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巩固练习巩固练习 (20152015 高考新课标高考新课标 IIII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 1-41-4 题。题。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 73 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 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 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 团结爱国人士。 自由报 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 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 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 : “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 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 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 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 ,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 : “万里旌 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 : “策马奔车走 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 “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 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遣嘱在先: 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 ; 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 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 : “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 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 你们母子今后生活, 当更痛苦。 望你珍重, 并爱护诸儿, 侍奉老母。 老父在皖, 可不必呈闻。” 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 任战斗, 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 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 迪威表示 : “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 认 : “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 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 征军被迫突围。 这时, 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 以便英国军队收容。 戴安澜发誓 : “我 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 绝不苟且偷生。” 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 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 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 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 山密林。1942 年 5 月 26 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 38 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 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 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 渡过瑞丽江后, 乃将遗体火化, 骨灰装入小木箱, 这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位老华侨痛心地说 : “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 地位?”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 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 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 : “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微。师称机 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堂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 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 席的名义向遗嘱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 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 (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 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 但是戴安澜与众不同, 他多才多艺, 熟读文史, 精通琴棋书画, 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 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 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 上另外一条路。 (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 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 、文天样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 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 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 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 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 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 面对形势急转直下、 腹背受敌的困境, 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 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 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 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 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 200 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 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 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 3、戴安澜率第 200 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 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截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 5-75-7 题。题。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 2006 年 6 月 13 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的严严 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 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 谁?”“梁思成?“她答道。 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 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 1915 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 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 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 年,25 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 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诚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有次走上中国古代 建筑研究之路。1930 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 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朱启钤是中国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道推迟 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 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朱启钤于 1930 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 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 “淋漓尽致”。 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 : 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 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 以其社会人脉, 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 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 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 : “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 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有数据显示,截至 1937 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 206 组,因此探索 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 社停办也已整整 60 周年。 6 月 13 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 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城区赵堂子胡同 3 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 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摘自 2006 年 5 月 21 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注释】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叙述了朱启玲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 位。 B. 文章提到了朱启玲 1915 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 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 北京旧城的“第一人”。 C. 文章些朱启玲为营造学社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术界精英, 体现了他的 “筹划与组织” 才能。 D. 朱启玲完全以一己之力,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社会的筹划和 创办。 E. 朱启玲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我国重要的古建筑,探索出修缮北京正阳门箭楼 的科学方法。 6、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玲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7、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 6 月 13 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 8-8-1111 题。题。 【材料一】 据新华社电 国家汉办昨天在京宣布,将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 并计划在三年半内首先推出英译本。这也是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我国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围 内组织开展对中华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 昨天上午,由国家汉办组织成立的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 在北京开幕,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和以色 列等国家的 30 多位知名学者,将在 3 天会议期间具体商讨翻译的进程安排。 据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介绍,在几位知名中外学者的倡议下,2008 年夏,国家汉办暨孔 子学院总部正式立项五经翻译项目。 许琳指出,五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迄今为止,一套适应世界各国人 民学习、了解中国文化需要的多语种五经译本却不存在。“我们必须出版一套全新的现 代译本,只有这样,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才能被国际社会充分认识,并真正接受。”她说。 【材料二】 施舟人领衔译五经 计划 3 年半推出英译本 朱静远 因为缺乏现代译本,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原典”的五经始终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中国国家汉办近日宣布,将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 ,并计划在 3 年半内 首先推出英译本。这也是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中国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开展对中华 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著名汉学家施舟人是此次五经翻译项目的主持人。记者日前 采访了施舟人。 是中国重要文化遗产 记:为什么会选择翻译五经?它似乎并不是中国特别通俗的读物。 施:所谓五经,是对诗、书、礼、易和春秋的约定俗成的叫 法。五经是中国最古老、最神圣的典籍,它们的起源大多早于后来被称作“儒家”的学 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国思想体系形成和帝国体制 建立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是很多世纪以来国家科举取士的考试科目。 很多外国人读过中国文学的译本,但他们却不了解五经,甚至根本买不到五经 的译本。 从年代、文化背景来看,五经和世界其它重要文明的经典有相似之处,但它最大的 特色是与人有关。圣经 、古兰经等都是关于神的作品,而五经是中国古代人文 主义的代表作,有很多一直流传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