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学设计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 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 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 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 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 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引发学生陆游爱国情怀的共鸣, 回忆陆游亮的相关事件。)二、预习检测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先自己说明背景,老师再根据学生不同说法,总结完善。)1.作者简介陆游( 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 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 尤以诗的成就为最, 在生前即有 “小李白” 之称, 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 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 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词作 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 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 文集传世。2.写作背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 ( 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 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 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 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明确:书愤:书写悲愤(愤懑)之情。三、诵读训练1.请 1-2 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2.出示投影,理解并掌握下列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1)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2)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 坏。(3)“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 “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4)“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元 年( 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 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楼船,指采石之战中 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 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 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 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 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入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 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比喻 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 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 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 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 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 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 定失萧曹。”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四、熟读全文,结合注解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学生先听朗读,然后学生集体朗读。读的稍慢,读出 感情学生结合下面的注解理解此诗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五、学生齐读全诗(一)师生齐读全诗,整体感知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自己默读这篇诗歌,体味一下,作者在这篇诗歌中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 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 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二)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深入理解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第首联(1)首联主要写了什么。明确:首联点题,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这个问题的设置,学生在对比中更容易理解原诗的妙处,并以此为入手点, 提醒学生在考试时碰见类似的题,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赏析: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 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 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 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 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2)结合诗人生平说说“世事艰”指什么?明确:指的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 艰难。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 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 壮志, 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 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 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 上青天了。(3)“气如山”该如何理解?诗人北望中原(倒装),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联想到很多类似的“炼字”的情况,比如“大漠 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等。)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颔联(1)颔联主要写了什么?明确: 颔联连用六个名词,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首联、颔 联: 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 叙事)。赏析: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 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 25 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 : 瓜洲渡击退 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 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 望。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写出了诗人 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向往。他渴 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4)颔联语言形式有何特点?这种表现手法在哪儿出现过?明确: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不用动词,不用虚词,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 形象飞动、画面壮阔。这种表现手法,在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还有“鸡声茅 店月,人迹板桥霜”。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颈联(1)颈联句主要写了什么?明确: 颈联抒悲愤之情,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赏析:“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 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 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 (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 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 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 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 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 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 便为郁愤。2)颈联“空”字和“已”字饱含诗人什么情感?明确:诗人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 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敌人的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 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除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 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 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 字,悲凉之至。(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学生一下子可以找出关键字,并以此会自然而然联 想到原因,并且体会感情)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结尾联(1)尾联两句写了什么?明确: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赏析: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 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 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 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 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 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 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2)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 : 这是诗的表达方式, 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 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 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 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设计意图: 学生在讨论这个问题时,联系作者生平,讨论体会。学 生通过作者生平,自己讨论体悟。)(二)全班自由朗读全诗,小组探究下列问题1.诗人这种愤懑之情通过哪些表现手法表现出来?明确:( 1)对比:有理想和现实的对比,也有过去和现在的对比;(2)用典:用诸葛亮之典故表达志向。2.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明确:“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 抗金救国的绊脚石, 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 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 雄的(三)拓展思考: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