.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行驶。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飞船在浩瀚太空中的飞行状态。 小结:描述生动、令人神往。3. 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 4.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5. 此刻,“阿波罗”飞船的高度是2650公里,速度约为每秒7.67公里。 使用数字,体现了纪实报道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真实性。 小结:用数字说话,精确真实。6. 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7. 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议论,强调了宇航员登月的重大意义。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的赞叹、喜悦、自豪之情。 小结:叙议结合,画龙点睛。(二)如何理解阿姆斯特朗所说的“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一小步”指宇航员从登月舱踏上月球表面的一小步,但这一小步是人类登上月球的第一步,这显示了人类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一意义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人类“巨大的飞跃”。5、 拓展延伸。1. 了解中国探月工程 嫦娥工程 “嫦娥一号” 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2007年10月24日发射升空。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执行科学探测任务。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为我国月球探测的一期工程,划上了圆满句号。 “嫦娥二号”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发射。这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它搭载了更加先进的照相和探测设备。主要任务是要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象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 “嫦娥三号”2013年12月2日凌晨2点17分发射升空。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18秒,嫦娥三号成功实施软着陆,降落相机传回图像 。2. 解读“中国探月工程”的标志。 中国探月工程,标志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6、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作者生动、准确、夹叙夹议的语言,学习了人类首次登陆月球的全过程。也了解了中国在月球探测上取得的重大进展。不论是阿波罗计划还是探月工程,都是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壮举,都彰显了人类的智慧。7、 板书 登月准备 飞船升空 伟大壮举月亮上的足迹 登月成功 人类智慧 登月归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