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语文中国结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国结课文首先描写了人们对中国结的喜爱,接着说明了中国结丰富的寓意及人们寄托于它的浓浓的情谊,指出了中国结已经成为向世界传递祥和和喜庆的象征。以下是WTT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中国结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中国结知识点(字词)需要、形状各异、记录、贴切、高兴、长寿、结婚、满怀喜悦、充满甜蜜、心灵手巧、琵琶、糖果、惊叹、情趣、耀眼、情趣、创意、工艺(句子)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的需要,发明了“结绳记事”的方法。他们运用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结,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心灵手巧的中国人,运用丝绳不同的颜色、粗细与柔软度,来往穿梭,编织成各式各样的绳结。这些绳结有鱼、兔等各种可爱的动物,有琵琶、古筝等乐器的造型,还有糖果盒、纸巾盒等日常用品。外国人看了惊叹不已,称这些美丽的绳结为“中国结”。中国结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光彩耀眼的中国结,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由实用性的绳结发展为装饰性的手工艺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中国结教案第一课时一、谈话导课教师出示一根编中国结的红丝线,同学们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个中国结,这优势什么呢?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教师总结:这跟绳子扯的再远,也离不开这个头。这就形成了这个中国结。板书课题:中国结二、整体认读了解课文内容内容。1、通过自身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解决课文中新的生字朋友。2、考虑:课文中写的中国结都在什么地方出现?三、细读课文,交流品读。通过对课文第二段的阅读,对中国结进行进一步的了解。默读二、三段,考虑: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除了书上的这些描写你还能想到什么?小朋友用自身的语言来描述,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达到完美的境界。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人民喜欢中国结,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画下来,全班互相交流。指名读一读画出的语句。指导朗读,通过个别的词语体会中国结的意义,应该读的速度快一点,声音响亮。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上下理解。过渡:中国结不只代表着你们说的意义?它还代表着中国心,饱含这中国情。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读完后集体交流你是怎样理解文章中所说的头的。中国结中寄托着所有华夏子孙的浓浓深情,有一种怎样的感情?课文中那些词语表达这种情感?通过课文的分析p 让学生试着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四、总结:根据板书,由学生总结从课文中学到了写什么?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中国结受欢迎的原因。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通过课文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五、作业:背诵自身喜欢的段落。第二课时一、导入揭题1、你喜欢的中国结,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你都见过什么样的中国结?2、我们继续来感受文章中给我们怎样来解释中国结的板书课文标题播放课文录音。二、重新认识全文1、速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用笔画下来。2、你能读出自身喜欢的语气吗?3、小组研究:它包括了什么样的民族感情?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课文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三、总结全文1、再读全文:跟着课文录音轻声读课文。2、纵观全文,说一说:中国结代表了什么?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二句话说出来。四、学习本课的生字词1、学习生词A、本课中你还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B、集体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叹为观止神往2、学习写本课生字。A、出示生字宠饰颈侨憧憬乞。B、读字组词。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一个一起特点是什么?C、认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模仿写。D、写完后在班里展示写的好的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五、课堂小结对于本节课你想说点什么?(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中国结教学反思中国结是一篇散文,通过介绍近几年来流行受宠的饰物中国结,表达了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凝聚的浓情。课文首先描写了人们对中国结的喜爱,接着说明了中国结丰富的寓意及人们寄托于它的浓浓的情谊,指出了中国结已经成为向世界传递祥和和喜庆的象征。课文表面上写的是中国结,实际上表达的是中华各族儿女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因此,教学时我准确把握文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中国结的寓意,体会其中饱含的中国情、中国心无疑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特别是对于“头”这个词的理解,如何把实物说明与象征意义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这个“头”包含有两层的意思:表面指的是编结中国结的那根绳子的起点,实际上指的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如何把实物说明与事物的象征意义结合起来表达、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采用了关注词句自身,从内容入手查找中国结的特点和中国华人的特点,继而将两者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的相似处,那么华人喜欢中国结的渊自然顺理成章了。在阅读中发现,在发现中比较,在比较中概括,在概括中领悟,在领悟后又去朗读,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就得以层层深化。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第 4 页 共 4 页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