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9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目录1.文献综述11.1引言11.2概念11.2.1社会排斥11.2.2社会接纳21.2.3共情21.2.4亲社会行为21.3社会情境启动范式21.4相关研究成果31.4.1社会排斥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31.4.2同伴接纳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41.4.3共情水平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41.4.4社会情境、共情水平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41.5研究意义51.5.1理论意义51.5.2实践意义52.实验研究62.1研究目的62.2研究思路63.研究方法63.1被试63.2实验材料63.2.1Cyberball游戏程序63.2.2人际反应指针量表73.2.3社会情境启动有效性检验材料73.2.4亲社会行为测量材料73.2.5实验程序73.2.6数据处理83.2.7研究假设84.结果与分析84.1不同社会情境的操作检验84.2不同共情维度在共情分组上的差异94.3亲社会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94.4不同社会情境和不同共情水平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105.讨论115.1社会情境启动任务的有效性分析115.2社会情境对亲社会行为行为的影响115.3亲社会行为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135.4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共情水平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135.5研究的不足与展望146.结论14参考文献15附录1人际反应指针量表17附录2 排斥感检测题、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19致谢21不同社会情境下共情水平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摘要:本研究探讨在不同社会情境下,共情水平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采用2*2被试间实验设计,自变量是社会情境类型(社会接纳、社会排斥)、共情水平(高共情、低共情),因变量是被试的亲社会行为得分。实验前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大学生被试进行高、低共情水平分组,然后用网络掷球范式引发被试的排斥感和接纳感,最后使用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测量被试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表明,不同社会情境类型与共情水平在亲社会行为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无论在社会接纳,还是社会排斥情境下,高共情水平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均显著高于低共情水平个体。关键词:社会排斥;社会接纳;共情水平;亲社会行为The influence of empathy level on pro-social behavior in different social situations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empathy level on pro-social behavior in different social situations. The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between 2*2 subject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were the type of social situation (social acceptance, social rejection), the level of empathy (high empathy, low empathy), and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were the pro-social behavior scores of the subjects. Before the experiment, college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high and low levels of empathy by the interpersonal response pointer scale, and then their feelings of rejection and acceptance were induced by the network ball-throwing paradigm. Finally, the pro-social tendency scale was used to measure their pro-social behavior.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social situations and levels of empathy have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on pro-social behavior. Both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acceptance and social rejection, pro-social behavior of individuals with high levels of empathy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individuals with low levels of empathy.Keywords: social exclusion; social acceptance; level of empathy; pro-social behavioral1.文献综述1.1引言首先,社会层面和学校层面上的排斥现象频发,因此导致了不少悲剧事件,给被排斥者带来不少心灵伤害。其次,我国关于社会排斥的研究较少,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可以丰富此领域的相关研究。不同学者在研究遭受排斥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时,得出不同的结论。大量研究得出,遭受社会排斥后,个体会表现出更多的反社会行为倾向。然而,也有研究者发现在不同动机的驱使下被排斥者会产生更多亲社会行为。而共情作为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将社会排斥、共情和亲社会行为结合起来进行实证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可以通过共情训练,提高共情水平,使个体无论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都能保持健康的心理水平,以及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本研究将情境分为社会排斥和接纳情境,探讨不同社会情境下,共情水平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1.2概念1.2.1社会排斥社会排斥表现在多方面,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关系、文化等,这里的社会排斥指的是社会关系层面的,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与他人、群体或组织的互动处于一种被剥夺的状态,遭到拒绝、排斥或忽视,自身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包括对社会关系的需要和归属感的需要等。对于社会排斥的研究,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主要集中于其对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影响作用。关于社会排斥与认知的关系,许多研究表明受到排斥后,个体的认知能力会受到损害,明显降低人们的思维水平;关于社会排斥与情绪情感的关系,许多已有的报告表明社会排斥会引发个体强烈的负性情绪体验,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会使人产生较强的抑郁和孤独感;而对于生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排斥会导致被排斥者的生理反应发生改变;最后,对于社会排斥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大量研究指出社会排斥会促使反社会行为的产生,对他人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例如言语和身体上的攻击行为等。但是关于社会排斥和亲社会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专家学者们还不能给出较为一致的结论。以往的不少研究表明,遭受排斥后,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会减少。但是,也有一部分研究得出被排斥者也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因为个体对排斥事件的认知角度不一样,会从人际关系重建的角度重新看待发生的事情,从而个体的生理、认知、行为等方面也会发生改变。但是,在短暂、偶然的排斥下,社会排斥对个体的积极作用才会发生。经历过短暂的、偶然的排斥后,个体会陷入思考,重新反思自己,通过与团体其他成员的沟通和互动,了解自己为何受到排斥,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成员重新建立健康和谐的关系1。1.2.2社会接纳社会接纳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会被他人或群体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进行认可、接纳和评价,使得个体与他人联结,渴望归属于某个团体的需要得到满足。1.2.3共情共情是共情者通过对另一个人当时的情绪状态、所处环境的感受的觉察,结合自身的理解所作出的情绪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反应因他人曾经体验过的情感状态而产生,也因他人正在感受或将要感受的某种情感而出现。1.2.4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包括助人、合作、分享等。1.3社会情境启动范式关于人际接纳和排斥研究的增加,形成了几种在效率、语境特异性和强度等方面各不相同的范式。而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网络掷球范式。网络掷球范式,这是一个虚拟的网上在线掷球游戏,参与者会与另外两名或三名玩家一起进行游戏。但实际上,除了参与者自身,其他玩家都是由程序提前设置的。并且游戏的进程和速度、包含的频率、玩家信息和图标是否显示都是可以进行调节的,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这个游戏控制自己想要的独立变量(例如,排斥或者接纳)。通常网络掷球范式也用来作为一种衡量偏见和歧视的测量工具。网络掷球范式的游戏过程主要是:招募被试参与实验,根据主试的指导语,他们会先登录到这个在线游戏中,接下来,被试会与另外两名从表面上看,是从不同地方的服务器连接到游戏中去的玩家,进行一个虚拟的掷球游戏。一开始进入游戏界面会看到游戏指导语,指导语可以根据研究者的需求进行更改。参与者清楚指导语后,则点击开始正式进行游戏,在游戏过程中,用鼠标点击其中一名玩家的照片,来决定将球传给哪名玩家。在不同的情境玩家接到球的次数不一样。在排斥情境下,参与者只在游戏刚开始的几轮掷球互动中,能接到来自虚拟玩家的球,后面的互动中都不会再接收到球。而接纳情境下,参与者在整个游戏互动过程中,都会与其他两名虚拟的玩家接收到相同概率次数的球。想要什么样的游戏情境,都可以通过游戏程序提前编制好2。在国外有研究者文献检索发现,至少有200篇已发表的论文涉及到使用网络只求范式来研究“排斥”和“接纳”现象,迄今为止有超过19500名参与者玩过这种游戏。而在国内,此范式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应用较多,众多的研究结果均能证明网络掷球范式能有效引起被试的被接纳感和被排斥感,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4。1.4相关研究成果1.4.1社会排斥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不同学者在研究遭受社会排斥后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在以往大量的研究中,均发现处于社会排斥情境的个人会减少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有的研究者发现受到排斥的被试愿意捐助的金额数偏少,并且消极应对接下来的实验,在游戏中的合作行为也更少5。也有研究者发现被排斥者的助人行为要比被接纳者的助人行为少1。但是,也有许多实验研究发现,个体在遭受社会排斥后,会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根据归属需要理论和多元动机模型等理论,个人的需求和对关系重建的期望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和行为后果。个体遭受社会排斥后的行为反应取决于对关系修复的认知,当被排斥的人存在被社会重新接受或者认可的需求,个体会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有的学者发现被排斥的参与者更愿意给潜在的新朋友分更多的钱。也有的学者发现被排斥的个体会表现出更多的符合他人社会生活方式的行为6。1.4.2同伴接纳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大量研究表明,在同伴关系中,乐于被同伴接纳且被接纳程度高的,能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体,其亲社会行为也较多。社会环境、氛围对个体的社会关系起重要的影响作用,相比社会关系一般或对社会关系抱有消极态度的人,社会接纳程度高会促使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社会关系良好的个体能学习模仿到更多正面的社会交往经验,从中更好地发展共情能力和心理理论水平等,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1.4.3共情水平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共情和亲社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