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育课堂教学校本研究形式审视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及教师,必须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校本研究。校本研究的最根本特征是解决学校学科教学问题,改变课堂教学的不良状况,以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从体育课堂教学来说,体育教师应密切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通过采用校本研究的多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研究,从而不断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1 “跟进式”课堂教学研究 “跟进式”课堂教学研究,是通过年轻教师一个人多次重复讲授同一教学内容的课,其他教师对每一次授课的教学情况进行跟进评价,促进其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课堂教学研究形式。一般做法是:教研组确定一个授课主题,安排一名年轻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与经验进行自主备课,设计出教学方案,并进行第一次上课,教研组其他成员迎过观课,对他的第一次课进行点评、分析,提出存在的不足与问题,集思广益,献计献策,为该教师第一次授课提出新的方案。当第二次上完课后,教研组成员再对两次课进行比较,发现进步与成功,继续提出修订后的方案,以供授课教师第三次上课所用。授课教师在循环授课过程中,结合教研组成员提出的观点或意见,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写出课例分析。实践证明,这样的教研模式,对培养年轻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效果非常显著。2 “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 所谓“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就是组织教研组成员共同讨论,设计一个授课主题,然后由多名教师依次授课,第二名教师针对第一名教师授课中出现的问题,修正后进行“提高型”的课堂教学,第三名教师针对第二名教师授课中的问题,再次修正后进行笫三次授课,依次类推。需说明的是,后一位教师的相对提高,都是建立在前一位敦师授课后教研纠,成员的共同讨论与研究的基础上,而不是教师单独的自我意识或行为,这种教学研究形式,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在常态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获得提高。3 “开放式”课堂教学研究 “开放式”课堂教学研究,也可称为“个性化”的课堂教学研究,它是基于现代课堂教学理念的个性化教学要求而提出来的。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中,又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内容的课可以由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上课,与“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的区别是它没有时间和修订的依次性;二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讲授不同内容的课。这里要说明的是,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研究模式,不仅与体育课程标准中“目标统领内容”的开放性特点要求相一致,而且为智慧型教师创造性地发挥自身的理解与经验、实施多元化教学提供了空间。教研组成员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也可以对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经验进行相可借鉴、融合。这样的教研模式对教研组成员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学科建设都是强有力的推动。4 “共同体式”课堂教学研究 所谓“共同体”,是指授课者与观课者都是处在同一层次上的共同研究者,即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等,一切教学设计以及研究主题的确定都是由授课者和观课者共同讨论完成,授课者和观课者不存在单向的学习或评判,而是一种互动的集休学习研究。虽然在这种研究形式中也存在着授课者与观课者的分工,但授课者只是根据研究主题把大家共同完成的教学设计通过实践行为表达出来,为集体提供研讨素材,因而授课者无需刻意展示自己的长处而隐蔽自己的短处,完全是真实地自我展示,使课堂保持一种自然状态。观课者则在课后围绕研讨的主题,并结合课堂情况与授课者共同分析讨论,评价的是“大家的课”,而非“授课者的一课”。这单没有至上而下的权威指导,也没有居高临下的批评与指责,而是属于一种横向的互动型教学研究形式。 这种教研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建立一种和谐的研讨氛围,让教师在研究讨过程中不仅能在业务上获得共同提升,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情感上的交流,促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真情投入,并享受学科建设中自我成长的乐趣和幸福感。5 “鉴定式”课堂教学研究 “鉴定式”课堂教学研究,主要是侧重于对研究成果的鉴定。当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或其他形式的研究,获得某一方面的成果而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的时候,就应该主动邀请有关专家或同行来进行观摩并做出针对性的评价。教师要在观课之前,把研究成果的相关内容和资料呈现给观课教师,并对教师中将要出现的一些相关“创新点”与观课者进行沟通,观课者也必须对相关资料和成果内容进行认真了解和分析,以便能对课堂教学的情况和授课者的表现做出有针对性的和相对规范的评价。 上述几种课堂教学研究的实践形式,紧紧立足于体育课堂教学,通过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让课堂不仅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同时也是对教学进行研讨、修正,提高和论证的地方,使教学研究过程成为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的过程,是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和共同体验成长的过程。-全文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