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湖南长沙市政府办遴选文秘人员考试真题及答案(上午)2014年 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考察城市规划建设时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另一次赴外地考察调研时,又指出,一方面,盖起了高楼大厦,改变了城乡落后面貌;另一方面,传统的品格、特色、风貌也随之消失了。我们搞城镇化,要留得住乡愁。问题:请根据材料提示,围绕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写一篇理论文稿,题目自拟,字数 3000字左右。参考解析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近两年公务员遴选考试热点话题,各地书记省长大多谈过这个话题。参考范文(2980字)保护好历史文化的的容器城市城市是历史文化的容器,历史建筑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的表征,也是城市居 民文化认同感和身份归属感的体现。如何动员政府、企业、媒体、社会团体、市民个体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商共治,提升城市历史建筑文脉保护传承的质量, 以及政府和其他社会主体的保护传承能力?基于宏观战略层面和政府治理视角, 笔者认为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坚持制度性保护传承在保护中传承发展,在传承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提高,在提高中保护。以城市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的文化叙事和文化记忆为纽带,辨析历史建筑的遗产价值、经济价值、工具价值和社会价值,探讨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首先, 在于如何协调和平衡城市扩张权力(行政权力、资本权力、知识权力)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之间的矛盾,走出观念误区。历史建筑文化遗 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在主位和客位层面存在一定的悖论,在实践中常常徘徊 于保护、传承和发展之间。事实上,保护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虽然它有助 于延续文脉,但无益于增强其生命力和活力。传承与发展是根本目的,它具有生机活力,是基于保护传承的发展。保护、传承和发展三者在文化、资本、权力、 权利维度上平衡和协调才能达到理想状态。当前,我们要厘清和确立以下理念。一是保护第一、利用第二,在保护中利 用、在利用中保护的理念。一切利用都要以保护为前提;一切利用都要建立在对建筑文物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一切利用都 要以服务公众为目的;一切利用都要尊重科学精神、遵守社会公德。二是坚持建 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并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三是树 立保护传承的质量理念,在提高中保护、在保护中提高。坚持制度性保护传承,保障城市历史建筑文脉保护传承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国文物保护法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方针。这部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我国依法保护传承城市建筑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具有宏观性、总体性、原则性、指导性 强的特点,缺乏针对性,不够具体化,具体到操作层面还比较困难。因此,各地 城市需要针对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制度性、政策 性细则,予以配套实施,以提升城市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主要的配套制度性措施,一是开展精准的历史建筑文化遗产调查统计和记录, 构建国家级、市级、区级和待确定等级的四级建筑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二是确立 历史建筑文化遗产清单制度,重点确立郊区卫星城镇的建筑文化遗产登记与清单 制度;三是确立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文化伦理原则,结合城市建筑文化特色,强调社区、群体和个人的保护传承权利和责任;四是确立城市历史建筑文 化遗产的年检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和进行修缮复原式的微循环治理。坚持整体性、多样性保护传承立足城市历史建筑文化特色,坚持整体性、多样性保护传承。历史建筑文化遗产是整体性、多样化的、真实而鲜活的、延续发展的。既要凸显其本真性、整 体性、多样性、时空延续性、公共性和社会性,又要兼顾其发展的现代性、审美感。在合乎现代人文化性格、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的同时,防范其被过度时尚化、 资本化、商业化、媚俗化和消费主义倾向,以及片面崇洋(西化)的色彩。当前, 我们需要立足于城市不同的文化生态区,形成自己的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特色。比如,在郊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中,特别强调保留原住民和他们的生活方式,避免传统村落、老街区变成只有建筑和商铺、没有原住民的空心遗址,避免 建筑文化遗产失去传承基因、环境和土壤。在强调整体性保护的同时,应突出多 样化保护传承,探索确立分类指导、精准治理、全民参与的多样化保护传承措施。 坚持“抢救性保护传承”、“生态性保护传承”、“生产性保护传承”和“生活性保护传承”并重,提升保护传承质量。鉴于城市现代化建设扩张过程中因注 重经济、商业利益而导致历史建筑文化遗产被破坏或“保护性破坏”现象,对于 那些濒危的历史建筑文化遗产要进行抢救性保护传承。同时,需要“生产性保护 传承”和“生活性保护传承”并重。生活性保护传承,本质上是在“社会各主体参与”基础上,推动历史建筑文化遗产日常样态、日常审美习惯的传承创新及其 现代化转型。因此,一是强调生态性保护传承,提升城市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的文化关联度、文化亲近度,把建筑文化遗产及其得以孕育、滋养的文化、人文、 社会环境一起保护。二是重视生产性保护传承,推动传统建筑文化工艺振兴。特别是针对泥瓦、墙体、传统建筑材料等建筑工艺类文化遗产,实行生产性保护传 承,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激发遗产自身的生机和活力。三是重视生活性保护传承。 让建筑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以人为本,以历史建筑内原居民生活方式为基本 参照,提高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关联度。将提高市民和游客的保护传承能力与提高生活质量联系起来,让社区居民更积极、广泛地参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再创造。“政府为元主体,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平衡协调文脉主义与商业主义、文化利益与经济利益中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与矛盾。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罗伯特斯特恩将后现代主义建筑特征 归结为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象征主义,其中隐喻和象征是后现代建筑常用的表现手法,而文脉主义则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表现内核。文脉主义追求建筑对环境 的依赖,新建筑的设计必须依据于场地的特点与历史文化及其风格。与文脉主义 相对应的是商业主义在历史建筑文化遗产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过度膨胀。目前,仍 有不少城市历史建筑在修复改造过程中搞大拆大建的“休克式”更新改造。因此,在城市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的改造利用方向上,应从商业主义的开发利用转向文化 遗产的保护性发展,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引导;在资本参与主体上,从政府主导 转向企业、民间资本主导,从破立式“休克疗法”转向渐进式的微循环修缮更新, 逐步走向科学化、合理化。笔者主张“保护第一、渐进式微循环改造”的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原则,优化政府职能由主导到引导,强调原住居民自主、“一 户一议”、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体协商共建”保护传承与利用模式。在这种保护 传承原则和模式下,政府行政权力、企业经济商业权力、专家学者知识权力与原 住民、市民的文化经济权益之间容易达到平衡。构建“政府为元主体,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保护传承机制,唤醒各社会主体保护传承的主体性意识,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构建“以政府为元主体,企业、媒体、社会团体和市民个体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商共治”的多元主体保护 传承机制,建构多元化保护传承的主体网络。发挥社会组织、中间组织的作用,调动和促进企业、市民家庭与个体保护传承城市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和 社会责任。为此,一是加强城市建筑文化遗产资源的产权保护。在强调社会公共 财产权的同时,注重社群产权、私人产权和“保护、传承与发展权转移”,需要 建立传统建筑文化资源的产权认定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保护传承机制,保护传统建筑文化资源的本真性、亲和性和可持续性。二是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等新技 术。运用虚拟现实、3D场景再现等展示手段创新建筑文化遗产展陈形式、手段, 创新文化遗产数字产品传输方式。同时,建立互动体验、即时共享平台,拉近建 筑文化遗产与社会大众的距离。深度链读调研报告的写作范文关于我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调研报告今年 6月,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在市文广新局、住建局、规划局等部门 的配合下,对我市海草房、老洋房、老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了视察和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现状目前,全市有文物管理机构 4个,国有文物收藏单位 6个,非国有博物馆 3 个,馆藏文物 31438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 517件。全市登录各类不可移动文物 1497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174处(国家级 4处,省级 52处,市级 52处,县级 66处),涵盖了新石器时代遗址至近现代等不同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建立起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一)我市老建筑历史悠久,时代特征明显。1、海草房是胶东独有的特色建筑。我市现存的海草房民居,大多是元明清时期的,有 23416户、95714间,分布于 21个镇街的 317个村,有独门独院、两进院、三进院,有正房倒庭式、正房厢 房式、四合院式。最早的距今已 700多年。荣成市石岛西岚沙帽顶的四合院海草房,是清末民国时期石头楼、海草房的完美结合,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2、老洋 房是中西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建于英国租占威海卫时期的老洋房,体现了当时 欧洲建筑风格和艺术形式,留下了中西文化冲撞与交融的历史痕迹。当时,老洋 房遍布金线顶到合庆湾海滨、北大营周围及刘公岛全岛,曾有几百处之多。现存 68处、228栋,多在刘公岛上。自 1992年以来,先后有 35处英式建筑被推荐为 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海防古建筑具有特殊的历史痕迹。1888年清北 洋海军在刘公岛、黄岛、日岛、威海湾南北两岸修建了提督署、提督宅邸、水师 学堂、铁码头、船坞和炮台等设施。至今除炮台毁坏外,其他建筑整体基本完好。 现有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的历史遗迹 28处(刘公岛 17处,日岛 1处,威海湾南 北两岸 10处)。4、近现代老建筑各具时代特色。建国前后的老建筑呈现出一定 的时代文化特征。比如大礼堂、学校、企业厂房、电影院、剧院等建筑,有的是 用苏联图纸建设而成的,是中苏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有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建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二)我市老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取得较好成效。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新修订的山东省文物 保护条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遵循“严格存古、原真复古、合理化创古、现代化用古”的理念,结合地域文化特色, 出台了威海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组织实施了“乡村记忆工程”,下发了关 于切实做好新农村建设中乡土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关于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中禁止粉刷乡土特色建筑外墙的紧急通知,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划定文物保护对象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将其作为 强制性内容落实到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及城乡建设用地规划中。对具有传 统风貌的商业、手工业遗存,城中村街区以及散落在农村的古民居、家庙祠堂等 乡土文化遗产,大礼堂、引水渡槽等 20世纪遗产的保护作出了专门规定。成立了 老洋房调查测绘工作领导小组和保护修缮工程指挥部,对已确定的老洋房逐栋详 细调查摸底,建档管理,制定了威海市老洋房保护工程修缮工作导则老洋 房保护工程修缮工作流程等系列章程,一批老洋房得到及时修缮和开发利用。(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认识不到位。部分干 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历史文化遗产存有重利用轻保护、重开发轻传承的思想,忽 视老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其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延续文化血脉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