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农业发展状况研究岳阳调查队 李俞殷尉童湖南是农业大省,最大的省情是“农情。农业是基础、是命脉,更是战略,中央连续七年 一号文件均是关于农业的,足见其极端重要性。湖南要实现科学跨越的基础、依托和根本, 惟有加速推进湖南农业现代化、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木文依据建国六十年以來特别是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來湖南农业发展的进程和现状,以农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入分析推 进湖南农业现代化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关建议。湖南农业经济发展回顾新中国建立后湖南农业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953年):第一次解决动力机制问题。1949年,新中国成立,推翻了代 表地主阶级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实行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农业经济出现 了少有的恢复性发展好形势。195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95亿公斤,比1949年增加32亿公斤, 年均増长10.6%。然而土地改革解决了农民的经济地位问题、动力问题和最低生存问题,却 没有解决农民的发展问题和富裕问题。第二阶段(1953年一 1978年):第一次解决规模经济问题。动力机制与规模经济是农业发展 的两个翅膀。合作化、人民公社是 在解决了动力机制问题后,试图解决致自的规模经济发展 的历史尝试。这两大问题的解决,造就了五十年代湖南农业飞速发展态势。从1953年至1958 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年均递增3.8%,创造了历史新高。其后,山于过分夸大了精神作用,不 能有效遏制农村干部谋私等问题,事实上农民已失去了楕神动力,同时又没有关心自己利益 的物质动力,仅*规模经济一个支点,已经不能长期支撑农业,期间农业经济虽然还有着一定 的发展,但基本上已失去了推动发展的动力,山兴盛逐步走向了衰落。1978年时,湖南农业 形势同全国一样,已经十分严峻。第三阶段(1978年一上世纪末):第二次解决动力机制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农业经 济新的里程碑,针对当时农业普遍存在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农民生活困苦 的现状,决定优先解决农民生产积极性问题,即农业经济的动力机制问题。废除了人民公社 制度,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起“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有效激励机制,解决了长期压抑农民积极性问题,农业经济再次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 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1978年至1984年间,全省粮食总产量山180亿公斤增加到234 亿公斤,年均递增4.9%,农民人均纯收入山143元增加到348元,年均递増16.1%,出现了 中外农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但因只注重了农民生产动力问题,而忽视了农业规 模问题,小规模的、一家一户的农业经营方式显现出了它固有的局限性,当小农经济增长潜 力挖尽,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再次缓慢下來,农村返贫、农民摇荒、离地出走等现象越来越普 遍。实践又一次印证了农业持续发展关键是解决好动力与规模两者结合问题,单一选择产生 的积极效果均难以持久。第四阶段(上世纪末至今):综合解决动力机制和规模经济相结合问题。新成立以來, 如果说前三个阶段是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单项突进,那么第四阶段则标志着进入了整体创 新阶段,将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改革(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发展(市场经济与现代 农业)融为一体,在稳定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使农民重新组织化,微 观经营体制得到重新整合,构造新的产业经营方式,新的产销机制,创造新的宏观管理体制, 从而发展市场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 下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形成加工、销售聚合规模,有组织成规模地进入社会化大市场。推进湖南农业现代化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一)推进湖南农业现代化的产业基础建国六十年以來,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來,湖南农业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已具备了良 好产业基础。1、自然环境优越。湖南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总人口 6732 )i人,农业人口 5077 万人,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750 )i亩,丘岗山地2.56亿亩,河湖水2043 )i亩, 是“七山一水两分【II”内陆农业省份。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热量资源丰富,光照充足,无 霜期长。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充裕,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宜农荒地总量在全国居第11 位,种子植物资源约占全国1/7,人均水资源是全国的1.5倍。2、资源禀赋匹配。湖南无论是从气候、生物、土壤、水等自然资源來说,还是从农村劳 动力等社会经济资源來说,都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农业大省。2007年,全省农业总产值2604 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种植业产值1194亿元,增长4.1%;畜牧业产值1045亿元, 增长3.8%:渔业产值179亿元,增长8.0%;林业产值144亿元,增长9.1%。3、农业基础厚实。近年來,湖南农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增,主要农产品产最稳步增长。目前湖南主要农产品在全国占有垂要位置,粮食产昴:居全国第7位,稻谷产最居全国第1位, 芒麻产量居全国第1位,茶叶产量居全国第2位,柑桔产最居全国第3位;畜牧业和养殖业 产量也位居全国前列;水产品生产的天然条件较好,角类资源种类繁多。总之,湖南在只占全国3.2%的耕地上产出了占全国6%的粮食、8%的棉花、13%的柑桔、6% 的油茶籽、11%的猪肉、8%的淡水产品,不仅为本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基 础,而且为确保全国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出口创汇作出了巨大贡献,已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 坚实产业基础。(二)推进湖南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条件对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作出全面淸晰判断,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当前加快推进农业现 代化发展进程,湖南面临着许多难得的发展条件和机遇。优势之一: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历史经验表明,金融危机所带來的经济危机必将催促经济 新政的出台,必将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给基础产业带來良好发脱机遇。H前,我国宏观 经济政策山财政货币双紧缩,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有效缓解涉农 金业融资难题:强农惠农政策对粮食、生猪、油料等主产区予以倾斜,湖南农业生产及农产 品加工业发展将获得更大政策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导致资金流、人才流加速,将为湖南农业 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聚集各类生产要素带來更多机会。优势之二:有丰富的原料资源。湖南素有“鱼米之乡和“湖广熟,天下足之美誉,水稻、生 猪、茶叶、淡水产品等农产品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地位。200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2970 Ji吨, 约占全国的6%,其中稻谷产最居全国首位;出栏生猪4800多力头,约占全国总最的11%, 居全国第二位;优质水产品产帰200多万吨,居全国第五位;茶叶、油料、棉花、蔬菜等农 产品产最也都居全国前列,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优势之三:有优越的区位条件。湖南紧邻粤港澳,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随着“9+2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更加紧密,以及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配套改 革试验区”战略实施,湖南可以优先承接沿海省份产业转移,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发展提供先 进理念、资金、项目和技术支持。同时,全省已基木形成覆盖面大、通达性强的立体交通网 络,物流方便,信息灵敏,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提供了交通便利。优势之四:有强大的科技支撐。省内农业科研院所众多,食品工业教学、科研、开发技术 力量雄厚。近几年,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攻关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948高新技术引进项目。省农科院拥有包括箸名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 内的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64人。这些优势为湖南农业现代化大 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撐。优势之五: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加工潜力來看,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 产值比值大多在3-5 : 1,全国为I: 1,湖南仅为0.7: 1。如果全省农产品加工比重提高到全 国平均水平,产值可增加1000亿元以上;若达到国内发达省份水平,产值可增加4000亿元 以上;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达到发达国家加工水平,产值可增加一万亿元以上,有着巨 大的发展空间。影响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分析湖南发展现代农业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湖南农业的继 续发展。这既有传统体制、观念上的原因,也反映在政府、涉农企业、农民自身的局限上。1、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规模经营格局难以形成从5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逐步建立了城乡分割体制,实行“二元化”管理。按发展经济学观 点,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劳动力山农业向工业、居民山农村向城市转移,二元结构矛盾渐 趋缓和并开始向一元经济过渡。而在我国,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却 没有出现上述发展趋势,而是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从户籍制度到劳动就业制度、养老保险 制度、医疗保障制度、投资制度、财政制度、分配制度,无一不是城乡分割、向城市倾斜不 平等制度。进入新世纪以來,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关注逐步升温,中央政府连续下发了七 个中央一号文件,籍以稳定粮食生产,増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然而,与之 相应的则是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严觅滞后,农村依然得不到城市同等级优惠政策,农村工业 化、城锁化和农业现代化则在各种歧视性管理制度下很难前行,无法突破各种制度约朿已成 为了农村、农业走向三化”的瓶颈,也成为了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2、长期忽视对农村的投入,产业化经营基础设施落后农村交通不便、水利设施差、农业抗灾能力弱、电力、通信条件差等,农业生产条件得不 到应有的改善,无法组织与农业产业化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加工和运销。湖南农村基础设施 仍远远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2007年为例,2007年,湖南省通汽车、通电话、自來水受益 村数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的97%、95%、58%低5、3、18个百分点。农村基础设施存在差距, 阻碍了湖南优质农产品输出,反复出现了增产不増收现象。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机 械化难以在湖南广大农村普遍推行。2007年,湖南每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使用农用机械总动 力只有3.98千瓦,比全国平均水平的4.51千瓦少了 0.53千瓦。部分丘陵、山区农业耕种方 式仍是“牛在前來人在后”。要普遍实现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业,对广大山区、丘陵区农民 而言仍是一个梦想。3、政府缺乏对农业现代化长远规划和科学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背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统一规划和指导。而一些地方政府 只看到了局部效益、眼前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整体效益、长远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 效益,重复上马了不少与其他地区特色、优势雷同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推广了一些加速水土 流失的生产经营方式,造成农产品加工企业恶性行业竞争和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部分地方热 衷上项目,重生产,轻销售,更轻服务,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产品质最、销售市场没有保证。 不切实际上项目,盲目发展,造成浪费,农民得不到实惠,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反映冷淡,农 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成了一句空洞口号。近年來,一些地方把生猪、禽产品、特种水产养殖 作为农业产业化主攻方向后,养殖规模空前发展,往往初期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示范 效益,但山于防疫、检疫、标准化生产、市场信息指导等服务措施跟不上,资源整合效应未 能得到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及农户对突发性的疫情、急剧的市场行情变化往往缺乏应有的 思想准备和应急措施,导致一些好项H出现大起大落,严匝挫伤了养殖企业及农户枳极性, 制约了湖南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4、龙头企业规模不大,拉动作用不明显龙头金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火车头,它的带动能力强弱决定了农业产业化规模进程和效益。 但现阶段湖南龙头企业大都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产权及产品结构单一,吸引外来资本和 社会投入不多,规模效益低,带动能力不强,带动面窄,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限。 龙头企业这种不大不强的局面,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初期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