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测量教学反思测量是三年级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是孩子很感兴趣的 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 息相关的生活。上完第一课我有如下感受。这节课是测量单元的第一课时,在第三册的时候学生已经认识了 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I米和I厘米的长度,理解I米二100 厘米,这节课是第二阶段的学习,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 米。课前复习让学生回忆有关测量的知识,为学生根据1厘米的长度 估计吸管的长度做一个铺垫,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也可以让 学生初步认识到10厘米的长度。从教学的实际来看学生的估计能力 还是比较好的,估计的结果都比较接近。然后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 量和触摸体验1分米的长度,感受1分米,在这个环节由于有的学生 急于测量,没有注意到我的提醒导致有的学生测量出來的结果不一 致,我想如果这个地方先让同桌互相检查后再汇报效果就会更好些。 接下来设计的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 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 体验1分米,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于生活。从学习中看,学 生找到生活中是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东西比较多,有的学生说得都停 不了,为了满足学生的愿望我临时想到让学生把这个内容写到数学日 记里。学习1毫米的时候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先测量学生 铅笔盒中较短的一支铅笔的长度,从面引出对毫米这个单位的需要, 很顺利地引出毫米,也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进行教学。这节课我认为闪光点有两个,这两个闪光点都来自学生,一是当 我让学生在米尺上找1分米时,有的学生说出了一大算后,有一位学 生站起來说:“老师我发现只要够10厘米长都是1分米。”归纳得 多好啊,把前面学生说的一大堆用一句话概括了;二是我让学生讨论 米、分米、厘米三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时,有一个小组的成员 讨论出当分米长到1岁时,厘米就要长到10岁,多好的比喻啊!这 样形象生动地记忆了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从这两个闪光点我无不佩 服学生的思维,他们的脑里经常会出现许多很有创意的想法,我要小 心翼翼地保护好。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 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儿百儿十的进位加 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 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几节课下来,我就 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 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 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 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 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 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 认真地冋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而吧。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 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 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 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 天光课本和导与练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 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一二年级不布置书写作业,这样,仅仅靠课本 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儿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 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口己要“授之以渔”, 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入学,我就非常注 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 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 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冃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 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 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 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杲与原题冃中的数不 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 重要原因。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 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 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 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 题冃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 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 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耍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 去退掉的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 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 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四边形一课是一节概念课,同时这又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 学生通过操作能进一步理解、巩固概念。这一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了两 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 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观察、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数学活动把四 边形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在这节课中,我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1、关注生活经验,提供感性材料。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 有关,生活经验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 接触过很多图形,对四边形也不陌生。因此 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图 形为教学素材,目的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 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四边形。既使学 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2.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小组合作的优点之一就是学生之间能互相启发,从不同的角度来 解决问题。在认识了四边形后,我安排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小组讨论 将图形分分类。在这里,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展开了,出现了许多情 况:有根据角分的、有根据边分的、有根据是否是对称图形分的、还有根据对边是否相等来分的。尤其是有根据是否是对称图形分的情 况,学生能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这虽然是一位同学的想法, 却给了更多同学一启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还培养了说的能力和 听的能力,一举多得。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我觉得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需要 口己不断努力:1、在这次教学中,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去获取 知识,但是在分类这一环节中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发表自己 看法的空间,过多地牵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有儿种不错的分类方法 没能在课堂上得到展示。2、面对学生的生成,课堂的应对能力还不强。整节课学生的交 流、发言都比较积极,可是在分类这一环节中,出现了学生与教师一 对一的局面。当学生的分类方法正是我所期望时,似乎这个学生只是 和我在交流,是不是学生之间也相互听懂了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 问题。整堂课下来,最大的感受是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四边形的已有认 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四边 形的,学生对分、画、拼四边形都非常有兴趣,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 但是“四边形的分类”这一教学环节的处理还不够理想,学生能直观 的进行分类,但用语言表达分类的标准比较困难,在儿次的教学中, 学生都说的不理想。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有余数除法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具体物体的平均分,认识有余 数的除法;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 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和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 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学习的起点是重新从等分的事实开 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且根据除法的算式去研究计算中出现 的新问题。我首先是操作活动。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分小棒的活 动来让学生感受“余数”(1) 让学生分一分小棒。15根小棒,每人3根,可以分给几个 人。(2) 小组合作将23根小棒每人分5根,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 有了 “分剩下的就是数”这一基本概念。(3) 揭示课题。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 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 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组织学生通过操作、 填表、观察、分类、交流等活动,发现平均分东西时,不是都能正好 全部分完的,经常可能还剩下一些不够继续分,从而初步形成“剩 余”的表象。接着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3根在除法算式 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O出示“有余数除法 竖式”的写法,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 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认识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然后让 学生“试一试”,在整除竖式的基础上,动笔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 法,让学生能主动运用知识的迁移。在从中比较两种竖式的异同,从 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 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在互相交流分析中思考和 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止确的认知。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小棒时,给学生的活 动的时间偏少,所以没能很好把握契机,给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机会 2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时,当学生分析出商乘除数是已经分的,剩下 的没分写下来叫余数这一环节时,教师应该做适当的点拨,让学生理 解到位。3新课前的复习时间偏多,以至于新课后的巩固练习时间安 排较少,练习的题型不够丰富,没能为下节课的内容做更好的过渡和 铺垫。第五单元时分秒教学反思“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中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 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由于时间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比 较抽象的,加之还要学习和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因此我在教学 中始终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学生在以前已学了有 关时间的知识,而且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 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吋,我充分应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如估计自己穿 衣、刷牙、吃饭、整理书包等的时间,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开 始和结束的时刻等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时间概念 变成看的见、摸的着的东西。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 实际意义,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教学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具,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 挥课件和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由于时、分、秒的进率是 60,而不是以前所学的十进关系,学生往往感到不习惯,这无疑给时间 单位之间的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学时,应加强对钟表的观察, 特别是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以便 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的关系。用多媒体随机演示 认识时间:时、分、秒,感知一分有多长时间,一秒有多长时间,知 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分与秒的内在关系。还可 以根据实际情况收集更丰富的材料,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 活动中对时间观念获得更充分的体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1、学生对时间和时刻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些混淆。教材中把经过 时间和时刻都用儿时儿分来表示,我觉得这样表示学生不容易区分这 两个概念,应该把时刻用几时几分来表示,把经过时间用几小时几分 来表示。冃的让学生区分时间和时刻的概念,理解出发时刻加上经过 的时间段等于到达时刻。2、学生在“计算经过时间”错误率比较高,这部分知识的教学 我感到很疑惑。学牛:在计算出发吋刻加上经过的时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