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跨国银行监管理论最新进展文献综述摘要:金融市场的统一趋势及其监管范围的不断 扩展引发了银行监管的国际协调问题。跨国银行主要以分 行或子行的形式开展国际业务,组织结构的差异同时带来了 银行监管方面的差异。本文探讨了跨国银行监管与组织结构 的关系,并对国际上关于跨国银行监管理论 的最新研究 成果进行了综述。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对外开放,跨国银 行监管会越来越凸显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跨国银行;分行;子行;银行监管 毕业论 文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of banking supervision is initiated by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and unified trends of financial markets Since multinational banks operate mainly by branches or subsidiari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banking tend to bring about the differences in banking supervis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multinational banking supervision, with a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supervision. With the overall opening up of China/ s banking industry, multinational banking supervis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rit.Key words: multinational banks; branches; subsidiaries; banking supervision跨国银行是一种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 构并开展银行业务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全球经济发展 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 以后,跨国银行进驻中国的数量逐年增多,世界100家大 银行绝大多数都已在中国开展业务。跨国银行的进入和发展 促进了外国资本的流入,推动了国内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有 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银行业组织管理经验。同时,跨国 银行为追逐自身的盈利,转嫁自身面临的风险,参与国际间 的激烈竞争,也会对国内金融业形成冲击,对我国金融监管 和安全带来挑战。我国已于2006年底实现了银行业的全面 对外开放,但对跨国银行监管理论的研究还不多,本文试图 把近几年有关该问题的最新进展做一个简要综述,以期抛砖 引玉,促进学术界更进一步地思考。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跨 国银行监管与组织结构的关系,这对文献的理解很有帮 助。接下来回顾了近几年学术界在跨国银行监管理论方面的 研究成果。、跨国银行监管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有关一般的银行监管理论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我们 不打算对此展开论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见Dewatripont &; Tirole (1993)、 Benston &; Kaufman (1996)、FrEixas &8inp; Roche t (1997)、Bha tt acharya Boot & amp;Thakor (1998)、Santos (2000)、Gorton &; Winton (2002) 等综述性著作。跨国银行监管的理论依据基本上与银行监管 理论是一致的,但也有特别之处,即跨国银行面临东道国和 母国的双重监管,而且往往还需要双方协作共同实施方可奏 效。这就涉及跨国银行组织形式的选择问题。跨国银行大量的境外业务要求其建立起能够执行相应功能的海外分支机构,所有这些分支机构,连同跨国银行 总部,就构成了跨国银行的组织结构。根据这些机构与母行 的关系,及其在东道国经营业务的权限,从低级到高级做一个排序,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组织形式,如图1所示。以上四种组织形式中,只有后两种才是跨国银行发生 实质性进入的有效组织形式,它们是各国有关跨国银行进入 的各种法律 法规进行重点管制和规范的对象。关于跨国银 行监管的文献也主要以子行和分行两种形式来展开研究,比 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可参见IToupt ( 1999)和Bain et al. (2003)。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美国境内的跨国银行,还 是美国在国外的跨国银行,分行形式远超过子行形式。而 Ball &; Tschoegl (1982)、 Ursacki &; Vertinsky (1992)、Blandon (1999, 2000)发现,银行的规模和跨国 银行的实践经验对东道国有很强的影响,子行形式更合 理。总之,跨国银行组织结构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公司的策略 和管制的限制。跨国银行的组织形式决定了负债结构,进而决定了监 管结构。Calzolari &; Lora nth (2005)通过一个模 型,详细分析了负债结构、保险制度对跨国银行监管的影 响。对于分行来说,在法律地位上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母行与分行之间、分行与分行之间存在着连带责任,母国监 管机构承担着主要的监管权,同时对母行和分行的存款保险 负责。相反,子行是独立于母行之外的法人,以自己的全部 资产为限对自身负债负责,而母行以及其他子行只负有限责 任,子行主要受东道国的法律制约,东道国的监管机构有着 较为完整的监管权,并且对他的存款保险负责。正是这些方 面的不同,导致了这两种组织形式给东道国和母国的监管当 局带来了不同的监管激励。当分行发生危机时,不能未经母行的介入而进行清算;当子行发生危机时,母行可以拒 绝救助,反之则不成立(Houpe, 1999; Calzolari &; Lora nth, 2001)o表1概括了跨国银行组织结构与负债、 监管的关系。对分行和子行干预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1.补 偿存款保险的资产来源;2.监管机构对他国存款保险的责 任。两家机构的共同债务使监管机构有较高的监管激励,而 两家机构的存款保险降低了监管激励。二、跨国银行监管理论的最新进展对跨国银行的监管是理论界最近研究的热门话题之 一,这是一个实践先于理论的领域,已经引起很多经济学家 的关注。Calzolari &; Lora nth (2001 )对此有一个 一般性的介绍。其中一个核心思想就是监管应该分权还是集 权,这涉及跨国银行的组织结构、监管的国际竞争、国际合 作等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Acharya (2001)发 现银行资本要求的设计与银行的产业组织结构尤其是银行 业的竞争程度有很大关系,竞争的加剧使得银行更加冒险, 可通过较高的资本要求来克服这种行为。Holthausen &; Ronde (2003)考察了跨国银行采取分行组织形式时的信息 问题,并指出如果各国监管机构具有地方信息,利益的不一 致使得最优的关闭决策不能实施。Acharaya (2003)考虑了 两个监管机制的设计问题,即资本要求与关闭政策,并证明 一个机制(资本要求)的跨国调整只有当另外一个机制经过 调整时才是合意的。缺少整体的协调容易引起容忍程度高向 容忍程度低的地区的溢出效应,以致产生最差的关闭政策。DelV Ariccia &; Marquez (2003)也得到类似的结果。 Dalen &; Olsen (2004)研究了当跨国银行采取子彳亍组 织形式时监管机构缺乏合作的情况,并证明独立的监管机构 降低了资本充足要求,而银行资产质量的提高又抵消了前者 的影响。Harr &; Ronde (2004)研究了在分行和子行情 况下最优的资本要求,其中银行资产的选择依赖于外生因素 和跨国银行的组织形式。Calzolari &; Lora nth (2005) 也在跨国银行不同的组织形式下探讨了监管机构的激励机 制问题。毕业论文Acharya (2001)指出,银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尤 其是竞争程度影响了银行的冒险动机,一个竞争程度高的银 行业应有更高的资本充足要求。作者首先考虑两经济体的 “完全金融整合”,即辖内所有银行均把业务从国内拓展至 国外,欧洲货币联盟(EMU)就是此种情况。作者证明,此 时竞争的加剧使得系统的整合对两经济体银行业的金融稳 定起到破坏作用。然后考虑到两经济体非对称的“部分整 合”,比如只有A国部分银行可开展国际业务,其余的银行 只能在国内经营,B国所有的银行也都限制在国内经营。这 类似于东南亚、印度等国的情形。作者证明,此时可产生国 际性的溢出效应。为了减少在A国的融资成本,A国的跨国 银行就会把部分业务转移到B国,从而加剧了 B国银行业的 竞争。转移的结果是,A国剩下的银行比以前缺乏竞争力, 无论国际银行还是国内银行都承担较低的风险,而B国银行 间竞争加剧,利润的减少迫使他们更加冒险。1988年巴塞尔 协议所倡导的统一的资本充足要求,只有在完全的金融整合 或者不同国家银行业的组织结构对称时,才是有效的。当违 背这些假设时,同一标准就不可行,银行的风险水平依赖于 所在国的银行业竞争状况而有所不同。资本充足要求也随着 风险水平的不同而不同。结论表明,新兴市场上银行业的快 速自由化带来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这些国家需要在后自由 化时期调整资本充足要求。Allen &; Gale (2000)也对 此问题有过精彩的论述。Acharya (2001)指出,银行承担 的风险水平与中央银行的容忍程度相关,资本充足要求应考 虑到这点。论文代写Dell7 Ariccia &; Marquez (2003)证明 了监管 者竞争所产生的资本充足要求低于统一监管下的要求。这是 因为银行监管具有外部性:较高的资本充足要求不仅使本国 的银行体系更加稳定,也通过降低外国银行破产的概率使之 获益。独立自主的监管者无法内部化这个正的溢出效应,所 以就比统一监管情形下的要求有所降低。另外,在某种程度 上,监管者关心国内银行的股东利益,通过降低资本充足要 求,使其与国外银行相比更具竞争力。作者还探讨了集权化 的监管机构成立的条件,得到两个基本结论:第一,在各国 不对称的前提下,统一的监管机构优于各自独立监管,只有 当它制定的标准高于各国独立制定标准中的最大标准;第 二,只有当各国监管者监管标准与目标差别不大时,一个集 权化的监管机构才有可能成立。集权化的成本主要指灵活性 的丧失,在不对称的情况下更加突出,集权化的监管机构由 于 政治上的原因,不可能或者很难针对不同国家制定不同 的标准。相近的国家容易达成监管联盟,而差别较大的国家 宁愿独立自主。即使在相近的国家中,集权化的监管机构制 定的标准也要高于各国独立制定标准中的最大标准,因为监 管标准的提高不利于本国银行,为抵消这种影响,需要提高 外国银行的监管要求。金融整合的加快不但影响到对母国银 行监管的效果,而且波及这些银行的海外业务。Deir Ariccia &; Marquez (2003)发现,对监管溢出效应和 本国监管效率的影响取决于金融整合的方式。国内外银行贷 款替代性越强,溢出效应的规模就越大,集权化监管机构就 越有利,从而增强了建立监管联盟的激励。但整合如果表现 为国外借款者相对国内借款者成本的降低,效果就模棱两可 了,整合的确切方式对理解它的影响就显得很重要。金融整 合程度的变化容易影响银行市场的竞争结构。Holthausen &; Ronde (2003)指出,巴塞尔协议 无法满足信息在银行监管当局间的充分流动。尽管像资产负 债表这样的“硬”信息容易传递,监管者获取的软”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