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研究综述摘 要: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维度之一,马克思主义自创立 开始就贯穿和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 本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在我国现 阶段的重要体现。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 义。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问题的提出、人文关怀的含义、马 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的内容等做了大量研究。在此基础上,我认为仍然 存在一些不足。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硏究综述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木维度之一,整个马克思主义自创立 开始就贯穿和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精神。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人文关怀维度长期以來却被遮蔽,甚至歪曲了。人性化管理、以 人为本、终极关怀等新词层出不穷,这不时唤起文明社会的公民对人的思 考,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尤其引人瞩目。为此,重新解读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关怀维度,不仅能够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真面 貌,而且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梦的强大正能量,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问题的提出(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到现在,从社会主义像一个“幽灵”到现在人类社 会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人信奉并生活在其中,其间所经历的大都是无产阶级 反对资产阶级、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对压迫民族的阶级斗争。在这样残酷 的斗争形势下,人们主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对马克思 哲学的“人文关怀”的另一维度也就自然被掩盖和忽略了。(二)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哲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当人们仅仅着眼 于从“科学论”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哲学时,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 的维度也会被掩盖起來。因为“科学论”这种理解仅仅关注的是社会发展 的规律或“必然性”,根本上否认了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探讨和追求“人 文关怀”的必要性,把科学性与人文性对立起来,甚至用科学性去否定人 文性,这就必然会导致对马克思理论形象的误解和扭曲。(三)丿力史政治条件的限制东方社会长期以來处于亚细亚式的、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人民独 立的人格及其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人文关怀缺乏相应的土壤。这就使得东 方社会学者在解读马克思哲学文本吋,自然而然地把人文主义这基本维 度给掩盖起来了。(四)历史社会条件的限制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主要精力完全放在争取解放和 夺取政权的斗争中,远还没有达到建立和谐社会和“人文关怀”的社会条 件。不管是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都 是经过急风暴雨般的极其残酷的阶级斗争,根本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更没 冇条件去实践马克思哲学所提倡的人文关怀。二、人文关怀的内涵研究对于人文关怀的内涵,学者主要从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精神、 生存状态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几方面展开研究,归纳如下:(一)人文关怀是对人的哲学思考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从不同视角进行了阐述。一种较为突出的观点 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对人的权利与尊严的认可、对人的生存状态与 现实状况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发展前景与自身命运的思考,体现了人对精神 世界的追求与心灵的解放,蕴含了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关注,对人的生 存与精神给予了更高层次的关注。俞吾金教授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人 文关怀己经超越了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引导人们从对功利主义的物质欲望 追求转向精神境界的崇高追求,唤醒人们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自主意识, 获得来自内心的强大人生动力,突出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对人的尊严、 自由和权利的执着追求,洋溢着深厚的人文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与符 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対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是哲学范畴对人 的思考。(二)人文关怀是一种人本精神就这一问题,大多数学者达成一致,主要从西方人文主义和本土人文 关怀两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西方哲学阐述了人文主义是一种人文精神。对此学术界有这 样几点共识:一是西方人文主义宣扬人要从宗教中解放,强调自我存在的 尊严、价值和权力,充分显示了对人主体意识认识的自觉性。二是西方人 文主义反对禁欲,宣扬人的幸福与自由。三是西方人文主义主张尊重知识, 尊重文化的科学观。四是西方人文主义主张脱离虚幻主义,塑造主体人格 和思想。另一方面,我国学者也认为人文关怀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对此,贾 高建指出,“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 探索和解答,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陈西文也认为,“人文关怀就 是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与行为扩展,以人作为一切 价值的出发点和源泉,以人为尺度和标准去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是在人 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文化价值体系。”另一种类似观点认为,“人文关怀是 人文精神的一种发挥与实践,而人文精神则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信念与动 力”。段向云认为,所谓人文关怀,是指对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 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具体表现为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 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它 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三)人文关怀是一种人本文化对此观点,刘建娥认为,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人本文化,一种人文情节, 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重视人的作用,发挥人的自由创造 精神和人的主体性,是对人生命存在价值的终极关怀。季俊昌、马艾云从 管理学的角度,指出人本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一种人文 关怀的人性化管理,进而说明人本文化蕴含着人文关怀。袁祖社也持有类 似的观点,他认为人本文化的公共性价值逻辑就是按照“人的方式”把人 实现为人,而“人的方式”就是人之为人、人成为人的条件、根据,主要 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人之为人的自主本性的自我创生、自我 呈现的过程,是人所追求和力求实现的最理想的价值目标,这无疑间接阐 述了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从而论证了人文关怀是一种人本文化。(%1) 人文关怀是一种生命关怀王俊拴、赵菲指出人是人文关怀的对象,离开了现实存在着的人,人 文关怀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有学者持相同观点,指出 人文关怀包括对人的人性化生命、整体性生命、发展中生命的关怀;人文 关怀的特征表现为:尊重生命,彰显主体性,回归生活,追求崇高。然而, 从另一方面说,将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是充分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其 生命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其生命的生成和完善,使Z及于与Z密 切相连的对一切生命的热爱,并始终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可持 续的生命关怀型徳育模式。而以人为本是人文关怀的基本维度,这无疑对 人文关怀是一种生命关怀的内涵再添佐证。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的思想内容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的人文关怀(-)从哲学本身层面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段向云认为,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处处体现着对人的深切关怀。马克思 写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时,人”已经是马克思视野中的焦点 之一。张奎良提到,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义和地位是毋庸置 疑的,在哲学的任何层次上,人在马克思那里都是“本”。正因为人是“本”, 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马克思才把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确定为历史演 进的终极目标。孙正聿指出“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人类的 哲学思想,归根到底是对人类自身的存在的关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转向”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张强认为,马克思壬义哲学的理论魅力,主要体现在“实践转向”与 “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实践转向”彰显“人文关怀”;“人文关怀” 促进“实践转向”。“实践转向”与人文关怀”的交相辉映造就了马克思 主义哲学永恒的生命力。另外,学者张均瑶也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从 事实践活动的人为出发点,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马克思在研究思想时主要 是以“现实的人”或“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立足点,综合分析了社会历 史、哲学、人文价值等方面的学说。这些都充分说明,人与人文关怀都是 贯穿马克思哲学的重要思想路线。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是“实践转向” 与“人文关怀”之间的融合。用实践的观点将人的现实生存关怀作为基石, 更进一步关注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精神追求,是对人的 全面而自由发展进行的深刻探讨。(三)从人的本质层面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张奎良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哲学的最高问题,马克思在半年多的时间 内,如此密集地阐释哲学的最高问题,表明新的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与人 的本质的密切关联,说明只有达到人的本质的最高境界,哲学对人的认识 和理解才是完整和深刻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执着探索根植于他对全人 类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四)从社会治理理念层面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从社会治理理念进行分析,高湘泽认为,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念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根本追求、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社会治理理念及其实践的应然要求。新吋期中国社会治理理念及其实践的 发展历程,在一定意义上是逐渐自觉、全面地回归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人文 关怀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的历程。(五)从教育层面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孙迎光认为,马克思理论中“全面发展的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 动。他认为: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的人不是简单地各个局部的累加。如果局 部木身是拥有式的,累加成的全面就是拥有式的全面,这样的人就是拥有 型的人,这种人拥有得越多就越片面。全面也不是“全才”,在某一领域, 若一个学者的研究活动不再受功利性的拥冇欲的支配和专业性的奴役,他 在这一 “局部”就不再“愚蠢而片面”,他就能达到“全面冬他全面获得 自己的本质一一自由自觉的活动。四、未来展望第一、只是进行直观的理论分析。学者在对马克思人文关怀研究的时 候,更侧重于对理论本身的理解而不是侧重对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思维 方式的深入研究,这样,我们在生活中也仅仅是对理论本身的了解,并没 冇内化,理论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更应该把握理论背后的思维方式。这样, 就可以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在生活中用哲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第二、研究视野比较狭窄。纵观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研究, 不难发现,大多学者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学科进行的研究,并 没有跨学科的研究。尤其是对哲学教育学科的研究,人文关怀涉及的更少。第三、对人文关怀的研究并没有涉及到“人的形而上学”本性,运用 人的形而上学本性,在教育过程中,激发教育对象的潜能,而不是进行灌输教育o第四、有些地方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只是追求的是量或广度上的概 念,并不是激励人去克服自身的局限性,走向自为的、完整的人,而是激 发起人的片面性动机并且要把人固定在这种片面性水平上。参考文献1 周嘉昕马克思著作中的“人”一基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概念史考 察J学术月刊,2015 (10)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52页.3 孙正聿:标准与选择:我们时代的哲学理念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5 (6)4 孙迎光:马克思“完整的人”的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南京 社会科学,2011 (5)5 段向云: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及其在我国现阶段的体现J理 论导刊,2004 (7).6 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转向”与“人文关怀” J理论 学习与探索,2010 (4).7 高湘泽:新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理念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J广 东社会科学,2009 (1)8 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俞吾金.人文关怀: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