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主导学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对新课程标准研究和实践的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不断改进,取得一些可喜的变化。但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认知特征,“重教法轻学法,重提问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等现象依然存在,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和应用能力都无法提高。一、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要求与现状分析书面表达一直是高考的保留题型,该题型是学生应试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一)高中英语写作要求。高中英语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英语写作的教学目的为表达事实、观点、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培养规范的写作习惯。对写作的要求是高中毕业必须达到7级要求:1.能用文字及图表提供信息并进行简单描述;2.能写出常见体裁的应用文,例如:信函和一般通知等;3.能描述人物或事件,并进行简单的评论;4.能填写有关个人情况的表格,例如:申请表等;5.能以小组形式根据课文改编短剧。(二)高中写作教学现状。要达到新课标对中学生“写”的能力要求,需要经过长期有效的写作训练。但在写作技巧的培养方面,某些老师感到耗时多而收效不大。这是因为老师认为只要学会了语言知识,自然而然就会写,造成写作教学模式固化。常见的流程是“给题目,定要求,限时完成,教师批改”,学生普遍对写作缺乏主动性和热情。老师们一提起批改作文,就感到非常痛苦,“批”得迅速,改得随意,有时想好好改,却发现无从改起,因为错得太多了,只能打个分数发下去,就算有批改,批改的大多数也是语言形式上的错误,学生拿到作文后,瞄一眼分数就往抽屉一塞了事,对老师的评语和修改的部分,很少仔细研究,更不用说重写。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训练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写作水平提高缓慢,形成“学生听到写作心烦,教师见到习作头痛”的现象。二、运用自主导学,提高写作教学效率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的主观努力,同时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写作教学的方法,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和指导。笔者从2009年开始运用自主导学于写作教学中,确实改变课堂教学状态,提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契合度,取得一些效果和经验。(一)制定预习提纲,符合个性需求。教科书所编的阅读课文是写作素材的集散地,是语言现象的展示厅,是语法规则的剖析室,是文章体裁的示范本。写作课要在阅读课的基础上进行训练,通过阅读输入使学生熟悉作文任务的内容、信息和负载信息的语言形式,从而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使后面的语言输出更顺利。因此,教师要以课文为基础,根据每个学生的认知差异,体现层次性,分解教学目标,制定差异化的预习内容(包括方法、内容、流程、要求等)。例如要求学生背诵一小段或一大段,甚至全篇;找出课文或材料中各个段落的主题句、关键词;把复杂的主题进行分解;把主题用适当的连接词连起来,形成课文概要。经过学生自主制定教师参与制定学生自主制定三个阶段,最终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学生以此为依据,以学习目标、重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思考分析,带着预习提纲进入写作课堂。(二)搭建导学平台,提高写作质量。一堂导学课,必须循序渐进地完成三个步骤:开渠导源水到渠成顺水推舟。1.品读先行,开渠导源。品读是对文本的再理解,通过品读熟悉句子和篇章结构,认识上下文联系的规律。同时要重视内容,吸取有用的语言,为下一步的写作积累素材,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品出语言的“滋味”。然后,教师可引导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讨论,在交流中自主地获取写作的资源:思想、观点、语言等,这是一个内化知识和形成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文字材料、图片、录像等创设情境,这种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语言输入的同时产生一种输出的欲望。2.分层导写,水到渠成。写作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诸种心理活动的过程,与写作关系十分密切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知识体验等存在个体差异,必然使每个学生的写作心理活动的形式、水平、内容等蒙上鲜明的个体色彩。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因人制宜,因材导写,提倡学生开展两人或数人小组活动,通过讨论合作完成写作。(1)审题和议题。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只有审清题意,才能按照题意构思具体内容,首先要理清、明确写作任务的主旨及要求。例如:高中英语模块一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物介绍,笔者设计了一堂以“My English Teacher”为题的人物写作课,采用了学生自主导学模式。根据作文题目,教师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采取头脑风暴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自由地、尽可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挖掘出各种有用的信息。老师这时的任务就是把学生谈到的东西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对这些东西进行取舍,帮助学生编制一张脑海图,促进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与写作任务相关的知识网络。通过简单复习回忆本单元的阅读课文的框架,学生自主讨论,共同明确写作的三个段落结构:开始段落:the English teachers personal information.正文段落:what qualities the English teacher has as a good teacher.结尾段落:the writers feelings about the English teacher.(2)起草初稿。经过前面的准备工作,接下来就是要让学生尽快地将他们脑海中的这张Mind Map草拟成文,也就是实际运用英语进行写作的过程。对于开始段落所需的教师个人信息,引导学生利用记叙文六要素(who,when,where,what,how,why)向教师进行提问,通过教师的回答,学生输入教师个人信息,然后小组讨论,对所得信息进行梳理。对于正文段落,组织引导学生Brainstorming: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the English teacher has as a good teacher?让学生罗列教师的许多优秀品质,然后引导学生从中挑出三个品质,展开细节的描写。对于结尾段落,通过前面两个段落的写作,学生对教师了解的深入,自然流露出对教师的好感,所以稍加引导,就能很自然地写出对教师的感情。 每个段落列出提纲后,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启发,把脑海图的信息形成一个文章的初步框架。将各要点扩展成句,再将主题句扩展成段落,各段落按照逻辑顺序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一篇语意基本连贯、有一定层次的初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介绍一些必要的过渡词语给学生(比如:表先后次序first,second,then,表递进also,in addition,furthermore,表对比on the other hand,on the contrary,表总结的in a word,in general等),使得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连贯。在整个起草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及现实存在的个体差异,思想到位而语言能力尚未到位的情况在所难免,教师应鼓励小组学生多方面合作,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信息差”, 促使他们更好地完成起草这个环节。写作的过程符合新课标的 “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要求。3.写后再读,顺水推舟。首先是小组读,掌握查错路径。完成初稿以后,小组成员仔细地重读一次初稿,看看哪里需要修正改进,这是个再加工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机会。文章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不给思路指引,很难保证学生能自己检查出错误。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一份查错找错的思路清单,熟悉查错的路径,如此才能具备自查纠错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查错修改工作:(1)所写文章的主旨大意是什么,是否切题; (2)有无开头、结尾,条理是否清楚,内容是否齐全连贯;(3)主谓是否保持一致;(4)时态和语态是否正确; (5)固定句型、固定词组搭配是否正确;(6)有无单词拼写、名词单复数的错误;(7)连接上下句或段落的关联词是否恰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慢慢熟悉,最终掌握这些“查错路径”。其次是集体读,以评价促提高。这一步骤是平时写作训练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各小组派代表上台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将小组完成的文章向全班同学展示,其他小组学生根据上一步骤的“查错路径”再提出修改意见,并根据简单可行的评价标准给予评分。评价标准可以设置成百分制:Content,Planning,Grammar,Fluency,Presentation各占20分。这个步骤十分重要,同伴评价实际上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方法反馈及时,共同参与,学生相互倾听、互帮互助,不断认识自我,调整学习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再次是教师读,推升写作标准。教师在学生的评价讨论过程中,细心观察,归纳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小组展示和集体评价后,教师及时给予总结性评价,充分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对典型错误及时纠正;教师的评价应该首先讲评文章结构、思想内容,其次才是细节的讲评(包括语法、词汇、拼写等),并介绍合适的高级词汇和较为复杂的语法结构;最后给每一篇作文打分。通过对比学生和老师的打分标准,可以提高学生评判他人和自己作文的能力。最后是自己读,再推敲成终稿。定稿是写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写作过程的直接结果。学生根据小组、集体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及时重新把文章修订一遍,完成作品。三、结语自主导学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全文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