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万高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二化学)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1;Mg-24;Al-27;Si-28;S-32;Cl-35.5;K-39;Ca-40;Fe-56;Cu-64;Ag-108;卷I 选择题(共60分)1、 选择题(每一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15,每小题2分;1625,每小题3分,共60分)1乙醇与钠的反应体系中,属于电解质的是A. 乙醇B. 乙醇钠C. 钠D. 氢气2下列物质中,既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且只生成盐和水的是AAl BAl2O3 CNaAlO2 DNH4HCO33下列哪个不可能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单位的是AmolL-1h-1 Bgs-1 CLmin-1 DkJmol-14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和反应是吸热反应 B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一定相等C化学键断裂放出能量 D燃烧属于放热反应5在测定盐酸与 NaOH 溶液反应的反应热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是为了使溶液混合均匀,反应充分,减小实验误差B为了准确测定反应混合溶液的温度,实验中温度计水银球应与小烧杯底部接触C 用 50mL 的 0.5 molL1 NaOH 溶液分别与 50mL 的 0.5 molL1 的盐酸、醋酸溶液 反应,则测得的反应热数值相同D在测定该反应热实验中需要使用的仪器有天平、量筒、烧杯、滴定管、温度计6下列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或升高温度,平衡都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A2NO2(g)N2O4(g) H0BH2(g)+ 3I2(g)2 HI(g) H0C3O2(g)2O3(g) H0DC(s) + CO2(g)2CO(g)H07已知工业上常用石灰乳吸收尾气中的NO和NO2,涉及的反应为:NO + NO2 + Ca(OH)2 = Ca(NO2)2 +H2O、4NO2+2Ca(OH)2= Ca(NO3)2+Ca(NO2)2+2H2O。下列措施一定能提高尾气中NO和NO2去除率的是A加快通入尾气的速率B用石灰水替代石灰乳C适当补充O2D升高温度8-Fe(III)晶面铁原子簇是合成氨工业的一种新型高效催化剂,N2 和 H2 在其表面首先变为活化分子,反应机理为:H2(g)2H(g) H1 N2(g)+2H(g)2(NH)(g) H2(NH)(g)+H(g) (NH2)(g) H3(NH2)(g)+H(g) NH3(g) H4总反应为N2(g)+3H2(g) 2NH3(g)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Fe(III)晶面铁原子簇能够有效降低合成氨反应的活化能和焓变B为提高合成氨反应的平衡转化率,工业上采用适当增大压强和使用高效催化剂等方法C反应和总反应均为放热反应D总反应的H=3H1+H2+2H3+2H49下列变化中,S0的是A2NO2(g)=N2O4(g) B3Fe(s)+4H2O(g)=Fe3O4(s)+4H2(g)C2IBr(l)=I2(s)+Br2(g) D(NH4)2CO3(s)=2NH3(g)+CO2(g)+2H2O(g)10某温度时,2NO(g) + O2(g) = 2NO2(g)反应2s后,NO的浓度减少了0.06 molL1,则以O2表示该时段的化学反应速率是A0.03 molL1s1 B0.015 molL1s1C0.12 molL1s1 D0.06 molL1s111只用一种试剂,可将NH4Cl、(NH4)2SO4、Na2SO4、NaCl 4种物质的溶液区分开,这种试剂是ANaOH溶液BAgNO3溶液CBaCl2溶液DBa(OH)2溶液12下列反应的热效应变化符合如右图所示的是A 光合作用 B乙醇燃烧C铁粉与稀硫酸反应 D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13下列关于氮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常温下,铝片投入冷的稀硝酸中,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B合成氨时,使用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同时提高原料的利用率C向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不能使红色蕊试纸变蓝,则原溶液中仍可能含NH4+D因为溶液中溶有棕黄色的Fe3+,所以工业浓硝酸常呈黄色14把a g铁铝合金粉末溶于足量盐酸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过滤出沉淀,经洗涤、干燥、灼烧,得到红棕色粉末的质量仍为a g,则原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为A70% B52.4% C47.6% D30%15H2与ICl的反应分两步完成,其能量曲线如下图所示。反应:H2(g) + 2ICl(g) = HCl(g) + HI(g) + ICl(g)反应:HCl(g) + HI(g) + ICl(g) = I2(g) + 2HCl(g)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总反应的活化能为(Ea1+Ea2)kJmol1B反应、均是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CH2(g) + 2ICl(g) = I2(g) + 2HCl(g) H=218kJmol1D温度升高,活化能减小,反应碰撞概率增大,反应速率加快16已知H2(g) + Br2(g) =2HBr(g) H =102kJmol1,1mol HBr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369kJ的能量,1mol Br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的能量为200kJ,则1mol H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的能量为A436kJ B218 kJC169kJ D569kJ17一定条件下,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反应:2A(g)2B(g) + C(g) H0,达到平衡。当改变其中一个条件X,Y随X的变化符合图中曲线的是A当X表示温度时,Y表示B的浓度B当X表示压强时,Y表示A的转化率C当X表示反应时间时,Y表示混合气体的密度D当X表示A的物质的量时,Y表示C的物质的量18在一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炭和NO,发生反应:C(s) + 2NO(g)N2(g) + CO2(g)。30min改变某个影响因素,测得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表所示:时间/min01020304050c(NO)/molL11.00.580.400.44c(N2)/molL1x0.28c(CO2)/molL1x0.300.2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增加活性炭的质量,则10min时c(NO)0.58molL1B010 min平均反应速率为v(N2)=0.042molL1min1C30min时同时加入等物质的量的N2和CO2D20min30min,混合气体中NO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19对于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X + YW + Z,在t时刻改变某一条件,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可能在t时刻使用了某种催化剂B可能在t时刻减小了生成物的浓度C若在t时刻升高温度,则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D若在t时刻增大压强,则X、Y均为气体,W,Z中只有一种为气体20只知某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反应物转化率必定增加;生成物的浓度必定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必定降低;生成物质的质量必定减少;A只有 B只有C只有 D21某温度下,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g)+H2O(g)H2(g)+CO2(g)H0,达平衡时各物质均为n mol,欲使H2的平衡浓度增大一倍,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可采用的措施是A升高温度 B加入催化剂C再加入n molCO和n molH2O D再加入2n molCO2和2n molH222CO2催化加氢制取甲醇、乙醇等低碳醇的研究,对于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已知一定条件下的如下反应:CO2(g)+3H2(g)CH3OH(g)+H2O(g) H =49.0 kJ mol12CO2(g)+6H2(g)CH3CH2OH(g)+3H2O(g) H=173.6 kJ mol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CH3OH(g)+CO2(g)+3H2(g)CH3CH2OH(g)+2H2O(g) H0B增大压强,有利于反应向生成低碳醇的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C升高温度,可以加快生成低碳醇的速率,但反应限度降低D增大氢气浓度可以提高二氧化碳的转化率23化学反应可视为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化学键的键能是形成(或拆开)1mol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已知白磷和P4O6的分子结构如图所示,现提供以下化学键的键能(kJ/mol):PP:198,PO:360,OO:498,则反应P4(白磷g)3O2(g)=P4O6(g)的反应热H为A1638kJ/molB1638kJ/mol C126kJ/molD126kJ/mol24化学反应N2(g)+3H2(g)=2NH3(l)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该反应的H等于A2(a-b-c) kJmol-1B-2(b-a) kJmol-1C- (b+c-a) kJmol-1 D(a+b) kJmol-125根据以下三个热化学方程式:2H2S(g)3O2(g)=2SO2(g)2H2O(l)HQ1kJmol12H2S(g)O2(g)=2S(s)2H2O(l)HQ2kJmol12H2S(g)O2(g)=2S(s)2H2O(g)HQ3kJmol1判断Q1、Q2、Q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AQ1Q2Q3BQ1Q3Q2CQ3Q2Q1DQ2Q1Q3卷II 填空题(共40分)二、填题空(本大题共有4个小题,共40分)26(8分)按要求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1)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2)7.80g乙炔(C2H2)气体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389.9kJ的热量,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27(6分)尿素CO(NH2)2是首个由无机物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工业上合成尿素的反应如下:2NH3(g)+CO2(g)CO(NH2)2(l)+H2O(l) H0。回答下列问题:已知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