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 “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摘要:“实践存在论”美学没有把“实践美学”推向前进。“实践存在论”美学借助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把本体论存在论化,把马克思人道主义化,并回到了人性论和人本主义的历史观。“实践存在论”美学力图超越传统本体论,实际上陷入更深的形而上学。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是它在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时发生错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仍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作指导。关键词:美学;实践存在论;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和大量西方现代、后现代理论的译介,我国出现了一股反思和批判“实践美学”尤其是“实践美学”理论体系的潮流。这股潮流主要是力求克服先前“实践美学”的某些缺陷,分析“实践美学”的某些不足,进而发起一场所谓“超越实践美学”或“走向后实践美学”的活动。这一理论活动,自然难免同另一些依然坚持和发展“实践美学”观点的学者在学理上产生分歧与论争。而正是这场论争,不仅烘托了“后实践美学”?譹?訛的强猛来势,而且也催促了“新实践美学”的应运而生。在“新实践美学”内部,有相同的表述,“实践存在论”美学则是它其中的一种。有学者说:“经历了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以及实践美学与第三力量的驳诘,实践美学发展到了新实践美学的阶段。”指出是“后实践美学”“这些反思和批判实践美学的美学理论流派,激发了一部分坚持和发展实践美学的美学学人的理论探索,他们站在老一辈实践美学代表人物的肩上,努力开拓创新,实实在在地把实践美学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譺?訛。这个判断的前半部分,应该是没有争议的;这个判断的后半部分,其准确性就值得怀疑了。“实践存在论”美学论者的理论探索,确乎是“站在老一辈实践美学代表人物的肩上”,特别是的肩上,这是有目共睹的。可问题的关键是,他们在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在反驳“实践美学解构论”、“实践美学终结论”的诸种观点中,通过自己的“开拓创新”,到底是“实实在在地把实践美学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还是实实在在地把“实践美学”拉向了后退?这确是需要在学理上加以论辩清楚的。一、“实践存在论”美学发展演变的路径无疑,“实践存在论”美学是由“实践美学”经“后实践美学”发展而来的。它的发展路径虽说有几个方面,但主要是通过改造“实践”这一概念,通过赋予“实践”概念以西方现代哲学的某些内涵,通过反对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来加以实现的。关于这一点,笔者已经撰写了一些相关的文章?譹?訛。它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试图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来修改、沟通传统的实践观和辩证唯物论意义上的“实践”概念。如此一来,不仅“实践美学”的哲学根基发生了移动和变化,而且其审美理论中也就自然填充了许多个体性、超越性、非理性等现代西方美学的因素和成分。这样的理论建构与致思方式,表面上看是新颖的,实际上则是很陈旧的。“实践存在论”美学论者不承认事物的客观先在性,是主张用“生成论”思想来超越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主张在“审美活动中关系在先”?譺?訛的。这就从根本上抹杀了“实践”在审美活动中的价值和意义。众所周知,审美关系论的哲学根基,一般来讲有两种:一种是带社会性的主客观统一的实践论;一种是带生成性的现象学存在论。这两种哲学根基的属性,是完全不能等同的。前者是一种带有唯物史观性质的美学思路,后者则是不区分美和美感、只谈审美活动的现代人学意义的美学思路。或者直白地说,前者是唯物主义的美学思路,后者是唯心主义的美学思路,两者是无法融合、会通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既然强调“审美活动中关系在先”,那么它就不可避免地回避审美活动中的“事物在先”原则,不可避免地借助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从抽象的“存在”(与“此在”)中推演出审美活动的“自由”,推演出“实践”的所谓“存在论维度”,把哲学和美学的本体论问题“存在论”化,似乎这样一来就能超越和解决审美关系中的“主客分离”问题。其实不难发现,正是这个陈旧的思路,导致“实践存在论”美学向中外传统的体验论和直觉论美学靠拢,而将科学的实践论美学即辩证唯物的运动物质本体论美学置于脑后。毫无疑问,倘若如“实践存在论”美学那样,主张审美关系是“逻辑在先”,只能在审美关系中谈论美、美感及审美主客体等美学基本问题,那么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实质上就被无情地抛弃了。“实践存在论”美学在历史观上几乎没有任何推进,相反,它转了一圈又回复到了一种个体人性和个体人道主义历史观的轨道。所不同的,只不过是用存在论的语言包装打扮了一番而已。应该承认,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来不是抽象的个体的人,而是群体的人即人类社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唯物史观不重视个体的人的问题。个体的人的问题,唯物史观也是要解决的,不过它是在首先解决社会、阶级、群众问题的过程中来解决个体的人的问题的。摆脱社会而将人抽象地摆在第一位,从来不是唯物史观的传统,而是人本主义的传统。历史表明,重视群体的人即人类社会,这不是唯物史观的局限,而正是它先进的地方。可惜,“实践存在论”美学在这一点上恰恰走上了与马克思主义相反的途径。这是有事实为证的。“实践存在论”美学论者明确说:“承认一切时代存在着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普遍的、一般的人,存在着普遍的、一般的人性和人的类本质,即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实践),承认这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的共同性或人的一般本性,乃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观点,就是指以区别于神和动物的普遍的、一般的人为本,而不是什么以民为本(其实,民本身也是一个抽象的、一般的概念)。”这段话至少有两点是值得斟酌的:其一,这种对“一般人性”、“类本质”、“共同性”加以强调的人的本质规定观,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譼?訛的思想界定是矛盾、冲突的;其二,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观点,绝不是“指以区别于神和动物的普遍的、一般的人为本”,而的确是“以人民为本”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十七大报告规定的它的内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譹?訛这才是“以人为本”的真义,这里哪有一丝一毫“不是什么以民为本”的意思呢?为了防止“以人为本”的提法遭到曲解,胡锦涛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说:“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可以说,这里明确地指出了以人为本即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譺?訛。“实践存在论”美学论者说: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成为主流话语的关键词之后,“理论界对这个口号(命题)也改变了正面反对和批判的态度,而采取了重新阐释的策略,即把以人为本的人解释为广大人民群众即人民,于是这个命题实际上变成以民为本了。但是,以民为本与以人为本之间可以画等号吗?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意吗?笔者看来,这个替换忽略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内在地包含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基本原则,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人为地对立起来,似乎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成了西方资产阶级的专利。笔者认为,这是认识以人为本思想的一大误区。”显然,解读的差距是很大的。为什么会有这个差距呢?其实我认为道理并不复杂,因为将“以人为本”解释成以人民为本,那是唯物史观;若将“以人为本”解释成以“一般的人”、个体的人为本,那是唯心史观。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一书是2008年出版的,作者理应是熟悉、了解当时的理论环境和理论背景的,但依然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解读成是以“普遍的、一般的人”为本,而不是“以民为本”,这却是让人不好理解了。二、“实践存在论”美学是一种新的人本主义美学我们说“实践存在论”美学严格讲来是一种新的人性论和人本主义美学,正是在上述意义上判断的。这种美学学说,上世纪的80年代曾经热闹过一阵子,近些年又有了新的表现与复活。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的人本主义美学更多的是强调美学的人学性质,强调人类学实践本体论,那么这次复活和表现的特征,则是不顾历史事实断章取义、明目张胆地把马克思打扮成一个彻底的人性论者和人道主义者。“实践存在论”美学论者认为:“马克思明确地肯定了区别于动物的一般的、族类的人的存在,并把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实践)看作人的类本质或一般本质。换言之,人有着可以抽象的、区别于动物的一般的、普遍的、人的族类性和共同性,即人的一般本性或普遍人性。”?譼?訛这种表述,与马克思的科学表述相距甚远,已经把马克思描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抽象人性论者。如果不是利用和曲解马克思早期著作中个别还没有升华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言论,怎么会得出这样与马克思后来的论述很不一致的结论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们想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譽?訛这是从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意义上讲的,这和“实践存在论”美学论者说马克思“明确地肯定”“人有着可以抽象的、区别于动物的一般的、普遍的、人的族类性和共同性,即人的一般本性或普遍人性”,完全不是一回事,不在一个层面上。“实践存在论”美学论者所以念念不忘强调“普遍人性”,随时随地否定人的本质“是它的社会特质”?譾?訛,是因为这种理论尽管不新鲜,但它却可以用来为抽象的、泛化的“实践”概念服务,可以为存在论的“此在”个体的人服务,可以为论证是马克思奠定了现代存在论的理论基础服务,可以为曲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服务。这一点,只要联系一下“实践存在论”美学将抽象的“一般本性或普遍人性”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结合起来,便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反过来讲,马克思是不是不涉及人的“一般的”、“普遍的”、“族类性”的东西呢?显然不是。马克思只是主张把“一般的”、“普遍的”、“族类性”的东西,“看作现实有限物的即存在的东西的、被规定的东西的现实本质”,或者说“把现实的存在物看作无限物的真正主体”。离开了现实的规定性,将人的观念同人的现实存在割裂开来,将人的本质与属性共性化、普遍化、一般化,那就离开了本质界定的历史原则、社会原则,必然导致一种神秘化或生物化的倾向。这种人性观与马克思主义人性观是不相干的。马克思正是不完全否定抽象的“人”,而是批判和扬弃费尔巴哈“停留于抽象的人”,进而看到了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这才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诞生。一种美学理论,倘若其主要论述中是以“普遍的人”、“人的一般本性”为基石,那么,再怎么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流派”,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形态”,也是缺乏说服力的。三、“实践存在论”美学从“存在论”切入的哲学根基由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根基是人性论和人本主义,因之,它在本体论陈述上必然坚持所谓“人”的优先地位,而反对所谓“物质”的优先地位。这个区别,自然地把它自己推到唯物主义的对立面。尽管“实践存在论”美学论者也称要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要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