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4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5页 / 共44页
第6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新教材分析修订后的教材,一共有八个单元。与老教材相比,主要是有以下几个调整和变化。整册教材的调整与变化1、 重新整合乘、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原来我们用的教材一共用了4单元来教学乘、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大致是安排在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下册。而修订后的教材把这些内容全放在三年级上册,分成两个单元进行教学,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因此,在本册中,计算所占的分量还是很重的。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改动,一方面是由于教材修订后把数的认识(即千以内的数的认识和万以内的数的认识)这两部分内容也进行了整合,全部安排在了二年级下册,因此没有必要再把一位数乘、除两位数作为与千以内数的认识相匹配的内容来安排。另一方面,教材作这样的整合更体现了知识结构的流畅性、完整性、便于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自主探索、更加完整的理解计算的原理和方法。2、 增设了从“条件出发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本套教材的一个特色,以前的实验教材是从四年级上册开始安排这一内容的,主要是教学了 “列表、画图、倒推、替代、一一列举、转化”这样一些特殊的策略,而对于一些常见问题的基本的解决策略却没有作过比较详细地、系统的教学,因此学生在这一方面比较薄弱、尤其是一些中差生,因此修订后的教材在这一方面做了比较好的调整。本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出发展开思考,通过在条件与问题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使问题得以解决。这部分内容与三年级下册安排的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四年级上册安排的从条件出发或问题出发灵活思考的策略一起,构成了解决问题策略内容板块的基石,能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撑。其实在这里的从“条件想起”就是再前面一套教材中的“综合法”、“从问题想起就是”以前的“分析法”,在那一套教材中关于这两种思考方法都有比较详细的教学,实验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淡化,但修订后再把这部分内容拿出来,更体现了一些基础方法的重要性,但是修订后的教材不再成为“分析法”或“综合法”,为什么呢,据说分析法和综合法与思想方法分析和综合会混淆,所以只说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3、 增设了“探索规律”专题活动。从本册起,教材开始逐册安排相对独立的“探索规律”专题活动,。与实验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不再设置教学单元,而是设置了专题活动,(在教材78页,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之后)为什么不再设置专门的单元,主要是考虑到如果安排例题,必定要有配套的习题。现在用专题的形式出现,减少了大量的习题,降低了难度。主要目的还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这样一个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到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同时,突出探索过程的回顾和反思,大幅度降低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要求,也就是目标定位不一样了。4、提前安排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以及轴对称图形原来分别是三年级下册的两个单元的内容,修订后合并成一个单元,并且安排在三年级上册,这样一来,难度不是又增加了吗?事实上,内容虽然提前了,但是要求却有所降低了。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和详实多样的操作活动,初步感受图形运动与变化的一些基本方式和特点,拓宽观察、分析现实空间与平面图形的视角,逐步增强空间观念。5、后移“24时记时法”“观察物体”和“可能性”等内容。“24时记时法”由三年级上册至三年级下册,与年、月、日的认识合并成一个单元,主要是为了便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观察物体把三年级上册和下册合并在一起,经过整合一并安排在四年级上册,这是因为课程标准把“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这一学段移到了第二学段。同样的原因,原三年级上册安排的可能性及其大小的内容也移至四年级上册。6、原来的第四单元加和减以及第二单元万以内的数的认识这两个单元都迁移了。原因大家可能也都清楚了,是因为教材的整体变化。教材从整体上来说与原来的实验教材相比,主要是以及6个主要的变化和调整。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这一单元具有在乘法计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它的基础是二年级的表内乘法,并且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本单元一共安排了10道例题,一共分成两大段进行教学。教材安排及教学建议:第一段:例1到例4,主要教学口算几十乘几,几百乘几,以及以及关于倍的问题。第二大段是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下面我就一段一段来解读一下。例1(出示教材)比较简单,根据小卡的提示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用加法算,也可以想成2个十乘3得到6个十,还可以像第三张小卡一样根据直觉类推出计算的简便方法,并且这是大部分同学的计算方法,说不出为什么可以这样,但是凭直觉就是这样,但是其实我们老师知道,第三张小卡的算法可以用第二张小卡的算理来解释,因此,我们老师要做的引导学生建立起后面两张看片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白简便算法之后所隐藏的算理,也就是知道为什么要这门简便,只有这样明白了为什么,它才可以用同样的算理类推出几百乘几的口算方法,甚至是几千、几万乘几的计算方法。例2(出示教材)主要教学估算,本册教材特别突出了估算的重要性,因此在本册教材专门用了一节课来研究估算,原因在于一 方面是生活实际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在后面笔算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时,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初步来确定笔算的正确性,所以这里我要先讲一讲估算。说到估算,我们大部分老师脑子里呈现出来的是这样的一道习题,如:1982可以看成2002约等于400,但是课标专家指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估算,真正意义上的要素必须有三个要素:一、现实背景 二突出单位的选择,(还是在那个页面找个合适的位置出示估算的三个要素。)单位的选择包括计量单位,计数单位,比如说我们在估算操场的面积时选择是单位时平方米而不是平方厘米,再比如说,2983可以看成3003,而不是2903,因为看成3003更便于我们计算,或者说对于解决相关问题时足够了。这时第二个要求,第三个要素是突出上下界的把握,什么是上下界把握呢,我们具体看一个例子,比如说教材的例2,西瓜每箱48元,哈密瓜每箱62元,张大叔带了200元,买4箱够不够?这个问题就具有现实背景,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还没有学习过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只是学习过了口算几十乘机和几百乘几,因此只能看成504来计算,这个50就是单位的选择,把48看做50,450=200,4这个200相对于484就是上界,最多就是上界,再看另外一个例子,哈密瓜每箱62元,300元购买5箱哈密瓜吗?在这里62乘5可以看做60乘5等于300,62乘5大于300,所以不够,在这里,300就是62乘5的下界,这是我们课标专家组强调估算一定要突出这样三点。与此相关的练习在第三页第6题,(出示教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与例题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卡车每次运72箱,一共400箱,6次够运吗?在这里72乘6可以看做70乘6等于420,那么72乘6一定大于420,而420大于400,因此72乘6一定大于400,所以6次能运完,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一个间接的推理在这里,比例题又更进了一步。那么我们接着看与例1例2想配套的想想做做1,想想做做1(出示教材)通过题组的形式进行对比,沟通了算法之间的联系,突出了几乘几、几十乘几,几百乘几他们在算法的一致性,说到题组对比,通过对比促进计算方法的主动迁移也是本册教材的一个特色。在本册教材中,口算除了几十乘几,几百乘几,还包括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而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是没有安排例题的,都是通过题组对比进行教学的,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下。如16页第8题(出示教材),第一组,30乘2,32乘2,34乘2,教过的仅仅是30乘2,但是通过题组对比,让学生领悟到他们之间算法的联系,如32乘2是在先算30乘2等于60的基础上,再算2乘2等于4,最后两部分再加起来,34乘2也是如此。在比如19页的第6题(出示教材),13乘3,16乘3,13乘3是先算10乘3等于30,3乘3是9,30加9等于39,而16乘3也是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计算,先算10乘3等于30,再算6乘3等于18,最后两部分相加,有所不同的是上面一题各位上没有进位,下面一题是有进位的,但是算法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是由不进位口算,带出进位口算,在对比的过程中其实蕴含着算法的指导。这是关于教材如何运用题组对比促进学生口算方法的主动迁移。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对于学生学生运算水平的提高,运算能力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是例3(出示教材),关于倍的问题, 关于倍的认识,结合以前的教学,我主要想讲三点(在教材的同一页面出示三点注意):1、教材突出了倍数关系也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两个数之间不仅存在相差关系,还存在倍数关系。2、在初步接触倍的含义时,要突出份数之间的关系,淡化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我们这里的例3,为什么教材要用一个一个圈圈起来,其实就是让学生有一种意识,是把兰花的2朵看做一份,黄花有这样的3份,所以黄花是蓝花的3倍。3、建立好“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个问题与“算法”之间的联系,以前听过一节公开课,前面都上的很棒,到最后,计算时,问学生,为什么是用除法啊,学生说,因此老师说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用除法,可见他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其实在这里,还是要结合倍的含义,求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也就是把2朵看做一份,看8朵里面有几分,换句话话说就是8里面有几个2,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就是用除法,这是除法的含义,这样一来,就把这类问题和除法的含义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让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这类问题用除法。同样例4(出示教材)的也是关于倍数的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根据摆出的小棒,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把5看做一份,3个5是多少,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这是乘法的含义,这样一来,就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乘法的含义联系了起来,使学生明白了为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要用乘法。两道例题的习题设计也差不多,先是直观的摆、画,然后关于倍的文字叙述的实际问题。这是关于本单元第一段的一些教学建议。第二段: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主要是通过5道例题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例5教学不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例6教学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例7 还是教学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但是和例6所不同的进位后积的位数大于乘数的位数。例8、例9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例10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这几道例题的安排基本是按照基本算法到特殊算式的计算这样一个规律来安排的,先通过几道例题总结出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例5到例7用小括号画出来)接着运用法则去尝试计算一些特殊的算式,如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例8到例10用小括号画出来)而每道例题的每个知识点,都是按照这样的结构来安排的,先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然后再次基础上通过试一试或者练一练自己尝试探索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基本结构就是这样。其中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14页(出示教材)有一个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的归纳,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不要试图让学生去记忆,不要照着小卡上的语言文字去总结计算法则,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计算经验做一些交流,这时一点,二让学生交流的时候要帮助学生适当的点拨点拨,适当的去抓住要害进行总结。我觉得这个要害有哪些呢,主要有三条:1、乘的顺序,也就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定位方法,如152乘4,2乘4等于8为什么写在个位,不写在十位。3、进位的方法,(这3小点也是链接在第2点)我觉得可以围绕这些要点进行适当的点拨,使学生知道我们的讨论,我们的交流应该围绕这些要点展开。这是关于计算法则教学的一些建议,其实呢,和原来的教材相比,本单元的计算量是相当大的,虽然是10道例题,其实每道例题都衍生出了一道新的习题,相当于原来的两课时合并成了一课时,所以计算的量数量、难度都有了新的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